粉巷

粉巷

在西安生活的三十年时间里,让我不能忘怀的地方很多,粉巷就是其中的一个。有人说它昔年曾是西安面粉的集散地,还有人说它过去是这座古城的青楼所在地,谁说得清?这是一条东西向的小巷,东连南大街,西接五味十字,也就一公里的样子。但就是这条不长的小巷,却聚集着西安一些很重要的机关、单位,西安市委就在这里,此外还有西安市卫生局、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但我记住这里不是因为它们,而是因为古旧书店、德福巷和街道两旁的绒线花树。

我打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古典类的著述,这样就和古旧书店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旧书店在市委的对面,市委居北,古旧书店居南。过去南院门西边还没有盖楼时,如果你在市委上班,又恰好在南楼办公,于办公之余,喝口茶,活动一下筋骨,不经意地往南一瞥,透过南院门广场前的绿树,就可看见西安古旧书店静静地蹲踞在那里,优雅而朴素。古旧书店门脸不大,有三四间铺面那么大,中开一门,门头高悬一匾,上书由鲁迅先生题写的店名:西安古旧书店。字是雕刻上去的,黑地绿字,不扎眼,和房屋上的青色小瓦搭配起来很协调,显得典雅而庄重。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出入古旧书店的,已经记不清楚了。但至少在1986年前后,我已来过这里则是无疑的。因为,在我藏书里有一册《曹全碑》字帖,上面标注的购买时间和地点就是此时此地。我那时大学刚毕业不久,分到一家企业的宣传部工作,看到一位同事毛笔字写得很好,一时心热,来了兴头,也练起了书法。不过,那次练毛笔字也和我已往的许多行为一样,也是虎头蛇尾,一阵风,唯一的纪念就是留下了这册《曹全碑》,至于笔墨纸砚,则早已丢得无影无踪。

尽管不练书法了,可逛古旧书店的行为却没有终止,甚至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岁的增加,反而更加的狂热了。我在企业工作时,一周最多到古旧书店也就一次,因当时工资低,故而买的书也不多,所买的书大多是经过了千挑万选的。1990年,我调入市内工作,前往古旧书店的机会一下子变得多了起来。尤其是1994年进入西安日报社工作后,因单位在四府街,距古旧书店也就五百米的样子,抬抬脚就到,到古旧书店去的次数就更加频繁,一周能达到三四次之多。中午吃过饭,或独自一人,或和两三个好友,踏着树荫,顶着一路的市声,溜达到古旧书店里,如一尾鱼,游弋在书架边,无声无息地随意翻动着一本本书籍,那种快乐如春雨过后在田间行走,其欣悦、惬意之情可以想见。当然,书也买了不少,二十多年下来,我家里已聚集了三四书架书,这些书,最少有一半就来自古旧书店。我所喜欢的汪曾祺先生的《蒲桥集》《晚饭花集》《受戒》《旅食集》《晚翠文谈》,以及《史记》《汉书》《三国志》《聊斋志异》《东坡志林》等,都是陆续从古旧书店购买的。因为去得勤,便也有空手的时候。在书架前转悠了半天,结果一无所获。不过,这种情况不多。

逛过了古旧书店,我有时会沿粉巷东行,去德福巷,找一家茶楼坐坐。德福巷是一条斜斜的小巷,它北接粉巷,然后一路向东南方向斜去,一直通往湘子庙街。其巷名的意思为“仰德而获福”,仰何人之福?八仙之一韩湘子也。德福巷的南口有湘子庙,传说是唐代韩湘子修道成仙的所在。这条小巷比粉巷还小还窄,不到三百米,但却别具风情。整个小巷街道纯用青石铺就,街两边也种的是绒线花树,透过稀疏的树枝,可以看到,街两边全是茶楼、咖啡屋、酒吧。这条小巷虽处于闹市,却无车马的喧闹,显得极为宁静,且有一种悠闲的浓浓的文化氛围。夏日午后,一个人走进茶楼,选一临街的座位坐下,泡一壶茶,然后挥去服务生,静静地品饮,想想心事,想想自己心仪的人;或者,拿一册有趣味的书,边啜边读。此时,有微风透过绒线花的花叶,轻轻吹来,有蝉儿在叫,不觉心怀大畅,觉出人世的无限美好。而薄暮时分,华灯初上,夜风徐来,灯光在花叶间摇曳,和二三好友,慵懒地坐在茶楼,边品茗边聊天,谈谈读书写作,谈谈人生,则别具一种风味。如果是在秋日,又适逢下雨,独自在德福巷里散漫地走,听雨声滴答,看雨滴在青石板上跳跃如珠,或独坐茶楼,心绪则会一下子变得萧索、散淡起来,不由让人生出“抱瓮灌秋蔬,心闲游天云”的心思。在德福巷所有茶楼中,我最爱去的是福宝阁,这家茶楼就坐落在德福巷的北口,因文化人来得多,文化味道浓而出名。我就曾在此参加过诗人第广龙兄的诗歌朗诵会。那是前年七月一个周日的上午,那时,粉巷和德福巷街边的绒线花正开得如火如荼,远远望去,若彤云丹霞。那日的朗诵会也开得很成功,本地的很多诗人都来了,大家在一块儿喝茶、弹古琴,朗诵诗歌,极为开心。

粉巷里还有几家卖吃食的,如春发生的葫芦头、牵人麻辣粉等,都是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吃,好吃而不贵,这也是吸引我常来这里的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我至今仍爱在粉巷闲转,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刮风下雨。我喜欢这条小巷的历史,喜欢它的热闹,但我更喜欢它的宁静与诗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