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柳传志吗

你听说过柳传志吗

北上与南下,在飞机的起落之间,双城生活已经慢慢成为一种习惯。每周的旅程都很相似:从高崎机场起飞,降落北京,然后宿住梅地亚,对话中央台。

这一次的路线,却忽然有变。节目组打来电话,让我提前两天从厦门直飞山东济南,再乘坐大巴,往东南方向走。寒冬腊月里,汽车在风雪交加的国道上绕了很久,终于在傍晚时分,停在一个叫临沂的小城,宽阔安静的街道上,一下雪,深灰的底色多了一层水墨的清淡。望向窗外,我看到远远立在站台上的一个熟悉的身影,是王利芬。这种感觉,很像小时候漫长的旅行,火车在一个小站缓缓停住,猛然从梦中醒来,透过模糊的玻璃,看见不远处有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庞。

王利芬的第一句话就是:“伟鸿,我们的采访提前开始了!”

她比我提前一天到,早已进入了节目制作的状态。而我却连策划会都没来得及开,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只知道这个故事情系两岸,台湾青年捐献的骨髓,通过海峡两岸的妙手仁心,最终融入到身患白血病的山东少女鲜活的生命里。

“我昨天已经跟她爸聊过了,你回头可以看一看带子。”王利芬说,第二天的采访,将由我主导。走进山东女孩庄妍的家,面庞清秀的小姑娘告诉我,爸爸是中学校长,妈妈是医院医生,年幼的弟弟是当初为了给患病的她提供配型骨髓而生的。未曾想亲生兄弟的骨髓未能配对成功,却在海峡对岸的台湾,找到了概率为1/300000的骨髓相配者--花莲青年黄煜儒。一场辗转于祖国大陆、台湾、香港间的救援行动,就此展开。向财经大腕们发出一大堆有关企业管理、财务分析、金融走向的提问之后,我意识到这一期的《对话》尤为特别。这份饱含亲切人间烟火味的特别,让我以曾经最为驾轻就熟的平民访谈,找到了与这期新节目的融合之处。

回到北京,新鲜的素材放到策划会上精加工。这是个极好的题材,故事、人物、宏观背景全部具备,为了让现场的戏剧效果更加强烈,节目组甚至租用了卫星电视,准备让从未谋面的庄妍和黄煜儒在《对话》舞台上首次相见。从文案到技术,每一个悬念都精心设置,策划组的每一个人也都成竹在胸。但就像接力赛跑一般,最后的接力棒是递交到我的手上,作为主持人,整个节目最大的悬念就是我的临场发挥。王利芬尤为看重这一棒,亲自和我一起设计开场白。她对我说:“伟鸿你手里要拿一份庄妍的病历。”“为什么?”我问。“你要拿着这份病历开场,想想能说些什么?”“病历里面,无非是病痛记录或者求生愿望,还能说什么‘生死档案’吗?”王利芬斩钉截铁:“对,‘生死档案’,你一定要说这四个字。”我心里一震,原来节目开场还能带点悬疑色彩。环环相扣的生死救援故事,就此铺开。

引人入胜的开头总是需要有扣人心弦的高潮加以匹配,卫星电视连线的舞台上,庄妍一家得以通过大屏幕与台湾的救命恩人首次相见,那一刻的情感爆发张力四溢,两岸情缘,血浓于水,一切不言自明。情感艺术与电视技术相得益彰,最终成就了一期独一无二的《对话》。这期名为“两岸髓缘”的节目获得好评无数,并应观众的要求多次重播。这个节目也好像一个暖宝宝,消解了《对话》现场清冷的财经气息,让刚刚进入《对话》的我实现了一次美妙的软着陆。

富有人文情怀的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王利芬,作为制片人带领我们进行的奇妙探索不止于此。同张艺谋一起梦想奥运,与金庸先生联手笑傲江湖,和王家卫来一场电影约会,纯色调的财经节目里融入了浪漫精神和精致趣味,成就了很多期经典又不那么像《对话》的节目。从节目创办初期0.25%的收视率,到一年之后四倍数的增长,节目做得越来越火,我的自信心也逐渐树立了起来。

在北京有了一方《对话》的舞台,厦门的老东家也同时为我策划开设了名为“沟通”的一档谈话栏目。台上放置两把椅子,台下坐着一群观众。担任制片人兼主持的我,仿佛变身成为厦门版的王利芬,把北京客场的所有制作经验,逐一借鉴到厦门主场。那是厦门电视台的第一档演播室带观众的谈话类节目,直到现在依然活跃在厦门的电视屏幕上。起源于《对话》,最终风靡整个央视的81道标准化制作工序,被我移植到了节目里。那些曾经让我惊讶不已的细致要求,如今轮到我的同事们咂舌评论,然后再和我一起迅速实践。一个主场,一个客场,等级不同,滋味也各异。辗转两地的我如同穿梭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头天晚上刚刚录完柳传志的节目,企业管理、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的种种观点仍未从脑海中散去,第二天就回到厦门与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沟通生活的细节点滴。高科技的创富传奇与本土观众熟知的“爱拼才会赢”的草根掘金史依然存在距离,但在自古就有跨海经商传统的经济特区,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家们也把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

21世纪初的头两年,外面的世界逐渐向中国敞开大门。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花落北京,奥运经济在之后的几年内持续增长,比经济增长得更高的,则是中国人在世界上的自信之心。同年11月10日,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时刻到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世界贸易组织(WTO)部长级会议上,中国通过审议,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全球越来越多的商品,打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记。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均已在世界市场份额中名列第一。在我忙于经营自己主客场的同时,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也开始走出主场,打量自身在世界的位置。

2002年,国际管理科学协会,这一代表着世界管理学界最高水平的机构,在历史上第一次邀请一个中国企业--联想登上它的年会讲坛,向来自全球的近3000名管理学者与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展示中国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核心竞争力。当时的联想在中国电脑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数年全国第一,销售额也超过了国际品牌,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份额位列亚洲前五、世界前20,公司年度整体营业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电脑界当之无愧的老大哥。然而在这一年的国际管理科学协会年会上,受邀参加的联想掌舵人柳传志,却代表中国企业家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洗礼。同台演讲的《纽约时报》首席执行官罗素尔·刘易斯(Russell T. Lewis),在被问起是否知道中国的联想时,一脸茫然。“你听说过柳传志吗?”这位经营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严肃刊物的美国人态度轻慢地回答:“No, Never。”

“你当时会不会感到意外?”我问柳传志。

“不意外。”发言归来的柳传志说,之前所接触的不少美国人,都和刘易斯一样。

坐在一旁的国际管理科学协会年会主席,华裔教授董林雪英女士却沉不住气了:“我觉得很意外,刘易斯不仅是《纽约时报》这份报纸的经营者,他更是整个《纽约时报》国际报业媒体的控股公司总裁。”

在场的许多企业家点头,刘易斯如此傲慢无知的回答显然有失企业家的水准。

“但是我又不意外,”这位出生于上海的加拿大籍华人话锋一转,“许多西方精英虽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对于中国甚至亚洲,仍然存在误解。”

一些现场的企业家开始皱起眉头,柳传志说话了:“很多的人都不了解,所以我觉得特别有必要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得更快,中国的企业能形成一个群体一起走出去,单一个联想成不了气候。”

那时的柳传志,已经开始将名为Lenovo的品牌形象推向全球,他或许还没想到Lenovo最终成就了并购IBM的大气候,但是要在世界的舞台上找到观众的决心,已经变成了这位中国本土老牌企业家执着的行动力。

和决心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家相比,惊艳世界的“中国制造”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西方管理与营销大师们,进入中国的“客场”,寻找他们的客户和观众。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