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将帅起于卒伍

第二章
将帅起于卒伍

挺立八百哀兵前列

1927年5月28日,粟裕顺利走下火车,踏上了武昌的青石板大街。与中共党组织联系上后,他被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队,担任学员班长,时年20岁。

24师的前身为叶挺独立团。独立团是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北伐战争中作为开路先锋从广东肇庆一直打到武汉。师长叶挺也是中共最早的一员虎将,攻城拔寨遐迩闻名,粟裕久闻其名,对他很崇拜。

粟裕投身其间,成为叶挺的麾下,终于实现自己多年为老百姓拉队伍、拿枪杆子的夙愿,心情十分舒畅。

教导队的目标是培养基层军事指挥员,堪为中共领导的第一所军校,它实施的“四操三讲”超过了一般军队的“三操两讲”。

“四操”是:早晨一次跑步,上、下午各一次军事课目操练,黄昏一次军事体操。“三讲”是:上、下午各一次政治课或军事课;晚上一小时点名训话,实际上也是政治课或军人修养课。

经常到军校做报告的周恩来、恽代英等人,都是往日黄埔军校的主要教官,主讲的叶挺也是一代杰出的战将。

教导队的学员多是和粟裕一样,遭受国民党迫害而被迫走出校门的青年学生,但一些人经受不了近乎残酷的训练而离开了。粟裕有少年时代便开始自觉锻炼的体格,又非常珍惜实现抱负的机会,炎炎酷暑中始终坚持下来,不久还转为中共党员。

他以后再也没有上过任何正规军校,倒是在红军学校做过教官,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被刘伯承院长请到南京军事学院讲课。

多年后,顾祝同、刘峙、陈诚等黄埔军校的教官,李守维、翁达、李默庵、李仙洲、张灵甫、王耀武、邱清泉和杜聿明等不少黄埔军校的学兵,却先后成为仅为教导队学兵的粟裕手下败将乃至阶下囚。

其实,最好的军校还是刀光剑影、枪林弹雨的战争实践,正如恽代英对教导队学员所说“打仗总要在战争中才能学会的”。粟裕在沧海横流的战争中真正的“十年磨一剑”,很快就开始了。

7月15日,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突然发动“七一五”政变,紧随南京的蒋介石之后,也向昔日的同盟者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

尽管劫后余生的共产党人多是白面书生,也因被逼入绝路而愤然反抗。毛泽东便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是什么原因使我到军队中去的?还是帝国主义、蒋介石杀人”。

他们被逼打响的第一枪,选在赣江边的南昌。中共领导的贺龙20军、叶挺的24师等部2万余人,随即衔枚疾进,向南昌隐蔽集中。

粟裕站在了第一批武装反抗者的行列。

他随24师东进到南昌后,所在的中队因为过硬的军政素质,奉命担任设于江西大旅社的起义总指挥部警卫队,他又成为警卫班长。

经过学生时代的斗争与思考,粟裕已经变得沉静好思,心细如发。他曾回忆说:“我的性格也变了,逐渐变得沉静起来,爱思考问题。”

担负总部的警卫之责后,他深知责任重大,丝毫不敢疏忽,悄悄将江西大旅社周围地形查看得一清二楚,做好各种应变准备。

南昌起义时警卫班宿舍

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进进出出更趋频繁,硝烟味弥漫整个夜空,战斗即将打响。

粟裕也格外提高了警惕,不仅在旅社门口放了荷枪实弹的双岗,架起两挺俄式重机枪,还亲自带班到楼下往来巡逻,密切注视周边情况。

凌晨两点,总指挥部发出起义的命令,枪声骤然响彻夜空。按照作战计划和目标,全军各部迅速出动,南昌城内一时枪声大作,喊杀声震天。

这时,警卫队接到了新的任务——前往接应朱德为团长的第3军军官教育团。警卫队跑步到达驻地后,朱德顺利组织了教导团起义。这也是粟裕第一次见到朱德,多年后还清晰地记得这一情景,回忆说:“当时他蓄着长长的胡须,态度和蔼而慈祥。”

南昌城内的国民党守军很快被肃清,缴获枪支弹药无数,然而最艰苦的行军和战斗还是在城外。

获悉中共在南昌举事后,汪精卫大惊失色,急令麾下两员干将张发奎与朱培德火速出动,“进剿”南昌。敌众我寡,早有预案的周恩来、贺龙与叶挺等人按原订计划主动撤离南昌,率军南下广东。

他们打算仿效国共合作时期的第一次北伐战争,以广东为基地,争取外援,然后向北横扫,进行第二次北伐,最终问鼎中原。

粟裕所在的警卫队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等所有部队撤退后,8月6日才从容撤出城外,除继续担负总指挥部的警卫外,还奉命押运南昌缴获的大批武器弹药。

多年后,粟裕对这一任务记忆犹新。

他回忆说,除随身携带的驳壳枪和子弹,还背有两支步枪、200余发子弹,加上背包、军毯等单兵军用品,重达30多公斤。此外,每班必须负责抬一顶大帐篷,每人负责照管一个挑枪支的民夫。

8月的南方,酷暑难耐,又是白日急行军,一些人因中暑或劳累而倒地不起。粟裕从小仰慕剑侠而习武不辍,又经教导队强化军事训练,体质不错,虽是第一次徒步长征,途经江西、福建和广东三个省,马不停蹄整整走了一个月,却始终精神焕发。

到达江西会昌时,粟裕又被加了一个任务。总指挥部命令他带一个班将6000多支沿途战斗新缴获的枪支,用船押送到广东东江。

起义军攻占潮州后,粟裕所在的排又奉命留在城内,负责警卫后勤部门与物资仓库,等待前方主力打通进军东江的通道。

令粟裕没想到的是,前方传来出师不利的消息,起义军主力在汤坑与国民党军陈济棠和薛岳部激战,最终不敌,损失惨重。国民党第八路军副总指挥黄绍竑指挥3个师,乘虚向粟裕所在的潮州扑来。

潮州留守的部队本来不多,坚持战斗到黄昏,也最终不支,只得匆匆撤出城外。粟裕等人保卫后勤部门负责人和其他军官,乘船东渡韩江,不久与朱德、周士第指挥的25师在饶平会合。

这时候,南下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起义总指挥部和革命委员会也已解散。

25师也由叶挺独立团发展而来,师长为黄埔一期生周士第。25师原本是全军的开路先锋,后来奉命留守三河坝,没有继续南下,得以保存了2500多人的队伍。

朱德是第9军副军长兼军官教育团团长,在起义总指挥部解散,高级负责人纷纷撤离后,他成为战场和军队中仅剩的最高领导人。

他决心将这支劫后余生的部队带好,慨然说:“‘八一’起义这面旗帜绝对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他决定避敌锋芒,率部向北转移,到山高林密的闽粤赣三省交界一带去坚持。

粟裕也从周恩来等人的警卫队班长,成为这支孤军的一员和朱德的直接部下。

向北转移又是一次艰苦的小长征。

起义军主力覆没后,国民党的重兵转而“追剿”25师,国民党地方武装又沿途不断拦截。朱德率领部队只能且战且走,伤亡逐渐增多,官兵士气低落,不少人意志动摇。

部队从广东饶平到赣粤边的南康、大庾地区,一路不断有人或公开或秘密离队,其中有普通士兵,也有师、团高级军官。

粟裕刚到25师不久,人地两疏,但始终不曾有任何离队的念头,即使负伤后遭到战友的遗弃也依然如此。

10月16日,部队抵达福建江西交界处的武平,国民党钱大钧部紧追不舍,很快跟踪而至。朱德指挥部队奋力击退其进攻后,命令粟裕所在排抢占武平西门外的山坡,掩护主力转移。

激战中,粟裕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突然中弹负伤,昏倒在地。他隐约听到以为他已战死的排长说:“粟裕呀,我不能管你啦。”随后,排长卸下他的枪,丢下他径直离去。

不久,粟裕缓过神来睁开眼,四周寂静无人。他一心赶上部队,不断挣扎着艰难往前爬,不想力不从心,滑倒在路边的水田里。

幸而有几个掉队的起义军士兵刚好经过,急忙将他扶出水田,包扎好伤口后,搀着他追上了部队。

10月下旬,部队经艰苦转战,到达江西南部安远的天心圩。朱德命令清点人数,仅剩下800多人,中途战死、溃散超过三分之二。

为坚定信心,鼓舞士气,稳定部队,朱德决定进行整编,获得了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74团参谋长王尔琢两人的支持。

不久,他将这800多人整编为一个纵队,下辖7个步兵连。为隐藏目标,甩掉追兵,部队采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的番号,朱德为司令,陈毅为指导员,王尔琢为参谋长。

这800多人的哀兵,后来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余部一起,成为中共数百万大军的最早源头。

粟裕与林彪1957年6月于毛家湾合影

秋风萧瑟,战马哀鸣。粟裕与林彪大浪淘沙,九死一生,都站在这悲壮的800余哀兵之列。林彪依旧担任连长,粟裕则被朱德提升为连指导员。

多年后,他们也是这800人中百战余生的少数幸存者。陈毅后来于1952年6月接受采访时说:“这八百多同志,其后大多在战争中牺牲了。现在还在的,林彪、粟裕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人了。”

“宰相必起于州部,将帅必起于卒伍。”

连指导员是粟裕的第二个军职,他从学员班长起步,除了排长外,从连指导员、连长到营长、团长、师长,直到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前委书记,一步一个脚印上升,战役指挥更符合战争实际,从而谋无遗策,百战百胜,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

与他一同站在800余哀兵行列的林彪,也同样从基层起步,与粟裕一样获得了“常胜将军”之称。不过,因人生机缘所致,他获得这一称号的时间要早得多。

林彪与粟裕后来分别指挥中共两支最大的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与蒋介石麾下的将领角逐于东北战场与华东、中原战场。蒋介石苦心经营的800万军队最精锐的部分,也主要被他们两人所歼灭。

许多年后,粟裕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告诫即将从军的长子粟戎生说:“在部队最好是从战士当起,取得逐级经验。半路出家,基础是不扎实的。”

粟戎生后来也从班长、排长起步,而且当个别人想方设法调离一线部队时,粟裕又将他调往另一个进入等级战备状态,时刻准备打仗的前线部队。

然而,朱德在天心圩整编的时候,蒋介石还远远未将包括林彪和粟裕在内的这800余残兵败将放在眼里,他以为共军已全部被“剿”灭,大功告成,正与麾下们弹冠相庆,论功行赏。

不久,朱德利用国民党军将领范石生是老同学的关系,化名王楷,将部队隐身于广东韶关一带,得到了短暂却难得的休整机会。

1928年1月,因隐身之计被范石生的上司张发奎发觉,朱德迅速回师湘南,随即发动了一次上规模的暴动,获得了饱受官府欺压的老百姓的欢迎。粟裕几次带一个班外出执行任务,返回时后面便跟着一长列要求参军的青壮年。

朱德再次对部队进行整编,改番号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正式打出了中共军队自己的旗号。朱德、陈毅、王尔琢分任师长、党代表、参谋长,粟裕则依旧担任连指导员。

不久,朱德与秋收起义后走上井冈山的毛泽东取得了联系,湘南又面临国民党军重兵“进剿”,因而转兵江西,开赴井冈山,一路辛苦辗转,终于与毛泽东会师。

年仅21岁的粟裕跟随朱德,经历了戎马生涯的第一场超长距离和时间的实战,出生入死,艰难跋涉四个省,时间长达九个月,成为一名经受住了失败考验的真正英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