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朱湘译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将以描写翻译学为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参照多元系统论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翻译规范理论,以翻译诗歌文本为中心,对诗人朱湘翻译诗歌的嬗变状况以及与译诗相关的若干问题展开专题性个案研究。也就是说,从翻译规范着眼,对朱湘的译诗文本进行向心式观照,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翻译诗歌的形态特征及其译作所产生的文学效应,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等视角对译入语文化的影响及翻译准则等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考察其译诗与主体文化间的运作情况。
在具体的论述上,将以史论结合的方式,联系诗人的新诗创作经验,以朱湘翻译诗歌的历史性描写为经,以典型翻译诗歌个案研究为纬,系统地描述诗人在译诗规范的创格上所走过的探索历程,以及时代诗学观与其译诗活动的关系,以了解外来文化在民族文学重建时期所产生的灌输力。
在论述的过程中,还将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除了分析朱湘现存的翻译文本,还要在共时和历时的维度,从翻译规范的角度着眼,选用与他同时代以及前后不同时期其他部分译家的文本进行比照和分析。也就是将翻译文学纳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论域,审视各家在译诗创格与离格方面的大致情况;同时还将借鉴阐释学有关原理,通过比较和阐析,揭示异质,彰显诗人译诗中所蕴含的诗学特征。
研究方法上新的尝试是在翻译文学史的研究过程中,运用相关学科的一些理论,如版本学、文艺美学、解释学等领域的一些方法,来解释相关的翻译现象和翻译活动。还将结合翻译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关系,从外来文化系统的模筑作用和文化间互动的视角,探讨外国诗歌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的影响下,如何通过翻译这一中介形式汇入主体文学系统,并受到译者的操纵和改写,继而演变成既定的操作规范。这些规范后来又部分地为新文学界所接受和认可,并运用于各自的诗艺活动中,从而服务于主体诗学体系改进之重任。
诗歌翻译在各国翻译文学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此展开的系统研究却非常薄弱,甚至在现代译学研究的奠基人霍尔姆斯(Holmes 1970)绘制的理论蓝图中,都未曾明确地列出翻译史研究这一分支。近来形势似乎已有明显的改观,也许是因为诗歌文本的相对简约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翻译诗歌又逐渐成为众理论家讨论的对象,并诞生一批颇有建树的著作(Lefevere 1975; de Beaugrande 1978; Bly 1984;Holmes 1988)。同时对于过去的文学巨匠在诗艺王国辉煌历程的描述,又可为朱湘这位东方翻译家的译诗研究提供借鉴。事实上,朱湘的诗歌翻译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内在学理价值,然而迄今就上述目标开展的系统研究一直未曾有过。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在如下方面产生影响:
首先是总结朱湘翻译诗歌的学术价值。在中国已有的翻译文学史中,尚未有过任何一部专门的著作讨论朱湘的译学思想、译诗活动或译诗成就。尤其因他使用源语情况的复杂,造成了有关诗人译诗研究中出现的若干盲点,一直都未曾有过系统的梳理,更不用说从翻译规范的角度来讨论其翻译诗歌。过去即便有过一些单篇文章部分地论及诗人的译诗成就,翻译家朱湘也常被视为那种机械地追求译诗中字数均齐或形体整饬的代表,而成为人们批判和嘲讽的对象。朱湘的译诗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译诗的创格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验,就此提出了若干诗学主张,特别是为白话新格律体译诗规范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均对中国后来的翻译诗歌活动产生过重大影响。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到了今天,仍有那么一批在诗艺上有着近似追求的翻译家不断地从朱湘那里寻找艺术灵感,在译诗的“匀称”“均齐”理念方面大胆地实践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均为当下翻译诗歌研究留下广阔的学术空间。
其次是探讨朱湘译诗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以朱湘为代表的新格律派诗人曾经在新诗格律的建设上做出了种种大胆探索,提出过一些有建树性的诗学主张。他们这种新诗理念很大程度上又得益于外国诗歌翻译的经验,这种理念对于当时仍处于萌创期的新诗理论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这点在白话新诗发展过程中已有人作过初步的总结。[1]后来由于新文学革命时期出现的若干逆反心理以及其他思维定式,人们对朱湘的新诗实验产生了误解和怀疑,这些又为后来新文学的发展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鉴于翻译文学在一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朱湘的译诗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尝试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内来对他的文化策略以及与之相关的译诗主张和翻译活动进行观照,探讨翻译文学是如何参与主体文学体系重建的。落实到这一微观的个案诗人的译诗事实,又能从某一侧面体察到汉语新文学在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和刺激后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对于“研究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尤其是西学东渐过程中他们对自身位置的寻找和确立等问题具有典型意义”。[2]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朱湘经由翻译诗歌获得的新诗创作理念进行全面梳理,将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汉语新诗内在机理的认识,并对未来中国新诗理论的建设产生影响。
[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卷八)。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8.
[2]蒲花塘,晓非。序.朱湘散文(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