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O.E.君携兰归国》

《送O.E.君携兰归国》

鲁迅的旧体诗,除写入文章的几首之外,生前发表的不多,只有左联领导下的上海《文艺新闻》周刊在第22号(1931年8月10日)上曾一举发表过三首,诗前且有一段说明道:

闻寓沪日人,时有向鲁迅求讨墨迹以作纪念者,氏因情难推却,多写现成诗句酬之以了事。兹从日人方面,寻得氏所作三首如下。并闻此系作于长沙事件后及闻柔石等死耗时,故语多悲愤云。(《鲁迅氏的悲愤——以旧诗寄怀》)

这三首诗是:《送S.M.君》(后或改题为《湘灵歌》)、《送M.K.女士》(后作《无题》)、《E.O.君携兰归国》(后由鲁迅本人更正为《送O.E.君携兰归国》[1])。

O.E.(Obara Eijiro)君就是日本商人小原荣次郎。鲁迅手迹在诗的正文之后题有“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先生携兰东归以此送之”,据此,诗题如果记为《送小原荣次郎先生携兰东归》也许更为合适[2]。在旧体诗的标题里不出现外文字母,这样比较合于传统。

京华堂是小原荣次郎开的一家杂货店,专营中国产品,后以贩卖中国兰草著称;鲁迅写给他的条幅,他一直挂在店堂里[3]

鲁迅此诗写于1931年2月12日,当时他为防止被捕正暂避于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旅馆。处境特殊,送行之诗遂成为一种当下感很强的借题发挥: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椒焚桂折”“故乡如醉”都是指当时严峻残酷的形势,柔石等二十四人案让鲁迅痛感美好的人物正在受到摧残,自己也正在苦难的历程中迅速老去。诗中采用《楚辞》美人香草的传统比喻,而这又与小原先生所经营的兰草生意可以勾连起来,虚实相生,诗情摇曳。

鲁迅的旧体诗非常明显地继承了《楚辞》的传统,而又带有现代的色彩,这里没有任何忠而见疑的牢骚,没有沉痛的绝望,而洋溢着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却又并不大声疾呼,只见沉郁顿挫,感慨遥深。这首《送O.E.君携兰归国》也正是一个适例。

[1]杨霁云根据《文艺新闻》等处抄录了这几首诗,拟编入《集外集》,请鲁迅审定,鲁迅1934年12月29日复信说:“诗(是一九三一年作)可以收入,但题目应作《送O.E.君携兰归国》。”

[2]鲁迅手写的此诗的另一份手迹,正文后题“送日本小原君携兰东归之作”,见《鲁迅诗稿》,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9页。

[3]详见郭沫若《O.E.索隐》,重庆《新华日报》1941年10月19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