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文人有根神经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没有这根神经,我相信就不会有这诸多的辞章。文人的这根神经总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花鸟鱼虫、春夏秋冬,自然界的林林总总,总是可以撩拨起来文人对生活的感伤和喜悦。

这首诗就是一缕秋风,一行南雁,勾起了作者的一泓忧愁。

我说不清作者刘禹锡为何烦忧,但我知道他在官场多次被贬。想来每一次被贬都有说不尽的烦忧。世事往往就是这样,有谁不愿把事情做好?又有谁可以把每件事情做好?被贬总是有缘由的,多为立场不同或目的相左,其结果不管是不是自己愿意和认可的,我们只能面对,继而感慨一番,或调整方向、方法,或逆风飞扬、我行我素。

看到很多的诗人是为官的,也看到很多的诗人都曾遭遇过贬官。有人说:“倘或想读点古文,除了贬官们留下的东西最可阅读外,还真不太容易找到更为可读的文章。”或许不能这样绝对说,但有些贬官的文章确实好。或许绝对好的文章不一定是被贬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否认,被贬的经历的确可以激发创作的冲动。

我似乎有一种错觉,好像被贬了官的人都是好人,都是才子。答案肯定是不对的。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官员的考核制度,而且蔚为大观。《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能是比较早的考核标准,在唐朝有“二十七最”,在宋代有监司七事考(一曰举官当否,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四曰兴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校正刑狱,七曰盗贼多寡),在金有“十七最”,这些都是考核官员的依据和标准。

被贬官的原因应该很多,为己为公都有吧,“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不敢说皇帝昏庸,只能说异己残暴,被贬的往往行动受到限制,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胁,燃尽生命,灿而放歌,您说那文采不是有如天助吗?于是,屈原有了《离骚》、白居易有了《琵琶行》、苏东坡有了《赤壁赋》、范仲淹有了《岳阳楼记》。

被贬的官有几种结果:一是被贬致死,如柳宗元;二是量移改迁,就是到别的地方做官,如韩愈、白居易;还有就是因政局改变,重返政治舞台的。《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宪宗曾下诏曰:“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等于判了刘禹锡的无期徒刑。

政治清明,则可整肃吏治、惩治腐败;政治污浊,则打击正直、迫害异己。生逢其时,尽心竭力,生不逢时,尽早逃离。虽说贬谪文学有其独特的感染力,但那种悲怆和凄凉,不过是反人性的一种无奈。

秋风引,希望这秋风吹来的只是硕果累累,不苍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