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浣

答李浣

韦应物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

没有见到李浣给作者的诗,就无从评论这首诗答得怎么样。就本诗而言,前两句对仗工整,描述作者的闲情逸致,看看《易经》,溪头对鸥静思,一幅文人骚客与自然的悟道图画。之所以说是悟道,是因为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文化根基不外乎儒释道,《易经》作为儒家的群经之首,用在惜字如金的诗作中,自然可以代表作者对文化根基的追寻。而对鸥于溪上,恰恰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反衬,闲字背后是思,不然你就闲着吧,哪还有后两句的提问。楚地多文人,请问你与谁来往最多呀?如果李浣再答,应该是下一个文化单元,让人引发想象。

作者韦应物(公元737—792或793年)。韦氏家族是隋唐时期的大户人家,其十五岁“门荫”入仕,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关注作者,就要说说“门荫”制度。

我们知道,隋唐开启了科举制度,是古代入仕的一种方式。一千多年后,现今的高考,仍然摆脱不了历史的痕迹,历经变革,仍不失为比较公平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是,大家也要知道,除了科举制度,从汉朝开始至唐宋,入仕的途径还有“门荫”和“流外铨”。

“门荫”就是你家有大官,像树一样,其“树荫”可以保你为官。唐朝的时候,三品以上的官可荫及曾孙,五品以上的官可荫及孙。“门荫”是在服役一段时间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入仕的,当然这个考试不是科举考试,有点像后补的学历,内部出题。这是让“树荫”发挥作用而为之。

“门荫”制度的副作用,当然就是选才不公平和官员泛滥、素质低下。宋范仲淹曾经严词批评过这种制度。但是,时至今日,是不是还有类似的这种现象?有人称,一个人生下来一睁眼,这辈子的命运基本就定下来了。三国时袁绍、袁术打不过曹操,为什么,才不行。曹操是唯才是举的。

顺便说一下“流外铨”,“流外铨”也是科举之外的一种选官制度。古时官是官,吏是吏,吏不是官,没有品级。但也有晋升为官的途径,就是“流外铨”。大概是年度考核三次,经考试入仕,成为下级官员。

现在孩子们都去挤独木桥,其实成材的道路有千万条,只要看你是否有“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的求学状态,韦应物小时候也淘气,后来不是也成文人了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