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投身学生运动

2.投身学生运动

上文提到的始建于宋代的东林书院曾一度废圮。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罢黜里居的名士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倡议重建兴复。修竣之后,他们便在此聚众讲学。这是一批有着强烈用世之志的学者,他们关心时事,讽议朝政,指陈时弊,锐意图新,在学风上反对脱离现实,主张躬行实践,学以致用。顾宪成所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他们的志向与心声。这副对联就悬挂于书院依庸堂内。

从无锡国专到东林书院走不了多远,冯其庸不知多少次徜徉于这座著名书院,发思古之幽情。顾宪成的那副名联,东林党人当年关心国事、挥斥方遒的勃勃英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他以往所读书中所有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更重要的是,他在无锡国专读书的三年,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激荡的时局更时时刻刻影响着他。这一切,决定了这个热血青年不会成为一个“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会投身于当时的学生运动之中。

1946年初,冯其庸刚刚入学的时候,就参与了一次学生给校方提意见的行动。不过当时他对政治并没有多少认识。这次行动的起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学校伙食费很高,伙食却很差,同学们觉得有问题,开始闹。冯其庸也有一种义愤,要仗义执言,于是写了一篇杂文:《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抄成大字报,贴在墙上。由于写得很尖锐,很有力,一下子传开了。后来学生们起来,要求查账。学生闹事也不全是为了伙食,还有对几门课的不满意,这几门课是年轻老师讲的,他们不太会讲,而1946年初入学的这批学生,大多数是经过艰难困苦、经过自学的,学习的心很迫切,又有相当的基础,于是对学校的不满蔓延到课程上了。学生要罢课。当时的教务长是王蘧常先生,平时在无锡国专的上海分校,知道这种情况后,就从上海亲自来了。冯其庸被推举为学生代表,面见王先生。想到要见一位大学者和大书法家,他去的时候有点战战兢兢,壮着胆子陈述了学生的意见。没想到王先生很通达,说伙食要查,不管查得出查不出问题,伙食必须改善。按学生交的伙食费来说,不应当吃得这样差。又说学生希望把课讲好,是非常好的愿望,无可厚非。课讲得不太好的都是年轻教师,讲课没有经验,他们学问其实是不错的,只是不会讲,更换是可以的,等他们会讲了再讲,但是不要对他们刺激性太强,要照顾他们继续前进。冯其庸觉得王先生几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到,回来跟大家一说,都觉得有道理。这次接触,他对王先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而王先生对他也留下很深印象。

时局变化很快,人们在抗战胜利之初对国民党还抱有幻想,有人甚至认为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可是没过多久,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就打破了人们的幻想,政治没有变得清明,反而黑暗笼罩,鬼蜮横行,物价腾涌,民不聊生。学生是最爱国最敏感最先觉悟的群体,最先发起了抗议国民党的行动。起初还是自发的和小规模的,后来有了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渐渐形成了声势越来越大的学生运动。1946年底,发生了美国兵强奸沈崇事件,国民党当局竟将强奸犯放回美国,而美国则将其无罪释放。这一事件犹如火上浇油,立即点燃了抗议的熊熊烈火。冯其庸那时还没有党派的观念,出于爱国热情,出于义愤,觉得中国人遭到美国大兵侮辱,而当局却屈从外国势力,偏袒强奸犯,太不像话了,就参加了抗议活动,慷慨激昂地批评当局。不久一个学生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大家都不敢去探望。他觉得这个学生只是发表了一些批评性的言论就被抓,没有道理。自己既没有参加共产党,也没有参加国民党,任何关系都没有,作为一个学生,难道不可以看望看望自己的同学吗?于是他就去监狱探望了。那个学生很高兴,但是也告诉他,这个地方不是轻易可以来的,因为国民党是不讲什么道理的。就这样,经过许许多多事情之后,冯其庸政治上越来越清醒,态度越来越明朗,越来越不满国民党的统治,越来越倾向共产党,站到进步潮流一边了。他被进步学生推举为代表,而被国民党方面看作是进步学生运动一边的人物了。

无锡国专有一位教员叫王子畏,主讲中国文学史,很欣赏冯其庸的才华,多次在课堂上称赞冯其庸的文笔真好,他用曹丕《与吴质书》中的“书记翩翩”来形容。他知道冯其庸家中贫困,看冯其庸写的字好,就让冯其庸刻写他的讲义:《中国文学史类编》,由学校支付费用,这对冯其庸经济上多少是一个弥补。但是此人是一个顽固的国民党党员,他见学生运动起来,就出面干预和反对。冯其庸本来跟他私人关系比较亲,但是见他干预学生运动,就觉得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不能容忍,不可接受。他认为学生对国民党的批判是有道理的,有根有据,对黑暗政治当然要反抗,因此他一定要站在同学一边。于是他就带了几个同学到王子畏的房间去,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我不能再给你刻讲义了,我不赞成你反对我们学生运动的态度。我正式声明,以后我要参加学生运动,绝不会跟着你反对学生运动”。同学们都夸奖冯其庸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可是把王子畏气得火冒三丈,他对冯其庸恨得牙根痒,总想找机会整治他。

1947年5、6月间,全国各地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无锡社会教育学院和无锡国专的学生联合起来,声势更大了。冯其庸成了学生运动的骨干,每次活动都带头参加,于是也就更成了被国民党方面监视和打击的对象。王子畏在校务会上提出要把他开除,但好几位教授为冯其庸说话,一位叫俞钟彦,讲授诗歌的,别号“白门老兵”,跟国民党元老李济深关系特别好。他听说王子畏提出开除冯其庸,气得隔着大桌子拿起大茶杯就扔了过去,用南京话大骂,说:“学习这样优秀的学生你怎么开除呀?反国民党又不是反你一个人,我也是国民党员,比你资格还老呢,你管这些干什么?”还有一个年轻教师叫冯励青,是地下共产党员,紧跟着俞教授起来反对王子畏,说:“刚才俞老先生讲得非常好,我们做学问不要和党派连在一起,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你又不是国民党当政的,管这些干什么?我们是个学校,不管政治。”主持校务会的是冯振心老师,也特别欣赏冯其庸的才华,本来就想袒护他,但不便说话,见俞老先生一闹,冯励青一讲,马上定调子,说不要开除了,就记两个大过、两个小过吧。按照规定,再加一个小过就会被开除。会后冯振心老师私下把冯其庸找了去,将会上的情况跟他讲了,说:“你不要计较两个大过、两个小过,只要不开除,你就能留下来读书。”

有意思的是,冯其庸在无锡国专前两年的两份成绩单有幸保存到了今天,“文字学”、“诸子概论”、“地理”、“杜诗”、“词选”、“中国文化史”等许多课程,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而操行成绩却是“丙”,原因就是带头搞了学生运动。

到1947年底,冯其庸的处境更危险了。有一天,他突如其来地接到通知,叫他赶快离开无锡国专,说是无锡城防司令部的黑名单上有他的名字,马上要逮捕他了。可是到哪里去呢?有人提醒他,说他跟王蘧常先生有点交往的嘛,看能不能请王先生帮忙,转到无锡国专上海分校去。冯其庸就给王先生去了信,王先生很快回复了,叫他赶快去,不要犹豫,有什么具体问题去了再说。因为王先生知道国民党是不讲什么法律程序的,学生一旦列入黑名单,随时可能遭到不测。冯其庸接到信,立刻和另外两个同学悄悄地去了上海,顺利转入了上海分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