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语录或箴言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论语》,后来更有禅学、理学语录;外国,《圣经》的箴言以来,有法国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美国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k)等等,不绝如缕;降至当下,精心结撰、刻意锤炼的所谓“微博体”、微信段子,正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广泛传播。

人类历史上语录的巅峰,恐怕要推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对领袖的崇拜达到极致,《毛主席语录》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出版物。也是在这个时期,《鲁迅语录》被大量印行。后来有人将《鲁迅语录》与《毛主席语录》同时发行当作鲁迅被政治利用的证据。利用容或有之,但等号不宜轻列。实际情况是:鲁迅去世后不久、毛泽东尚未获得全国执政权之前,就有多种《鲁迅语录》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鲁迅语录》的规模和数量要比《毛主席语录》小得多;而“文化大革命”结束、《毛主席语录》完全消失后,《鲁迅语录》仍在出版发行。

二十世纪二 三十年代,有一位外国记者说过大致如下的话:中国有两个半人最了解中国,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了解这几位伟人的生平和思想,对认识中国现代社会文化会有极大的帮助。鲁迅作为优秀的作家和深刻的思想者,影响及于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他的著作至今深受读者喜爱。要了解中国,读鲁迅著作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本书从鲁迅著作中择取精彩的段落,分为四个部分,旨在让读者通过阅读鲁迅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这四部分是:历史、社会、国民性和改革。文字选自鲁迅文稿和书信,其中很大部分来自鲁迅杂文。鲁迅杂文文字凝练,蕴含丰富。由于时代和民族生存状态的关系,鲁迅在评价中国历史和现实时,常常言辞犀利,时发激烈之言,读之令人时或栗栗危惧,时或血脉偾张。虽然今天中国的现实情形已与那个时代大不相同,但鲁迅对中国历史、社会的评论仍有现实启示作用。第四部分“改革”尤其值得注意。在对中国历史、社会、民族性进行严厉批判的同时,在经历了失望乃至绝望的痛苦后,鲁迅的态度是呼吁改革,积极探索改革的方法和步骤,昭示中国的脊梁,张扬中国的民魂,相信未来,相信人民的改革觉悟和创造力。顺理成章,而卒章显志。历来不乏对鲁迅的一种偏见,视其为民族虚无主义者、恨世者、极端反传统的“革命”者。其实,我们应该从另一面立论:鲁迅不是一个冷眼旁观者,而是一位积极的参与者;不是一个恨世者、犬儒、乡愿,而是一个无畏的战士,一个人道主义者。对社会的透彻观察和严厉批判,并没有妨碍他的理性思考,没有沮丧他的前进意志。

这正是中国人今天仍需阅读、研究鲁迅的原因。

现在,很多读者喜欢读孔夫子语录,《论语》的版本层出不穷,这当然是好事。但我觉得也有必要读点鲁迅。读《论语》,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读鲁迅,可以了解这个传统还有哪些应该补充改造的地方,了解中国近现代发展的来龙去脉。

本书引用鲁迅著作,参阅了手稿、初刊、初版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最新版本。为方便读者查阅原文,进一步探究上下文语境,每条语录都注明了出处。书后附鲁迅生平简表,读者可由此对鲁迅一生行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