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叔河《书前书后》的一处误识

钟叔河《书前书后》的一处误识

在转身前的定安路晓风书屋地下室,淘了十几本小书,其中一本是钟叔河先生的《书前书后》。《书前书后》的版本较多,我淘的这本是海南出版社1996年5月第2次印刷版,小三十二开,青色封面,简洁大方。

我非常喜欢《书前书后》,有段时间装在随身包里,有空就拿出来翻一翻。有一天翻到第31页《<儿童杂事诗图>笺释十则》,其中第二则谈的是《立夏》:“新装杠秤好秤人/却喜今年重几斤/吃过一株健脚笋/更加蹦跳有精神。”

对健脚笋,原注是这样解释:……是日(立夏日)以淡笋纳柴火中烧熟,去壳食尽一株,名曰健脚笋。接着,在第32—33页的文中,钟叔河用“淡笋是生长药材‘淡竹叶’的淡竹所发出的笋。”作统领句,引出了约四百字的段落文介绍淡笋。先引《越谚》卷:“淡竹,春夏之间生淡笋……”又引壬寅年(1902年)4月20日记:“江南笋甚少,淡笋无大者,长只五六寸,百钱得六七枝,切片同咸菜炒食甚好……”接着引用1964年7月14日香港《新晚报》一文《闲话毛笋》,对毛笋之外的淡笋进行描述,再次强调了淡笋是淡竹的笋,单薄了一点,以至于南人请北人吃饭,北人误以为淡笋是竹,煮竹不烂,闹出笑话。

明代《食物本草》这样解释淡笋:“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苗。”正应了钟叔河的详解。对于淡竹发出的淡笋,我是不陌生的,甚至是非常熟悉的。童年生活在江西,住在山里,春夏之交,常常去竹林拔竹笋。拔竹笋最好的时间,是一场雨后一两天,淡笋“蹭蹭”地就蹿出来了。书包,或是竹篮,很快就装满了。拔回家的竹笋,剥了皮,放开水里煮一下,去了涩味,炒肉炒辣椒,都非常可口。有时也像上文说的,同咸菜一起炒了吃,有些酸味更好。竹笋拔得多了,吃不完,通常煮熟后捞起,放簸箕里或水泥地上晒干,就成了笋干。只是淡笋太细了,一篮子新鲜的竹笋剥了皮,再晒干后也不过一两把。

淡笋干我非常爱吃,配上家乡的咸腊肉,更是美味得不得了。今年暑期带了一些母亲从庐山脚下拔来的淡笋晒成的笋干来厦门,送给同事尝尝。同事说,这么细呀,大概她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笋干。有时在超市,也能看到新鲜的淡笋,四五寸长,装在封闭的咸水袋里,常让我想起小时候蹲在竹林里拔竹笋的日子。

我比较陌生的是文中钟叔河统领句中提到的“生长药材‘淡竹叶’”,还有“淡竹叶”和“淡竹”的从属关系。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去搜索“淡竹叶”的资料,这才发现,钟叔河那句“淡笋是生长药材‘淡竹叶’的淡竹所发出的笋”完全是误识,“淡竹叶”和“淡竹”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淡竹叶出自《本草纲目》,曰:淡竹叶,处处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随时采之。八九月抽茎,结小长惠。淡竹叶又名竹麦冬、长竹叶、山鸡米。

对于淡竹,百度资料显示:中型竹,主干高6~18米,直径约25毫米或更大。梢端微弯,中部节间长30~40厘米 ,新竿蓝绿色,密被白粉;老竿绿色或黄绿色,节下有白粉环。竿环及箨环均稍隆起,箨鞘淡红褐色或淡绿色,有紫褐色斑点,无箨耳及遂毛。箨舌紫色;箨叶带状披针形,绿色。每小枝2~3叶,叶片披针形,长8~16厘米,宽1.2~2.4厘米。叶背基部有细毛,叶舌紫色。笋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

苗高数寸的药材淡竹叶是怎么也不可能与数十米高的淡竹发生从属关系的,更不可能有笋发出了。

另外,在百度资料中,有人认为“淡竹叶是淡竹的叶”,这也属同一种误识。在《中医中药秘方网》,我查询到竹叶和淡竹叶的功效差异资料如下:竹叶和淡竹叶性味相近,都是味甘、淡,性寒,都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但二者并非同种植物,功用略有差异。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随时采收,一般多用鲜品,以清心胃之热见长,并且有生津的功效,多用于热病烦热口渴,以及心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疮。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叶,夏季采收,晾干应用,以清热利尿见长,多用于小便不利,灼热涩痛。现在一般药店中大都不备鲜竹叶,平时处方所写竹叶,大都配淡竹叶,如需用鲜竹叶,必须临时采摘。

淡竹叶不是淡竹的叶,淡竹不是淡竹叶的淡竹,淡笋当然也就不是“淡竹叶的淡竹”长出的笋了。如果将钟叔河先生的那句话改为“淡笋是淡竹所发出的笋”是绝对没问题的,偏偏钟叔河想告诉大家多一点知识,在淡竹前加上了定语“生长药材‘淡竹叶’”,将两种不同的植物牵连在一起,就有了《书前书后》这一处误识。

2011-12-30

  1. 钟叔河:《书前书后》,海南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2. 卢和著,汪颖补:《食物本草》。明代《食物本草》的作者历来颇有争议,成书年限也难以确定。后人考证为明初卢和原撰,经汪颖编类增补。作家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有《食物本草》线装四卷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