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灾难与奇迹——王家岭矿特大透水事故手记
见证灾难与奇迹
清明时节的王家岭,坡前岭后山花烂漫。和所有奋战在救援现场的人们一样,我没有一丝心情去欣赏。直到115名矿工兄弟被安全抬出井口的那一刻,泪水从覆满煤尘的脸上恣肆而下,我才真正感受到,王家岭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王家岭的十几个日日夜夜,令我终生难忘。发生在这个吕梁山深处的透水事故,几乎可以拍成一部电影,充满了波澜起伏,充满了悲欢离合。我既是一名记录者,也是一名参与者。从最初的绝望、到盼望、到惊喜、到感伤,在这些不眠之夜,我和所有的救援人员、家属、工友们一起同悲同喜。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用相机见证了一场不应发生的灾难、一场生命的奇迹。
2010年3月28日下午,我接到山西乡宁境内发生重大透水事故的消息,连忙准备器材前往现场。一路颠簸,到事故现场已是晚上十点半。和所有的矿难事故一样,现场乱成一团,各种车辆打着闪灯簇拥在一起,工人们搬运着抢险物资匆匆而过。夜色中,深不见底的矿井井口仿佛是择人而噬的猛兽,煤尘飞扬,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寒意。
这场灾难的严重性不言而喻,153名工人被困,如果抢救不及时,很有可能是继襄汾溃坝之后,山西省近年来又一次罕见的重特大事故。
“153”是个非常沉重的数字,每个数字代表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美满的家庭。只要想到在我走过的脚底下,150多条生命危在旦夕,心情就说不出来的沉重。在每次摁下快门的时候,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悲悯与敬畏,也暗暗为150多位素不相识的矿工兄弟的生命默默祈祷。
我曾采访过下井的救援队员,他们告诉我,井下积水太深,救援极其困难。3月30日,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排水依然进展缓慢,在排水管道旁,不时有绕道赶来的家属传出撕心裂肺的哭喊,那种绝望而无奈的声音,是那样刺耳,让人震颤。
时间一点点逝去,被困井下的人们依然杳无音信。焦急、悲伤、疲惫……凝重的表情写在人们脸上。矿井不远处,站满了翘首期盼亲人生还的家属和工友。
依这些年采访矿难的经验,我十分悲观地判断,这些被困的工人或许已经凶多吉少了。尽管如此,现场的抢险救援却一刻也没有松懈。我把镜头对准了悲伤的家属、焦急的工友和不言放弃的救援人员,标题是《盼望奇迹》,所有的人都在盼望奇迹出现。
但没有想到,我所盼望的奇迹在五天以后真的变成了现实。
4月2日,在已经打通的垂直钻孔2号孔,一根缠绕在钻杆上的铁丝被带到了井面,而且,井下传来了清晰可闻的敲击钻杆的声音,这表明井下还有工人活着!我第一时间向外报道了这个生命的信号。
4月5日,随着排水加快,为了保障抢救通道的畅通,记者的采访受到了诸多限制。在多方协调下,我得到了在井口拍摄采访的机会。作为一名记者,这是一种幸运,因为不仅是报道一次全世界关注的新闻,更是见证一次生命的奇迹。
在煤尘飞扬的井口,迎接被困工人升井的风门一次次打开,救援人员发自肺腑的掌声一次次响起,我紧握相机的手忍不住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1个,2个,3个……115个!这样的场面令人感动,我屏住气息,一次次飞快地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个珍贵的瞬间,全然忘掉了连日来通宵采访的劳累。
2010年4月5日零时30分,王家岭矿被困达8天8夜的矿工,首个从数百米的井下被救出,现场顿时掌声雷动,泪水在人们的脸上纵横。图为救援人员将一位幸存者抬出井口。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八天八夜,他们在井下坚持了八天八夜!生命的坚守如此顽强。不知怎的,此刻,眼泪再也止不住,沾湿了相机,将我满是煤灰的脸上冲得“沟沟壑壑”。
我想,我的照片是对于生命的致敬。影像的力量,通过媒体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共同见证——尊重生命。
但“奇迹”远远不是矿难的全部,仍有30多人遇难。
在河津市人民医院,我看到来自山西壶关县的幸存工人董有红,在第一次拨通儿子的电话时,泣不成声,他虽然安全升井,但弟弟仍然被困井下杳无音信。劫后余生的庆幸,失去亲人的伤痛,让这个50多岁的老矿工悲泪长流。
在深深的矿井中,在无边的黑暗中,在漫长的等待中,153名工人苦苦煎熬,甚至绝望,有人失去了生命。这样的奇迹不可复制——如此大规模的营救不可能每次奏效,不能期待每次矿难都出现奇迹。我只希望,用我的镜头,忠实记录下这场灾难的全部细节——“血煤”的罪恶、人性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我们更期待矿难不再发生,而不是奇迹般的拯救。只因为,做为一名记者,更希望天下太平,哪怕没有“新闻”,没有“奇迹”。
(新华社记者 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