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论美德

05 论美德

正直、诚实、善良和勤勉,是为人们所推崇的美德,也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这些美德的人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出于本性,而不是刻意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是不带有任何庸俗动机的。在真理与美德之间,人们往往更加看重的是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良好的品行永远都处于优势地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而不是仅仅为了想证实或显示真理的存在。

真正的美德是以公众的利益为旨归的。一个做事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是不道德的。而说起有道德人,马库斯·奥里列阿斯和康德便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的目标与理想是全人类效仿的准绳。

所谓勇敢,就是一旦决定要实现公众的利益,那么即便面对危险也决不会退缩。所谓爱,就是心甘情愿为了对方而舍弃自己的利益。面对人们的共同利益时,我们不必谦虚,而是应当仁不让。

人类在思想上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尽管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对于事物的认识也各有己见,然而人们对于是非的看法却是相似的。即便是品行不端的人也是有是非感的,只不过这种是非感处于潜伏的状态尚未显现出来而已,这就如同一个神志恍惚或者酩酊大醉的人未必就与健康无缘一样。在邪恶的外表下面,往往隐藏着对于美德的感知。

人的本性中还存在着另外一面,那便是个人因素。每个人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都渴望获得别人所拥有的东西,并且千方百计地想达到这一目的。道德规范便产生在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这对永恒的矛盾之上。你渴望获得个人利益,然而他人出于对公众利益的考虑却要求你放弃个人利益。

行正义之举的人并不是想为自己谋得什么利益,但却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人们的尊敬。这是因为,他的行为显示出了他那博大的胸襟,再也没有比这更简单、更伟大的力量了。假如将世上所有人的种种经历与内涵丰富的美德放在一起,那么我们的个人利益就会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而我们也会为自己对于一己之利的追逐感到羞愧万分了。

美德使人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不再只是满足于做一些琐碎之事,而是更加看重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目的;不再只是关心一己之利,而是更加注重为他人谋得福利。谁都无法离开他人而独立生活,假如别人都在承受苦难,那么幸福也不会单独落在某一个人的头上。因此,道德标准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归属感,使我们不再是游离的个体,使我们成为了一个整体。

美德的涵盖面十分广泛:真理、能力、善良、美丽都是它的代名词,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拥有美好品行的人,通常都会无私奉献、勇于牺牲。没有人会愿意为了获得王位或者厚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然而,有许多人却愿意为了维护真理而抛却自己的生命,或者为了拯救祖国和亲友,哪怕献出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能够做出这种英雄壮举的人,其灵魂将会得到升华,其精神将会超越时空,被人们永远铭记。

假如一个人拥有很高的道德涵养、追求真理、维护公正、凡事总为他人着想,那么周围的人便会感受到他那巨大的感染力。与他相处,人们的心中会充满欢乐与希望。他走到哪里,便会把光明带到哪里。他周围的人或是受到过他的影响的人,都会相信,人的灵魂是可以永恒的;都会认为,神所在的那个无法为肉眼所看到的世界,是与他融合在一起的。

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一天,莫过于在某一天遇到了一位德行高尚的人,因为,他将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开启出一片崭新的领域。最高明的老师,是用其思想与精神的光辉和力量来教化他人,而不是仅仅传授具体的知识。这些人对于我们的影响,就如同叛军对于昏庸的政府一样具有着强大的冲击力。幸而有了他们,我们的生命才不会陷入到一片死气沉沉之中,而是增添了色彩与新意,并且使我们时时刻刻都想到要用美德来衡量自己的言行。

美德就是永远相信自己,忠实于自己灵魂深处的真实想法,不会轻易地为外界的影响所干扰,不会随便地因他人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立场。我们常常会对某个人的执著大加赞赏,其实,更为重要的是那种经过了理智的思考以后便不会再为外界所动摇的坚定。不过,具有这一良好品行的人却并不多见,而能够理解并支持他们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

美德不仅仅存在于纯精神的领域,它也需要被表现出来。它不是虚幻的想象,也不是用来哗众取宠的,而是一种具有强大威力的法则,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服从于这种规范,按其行事,于是便形成了宗教信仰。它使人们将美德传播开去;使人们接受了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使人们能够联合起来去消除世间的罪恶;还使人们建立起了慈善机构,专门来推动这些规范。

每种宗教都以良好的品格为标尺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犹太教、基督教、佛教以及所有以宗教的名义来向人们进行灌输的政客、圣人和先知们,莫不如此。如今被我们视为虚伪的某些宗教也曾经有其真实性,也曾经在它们所处的时代发挥过惩恶扬善的作用。

今天的时代已经将关注的焦点从神学转移到了人的品德上,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在我看来,神学空前发展、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是一个不甚文明的历史阶段。在那个文明欠发达的时代,有头脑的人会从神学的身旁走开而转向道德。所有的教义都是基于道德的基础之上的,在接受者那里只有幼稚或成熟、幻想或现实之别,而他们捍卫真理、谦虚正派的美德却都是相同的,不论他们是在内心进行自我约束还是在圣母玛丽亚的面前虔诚祈祷。尽管宗教的各类形式不会永久存在,但美德却是永恒不变的。

当一个小孩子第一次自己迈步的时候,往往会害怕和哭喊,可是,一旦成功地尝试了两三次以后,他便再也不愿意被人扶持着行走了。人的思想也需要一个逐渐独立的过程。一开始,每个人都会因为失去了思想上的全部支撑而感到孤独和无助。但是,这种突然的孤立会促使他去进行自我反省,他会发现,自己非但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反而同上帝的距离更近了,对于福音书、摩西十诫的理解也更为透彻了。从此,他不会再局限于那间小小的礼拜堂了,宗教已经成为了他头顶上的那片浩瀚的蓝天。

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观念上的进步都不意味着道德约束的丧失,而是意味着更为严格和细致的检验。美德能够抵御和战胜一切的邪恶。假如说一个国家有什么手段来培养美德的话,那么宗教便是首选,当一个人的身上闪现出美德的光辉时,人们便会去敬畏他、爱戴他。

美德就是永远遵循真理行事。美德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永远都是居于首要位置的。美德可以令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和谐,在你面对陌生人甚至是敌人的时候,美德也能够显现出来。普拉贺拉达说道:“父亲啊,我的眼里从来没有过敌友之分,因为我觉得,所有人的灵魂与我都是相同的。”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所谓的朋友和敌人,都是我们基于主观判断所做的划分,我们经常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却将不幸归罪于命运的安排。人类往往将一切都归咎于外界的因素,却没有意识到,其实自身才是一切的根源。将敌人消灭了,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利益呢?我们所憎恨和畏惧的事物,其实就隐藏于我们的灵魂深处。孔子曾经对他的国君说:“大王,您统治人民为什么一定要使用杀戮呢?您心中怀有仁慈,百姓才会安顺。就像柔和的风可以令草折腰一样,您的仁慈也能够让百姓臣服。”国君又向他请教治理窃贼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大王,如果您自己没有贪欲,那么,就算您鼓励百姓去偷盗,他们也不会去那样做的。”可见,美德对于人类的教育和感化是润物细无声的,这一过程并不存在强制或者敌意。

在一个开明的家庭里,你不会听到“应该”或“不许”这样的词语,你也不会看到有人在发号施令或者有人听命于他人,大家都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尽管没有一个人高高在上指挥着一切,可事情却都井然有序。在每一个文明的、道德至上的社会里,情形也是如此。强制的命令是多余的。瑞典科学家兼神学家史维东堡曾经说过:“在精神领域内,如果谁想要控制别人或者踩在别人的身上,那么他就会被排斥在外。”在阐述自己有关美德的看法时,歌德这样说道:“善良的品行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在它的面前,所有的荣耀、光彩和英勇,都是次要的。”美德具有无穷的力量,虽然它对于人们的影响或许是缓慢的、不显著的、一时间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但是它终将会取得胜利的。

美德是无形的,但却又融一切于其中。美德中包含有谦虚,这种自我贬低实际上反而会抬高你自己。美德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获得尘世间的幸福,一定会长命百岁,尽管它能够使你完全有资格这么认为。

当一个人向美德敞开自己心灵的大门时,一种更隐秘、更甜美、更强大的美便会向他显示出来。此时,他受到了上天的指引。他了解到,他的生命是无拘无束的,他是为了善、为了完美而生的,尽管他此时仍身处于罪恶与虚弱的低谷之中。他所崇敬的是他自己,虽然他还没有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明白“崇高”一词的含义,尽管他还不能够彻底地对它予以解释。当他用天真的口吻或者以理性的洞察说道:“我热爱公理,真理无论其内在与外在都永远是美丽的。美德啊,拯救我吧,驱使我吧,我甘愿为您效劳,不分白昼与黑夜,无论地位高贵或卑下,直到永远。”——这时候,造物的目的就达到了,上帝也心满意足了。

美德是对某种神圣法则所怀有的崇敬以及从中所感到的快乐,它让人意识到:在我们每天所扮演的生活游戏中,在那些看似琐碎可笑的细节下面,却隐藏着惊人的原理。钻在玩具堆里的孩童们,正在认识光、运动、地心引力的作用;而在人生的游戏当中,人们将会懂得爱、恐惧、正义、欲望,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规律和法则无法被充分地表述出来,既不能够诉诸笔墨,也难以言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我们随时都可以从每一张脸上、每一个人的行为中,以及我们自身的懊恼里读到它们。美德的特征就蕴含在每一个正直的行为、每一种高尚的思想之中。而如果我们要用言语来对美德加以表述的话,那么就很可能要煞费周章地列举出大量的细节来进行分辨、暗示和描述。但是,由于这种道德情操是所有宗教的核心,所以就允许我列举一些与此相关的典型事例,从而引导你们准确无误地观察美德的特性吧。

美德的直觉能够洞察心灵法则的完美。这些法则自行其是,超越时空,也不受形势的制约。因此,对人的灵魂所具有的这种正义感的回报是即刻的、完全性的。行善积德的人,会立刻变得高贵起来;卑鄙作恶之徒,其恶行自会招致恶报。去除掉一分杂质,便是增添了一分纯洁。假如一个人心怀正直,那么他也就是上帝。上帝的不朽、上帝的权威,将会随着正义深深地植入他的身心。假如一个人弄虚作假,那么他就只能是自欺欺人,就是走向自己天性的对立面。一个心地仁慈的人,会满腔谦卑地崇敬美德。这样一来,他向下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向上攀登。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种内在的能量是怎样迅速地、处处发挥作用的吧。它拨乱反正,纠正表象的错误,努力使事实与思想相协调。尽管人们对于它在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认识得比较晚,但最后还是深入人心了。凭借着美德,人使自己成为了自己的上帝。施恩者积德,作恶者添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偷窃永远不会使人致富,施舍也永远不会令人变穷,而谋杀则必会有昭然于天下的那一天。哪怕只是些许的谎言——比如虚荣心作祟,想博取人们的好感,显示自己的风度——都会立刻露出马脚,最终自取其辱。但如果你实言相告,那么,整个大自然、所有的神灵都会来帮助你取得意料不到的进展。做一个诚实的人吧,这样一来,所有的生灵都会做你的见证人,甚至连那埋藏在地底下的草根也都仿佛涌动着想要露出地面来为你挺身作证。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于是,灵魂就按照各自的意志,或者升入天堂,或者堕入地狱。

事实在向人们暗示着一个庄严的信条:这个世界不是权力的产物,而是一种意志、一种精神的产物。这种精神无处不在,它在星辰的每一束光芒里,它在池塘的每一道微波里。无论何物与之抗争,都会处处受阻碰壁。因为,事物的性质就是如此,别无他样。

善良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德行,而邪恶却是一种缺失。这就像寒冷乃是因为缺乏热所导致的一样。所有的邪恶,充其量就是死亡与虚无。仁慈乃是一种绝对与真实。一个人有多少仁慈,就会有多少生命。因为,万物都源于同一种精神,这一精神在不同的场合里有着不同的名字:有时叫爱,有时叫正义,有时叫节制,正如大海在它所冲击的不同的海岸被冠以不同的名字一样。一切皆源自于这同一种精神,一切又都与它密切协作。

假如一个人一心向善,那么他就拥有了大自然所赋予的全部力量,于是就强大无敌。然而,一旦他偏离善途,他就会失去自己的力量与援助。他的生命将会一点一点逐渐地萎缩,变得越来越渺小,变成一粒尘埃,一点渣屑,直至绝对的恶带来了绝对的死亡。

当我们感知到这种法则的规律时,我们的心中便唤醒了一种宗教情感,它给予了我们最大的快乐。它具有一种极为神奇的吸引人、控制人的能力。它是山峦里的清风,它是这个世界的防腐剂,它是苏合香,它是迷迭香。它使天空和山冈变得壮观和崇高,它是星辰那静静的吟唱。是它使得宇宙变得安全,适宜人们居住,而不是科学或权力。美德在人的内心萌芽,它表明并且保证:法则才是大自然至高无上的君主。宇宙、时空、来世、永恒,都因此而充满了欢欣。

这种情感是非凡而神圣的。它成为了人类至高的幸福,使人变得无可限制。灵魂通过它而认识了自己。它纠正了人类童年时所犯下的重大过错:即希望通过追随伟人来使自己变得伟大,希望从别人身上获得利益。它表明,所有的美德都源自于一个人的自身,他和每个人都一样,都是通向理性深处的一个入口。当他说“我应当”的时候,当他被爱情温暖,当他接到了上苍的警示从而选择了善与崇高之举的时候,最高的智慧便将在他的灵魂里奏响最深沉的乐章。此后,他就懂得了崇高,而他自身也因崇高而获得了拓展。当他的灵魂向着崇高飞翔的时候,正义便将战无不胜,爱情便会地久天长。

  1. 马库斯·奥里列阿斯(161-180年):罗马皇帝。

  2. 康德(1724-1804年):即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代表作品有:《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