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师从名师
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苏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良好的,这种友好关系也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然而从50年代末起,这种友好关系急转直下,在短短几年内就走向彻底破裂。
欧阳自远在大学学习的外语是俄语。最初,他总是很难记住那些复杂的俄语发音。后来,他琢磨出一个窍门,那就是通过唱俄语歌学习。随着会唱的俄语歌越来越多,欧阳自远所掌握的俄语单词也越来越多。渐渐地,他不仅掌握了一口流利的俄语,还学会了百余首俄语歌。他那深沉、略显磁性的男中音,每每唱起《三套车》,都会悄然地把听者拉进苍凉、幽深之中……
1956年,4年大学学习生活就要完成了,欧阳自远论据充实、准确而独具见解的毕业论文《河北兴隆县寿王坟矽卡岩型铜矿的成因》被评为北京地质学院优秀毕业生论文,由此揭开了欧阳自远迈上科学人生之路的第一页。
大学毕业后,经过学校的挑选,欧阳自远读地球化学的副博士研究生。跟随苏联导师拉蒂斯学习了半年,拉蒂斯因家庭原因回国了。学校相关领导找到欧阳自远,建议、动员他报考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那是中国第一届研究生会考,欧阳自远以优异成绩被地质研究所矿床学专业录取,师从以学风严谨著称的矿床地球化学家涂光炽教授。
涂光炽1920年生于湖北黄陂,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应聘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地质系助理教授,从事实验地球化学研究。1950年,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涂光炽于当年9月同上百名进步留美学者,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登上了回国的征程。同船的除涂光炽兄弟外,有后来被称为“中国核弹之父”的邓稼先和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张炳熹、池际尚、叶笃正等。经过一个月的漂洋过海,他们到达了香港,由深圳入境回国。回国后涂光炽参与和领导了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在铀矿地质方面提出了改造成矿理论,并推广到其他一些矿床。他领导了地球化学所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了成岩成矿多成因观点。20世纪70年代至今,他从事层控矿床、铁矿及金矿研究,提出了我国层控矿床形成机制、发育特征,我国富碱侵人岩带特征,及我国金矿类型、找矿方向与北疆矿床分布规律等见解,为我国矿床地球化学学科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可以说,涂光炽对欧阳自远的人生影响深刻。
欧阳自远做涂光炽的研究生,主要是研究长江中下游的矽卡岩型铜矿和铁矿的成因。据当时的研究推测,长江中下游是铜矿、铁矿富集的地带,中国要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工业,长江中下游是很有前景的。后来崛起的湖北武钢、安徽铜都即为明证。
还是在地质学院读大四时,欧阳自远就听过涂光炽的课,对涂光炽十分崇拜。涂光炽的渊博学识,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欧阳自远受用一生。涂光炽先后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他向每一位研究生传授着他治学思想的精髓:“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实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立论要有根有据,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文字要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