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彪兄编了一套书,内有《大戏台》一本是说北京戏曲、曲艺等方面的,命我写序。我很喜欢戏曲、曲艺,工作就是从事这方面研究,大彪又是老友,那就不敢推辞了。

北京是戏剧的丛薮,京剧生于此就甭说了,其他如梆子、昆曲、评戏(昔日京人叫它“蹦蹦儿”“落子”)、评书、话剧……都活跃于此,一块儿奏起了京门的戏剧交响曲。

20世纪50年代北京戏剧之繁茂,令我追怀不已。就拿京剧说,演出团体不下二十来个,每晚有演出,星期日加场,还有早、中、晚三场的!当时许多名演员健在,新秀层出,剧目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剧场门口立起“客满”牌子,不是新鲜事。要和今日京剧冷清一比,我真扼腕叹息——今之拿京剧自娱者数不胜数,但花钱买票进剧场的有多少?昔日是看戏的多不胜计,玩票的少。我不知这现象是表明京剧繁荣呢,还是显出京剧的式微?我是不以“戏迷”多少论京剧之现状的,还是得看买票观众的多少来判断吧!有人说今之票价太贵,我也有同感。昔之票价通常在三毛到一块二之间,以平均一块算,可买五十碗豆汁;今之票价以平均三百元一张算,可买今之豆汁三百碗。豆汁由两分一碗到一块一碗,涨五十倍,而票价竟涨了三百倍!过去五十碗豆汁的钱就买前排的票,今天呢?以北京人爱喝的豆汁价格为参照数,今之前排票也就卖五十块一张!现在卖的票是太贵了!话又说回来,梨园剧场十块一张,所谓“戏迷”也不买票进去看!真爱戏的有多少?拿唱几段戏以自娱者,非戏迷也!更不叫票友!本书中没有说戏票价格的,我这也算作个补充吧。

北京曲艺是北京民间文艺的瑰宝。昔日评书、大鼓的魅力迷倒各阶层的北京人,就连小学生也会连阔如的评书《人物赞》,有的能学彭素海、刘田利的西河大鼓,关顺鹏的竹板书。电台一播王杰魁的《包公案》,能令行人走贩驻足而听,故有“静街王”的美誉。书茶馆是遍布四九城。此景象,今不见矣!

请读者好好看看这本《大戏台》吧!它不但会发您怀旧之幽情,更会引您深思:

为什么今之戏曲曲艺不景气?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变了?是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淡漠了?还是欣赏水平、民族文化素养降低了?是别的艺术品种兴起而夺走了观众?还是没有吸引观众的好角儿和好戏、好曲艺段子?如只把此书的内容当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可就阉贱它了!钱世明2005年7月12日于惜阴敏求书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