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描蒙特威尔第像
回到源头
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在国内的译名里,有时翻译成蒙泰威尔第或蒙台威尔第。他是西方音乐史第一个作为大师记录在案的作曲家,也是今天世界范围内还被时常演奏作品的音乐史的开端人物。十几年前,西班牙巴塞罗那歌剧院上演他的歌剧《奥菲欧》,引起热评。在那场演出里,奥菲欧这个穿越世间与冥府的灵知人物,手拿竖琴歌唱,感动听众。他与爱人尤丽狄茜的故事震撼今人,说明了一点:蒙特威尔第在十七世纪写下的歌剧具有先锋意义,他的音乐美学仍指向当下。爱情、死亡与通灵的主题是永恒的。
蒙特威尔第生于意大利,被誉为现代歌剧之父。他长寿的一生中写有十几部歌剧,今天存世的已经不多。其为乐迷津津乐道的《神圣圣母的晚祷》,虽为宗教作品(1990年由知名指挥家约翰·加迪纳录制,复活古乐的知名版本),却一直是收藏并认识蒙特威尔第的首选。约翰·加迪纳要求演奏者与歌唱者接近作曲家当年创作时使用的乐器,以原始文本为准。
我们听这部作品的CD,能够原汁原味地感受蒙特威尔第时代乐器演奏的特点。人声在这部作品里充当主角,尽管当时的歌唱方式还有格里高利圣咏的特点,但已充满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气息。人物在这里不仅是宗教内容里的符号,还是一个朝向大自然的歌者形象。可以这么说,从蒙特威尔第开始,歌唱者有了活生生的人的特点,他既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也近似古希腊的悲剧剧作家埃斯库罗斯。蒙特威尔第的作品有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又充满文艺复兴时期的气息。在唱片里,那些男女歌者的声音纯洁而迷人,不再只是针对教堂顶端的那个上帝;歌声的云朵穿过了教会的院墙,抒发自由。
作为一位革新者,蒙特威尔第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在音乐中“我手写我心”的西方大师。当年他的作品被指责为不和谐,情感上过于感伤,背离传统。但今天听来,这些作品充满了巴洛克早期的特点,许多旋律表情生动,线条复杂,充满复调,为巴赫等作曲家铺设道路,留下丰富的遗产。
蒙特威尔第的作品一直被音乐史确定为16世纪与17世纪之间,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相混合的声乐风景,他却在那个时代充满了浪漫色彩。很多研究者认为,蒙特威尔第之所以有当代性,在于其乐章通常从一个调子意外转向另一个调子,惊险而大胆。他最后一部歌剧《波佩阿的加冕》是当下录音界的新宠,曾有多个版本,成为早期音乐的经典。
蒙特威尔第对后来歌剧的影响力非凡,曾被格鲁克与柏辽兹模仿,尤其是柏辽兹写的“奥菲欧”,在19世纪中期的巴黎歌剧院引起轰动。蒙特威尔第的作品今天听来虽然戏剧冲突不够,但那种情绪的哀婉,仍具有穿透力。他是第一个使人声与乐器完美结合的大师。
在被遗忘近三百年后,蒙特威尔第于二十世纪中叶被重新发掘,当作巴赫前的大师受人膜拜。这个后半生几乎全部待在威尼斯教堂里的乐师,成了西方音乐史的领衔人物。关于他的再生,美国乐评家勋伯格说,这是音乐史风水轮流转的结果。
我个人十分喜欢蒙特威尔第《神圣圣母的晚祷》。作为歌剧的源头作品,该剧像是由神剧向人剧转变的一汪人声泉水。听它,再想想莫扎特富丽堂皇的歌剧,真会觉得歌唱这种形式的大变革。在今天我们遇到的世界世俗化的进程里,不到三百年间,神已遭驱逐,人的位置也随之降低。蒙特威尔第作为把人呼唤上来的使者,如何传达神人之间关系的诡秘呢?倾听《神圣圣母的晚祷》,如同听到大江大河源头的淙淙水声,但当大江大河从高地缓缓向低处流去时,神性在这一进程中也被磨蚀得一干二净。
今天,如果我们感叹后来的音乐语言不够纯净时,那就回到源头,啜饮蒙特威尔第作品的那片净水所在吧。听《神圣圣母的晚祷》,能够感受净光与净水的存在。他有幸生活在一个神与人还两相结合的年代,而文艺复兴之后,人的形象被放大之际,水中倒影开始不清晰了。
线描巴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