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春去
读过两遍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后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观看了上海青年话剧院根据此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话剧,心中感慨良多。深觉小说《长恨歌》体现了作者心中的精髓,将散发长久宁馨的芬芳。编剧依据此类剧种特殊的表演性质,对小说做了很大改动,但最后所带来的震撼和摧伤力与小说相类似。自然话剧的视觉表演形式可给予观众更为直接、强烈的冲击,文字所营造的环境和感觉毕竟是间接的,与读者有着物理的间隔,唯其如此,也许读者的感受反而更深远些。
时代左右人的力量不可阻挡,也无法逆转,只能接受,唯在可能的范围内做些微调整。至于时光的消失,则无法避讳,也许可以缓和年华的老去,但最终还是会来。也许《长恨歌》的作者还是慈悲的,让主人公在其生命消失之际依然留有一份惨伤的美丽。第一次读小说的时候,简直有点怨恨王安忆的冷酷和无情,第二次再回头去读,感觉便有不同。
作者将最后王琦瑶的死亡与小说开篇、电影制片厂拍戏一幕成遥相呼应的局面,完全是戏剧化的安排。可再想,王琦瑶一次次感受到来自她所最亲近的人的打击,即便是她独自抚养长大的女儿也全然未将她放在心上。最后,来自老克腊无奈、残忍的揭底,令她生命的存在变得荡然无趣。她失去了自尊和自信。无从想象她真正老去的状态,那是她绝无可能接受的。可她又能怎样?时间就这样从她身边流过。盛开时,她不单寂寞,还要隐忍;如今,阳光依然灿烂,她的曼妙时光却渐渐消逝,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日趋凋零。长脚杀她虽恶,可某种意义上,老克腊最后的拒绝却更狠,使其生无可望。
每次进入《长恨歌》,仿佛回到几代人的过去:压抑的浪费了的时光,可以如此的绚美和温情,却永远无缘真正享受。王琦瑶虽留住了最后一缕夕阳,但昭华迅逝、彩云易散,春光泯灭得如此之迅速,抓都抓不住,无可回转地逝去。即使她再努力,也挡不住黑夜的最后降临。前生前世,仿佛就注定了最终的结局,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到底作者对人生还是悲观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大梦未觉,已是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