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认准了就是一辈子

第三节 认准了就是一辈子

1964年,陈光威22岁。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农村,这个年纪的小伙子都该成家立业了。陈光威长得高大魁梧,脸部棱角分明,一身小麦色的皮肤下藏着结实的肌肉,无论什么农活都干得娴熟利落,每次出门上工,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紧紧跟随着他。附近十里八乡很多有闺女的人家都看上了陈光威,到处询问他的家庭情况,有的直接托媒人上门说亲。

看到儿子如此出众,陈光威的母亲骄傲不已。为了给儿子娶一个好媳妇,她发动所有亲朋好友一起帮忙寻找合适的人选,再安排陈光威去相亲。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陈光威心里最敬重的人。对于母亲的安排,孝顺的陈光威不敢违背,老老实实地听从安排相了一次又一次亲,但每次相亲归来,当母亲问起他的想法时,他却只是低头沉默,一语不发。原来,陈光威心里早已认定了一个姑娘,但他知道母亲绝不会同意两人的婚事,于是打算“曲线救国”,慢慢说服母亲支持自己的选择。

被陈光威放在心上的姑娘名叫王言卿,这年刚刚18岁,她外表静美秀气,性格温柔贤淑,还读过初中。但是,王言卿的父亲在1949年之前是王家钦村有名的富人,坐拥几百亩土地,还经营着渔行、磨坊等副业,“土改”时被划为了大地主。在那个年代,作为大地主的女儿,王言卿在村里饱受歧视,没有人敢娶她。

王言卿与陈光威是在生产队集体劳动时认识的,王言卿力气小,陈光威就经常帮她干些重活儿,还主动帮她洗衣服。有一次,王言卿正在打麦场上学骑自行车,车轱辘突然不转了,一旁的陈光威赶紧走上前,双手灵活地在轴承上捣鼓了几下,就将车修好了。就这么一来二去的,王言卿对陈光威的印象越来越好,最初的感谢也变成了隐约的好感。其实陈光威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娴静少语的姑娘。午饭休息时,她总是一个人坐在远处,似乎和所有人都有距离,也没人主动去搭理她。每每看到她孤单的背影,陈光威都会心生一股莫名的怜惜之情。

或许是因为同病相怜,所以才更加投缘,随着陈光威与王言卿的接触越来越多,两颗心也越靠越近。村里有人发现了端倪,纷纷劝说陈光威:“你怎么敢找一个地主家的闺女,难道不知道以后要受多大的拖累?”在外地工作的姐姐也担心王言卿的家庭成分会影响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她甚至威胁陈光威,如果和王言卿结婚就与他断绝姐弟关系。

陈光威一面承受着来自家庭和外界的巨大压力,一面温言开导王言卿:“你别怪我家人,他们也是为了我考虑。给我些时间,我一定能说服他们接受咱俩的事。等结了婚,我一定好好待你。”王言卿虽然心里委屈,但也非常理解陈光威的难处,同意陪他一起等待陈光威家人回心转意。

3年后,陈光威已经25岁,却仍然孤身一人,母亲终于拗不过他,答应了他与王言卿的婚事。获得母亲的同意后,陈光威很快就和王言卿结了婚。两个年轻人都明白,他俩这段姻缘来之不易,于是更加用心意经营自己的小家。

在王言卿眼中,陈光威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好丈夫,对于自己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他都能包容与谅解。王言卿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母亲因为疼爱她,很少让她干家务活儿。刚结婚时,王言卿会做的只有饺子。有一天,她不小心放多了面,包出了一大盆饺子,两个人根本吃不完。陈光威回家时看到这么多饺子,不仅没生气,反而乐呵呵地说:“好啊,你做这么一大锅饺子,看来咱们得发财。”这盆饺子他俩吃了好几天,等快吃完的时候,饺子都发酸了。

陈光威天生一身傲骨,从不轻易向命运妥协,他也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够活得有尊严。对于那些欺负妻子的人,无论对方身份高低,陈光威都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反击。有一天,生产队组织妇女们去地里割豆子,队长告诉大家,每人都要负责一垄地,谁割到头谁就可以收工。王言卿干活麻利,不一会儿就把自己负责的那垄地割完了,于是收拾好豆子准备和其他人结伴回家。谁知队长拦住她不让走,非让她帮自己的老婆割豆子。王言卿回头一看,队长老婆没干活,正在那儿磨洋工,她质问队长:“我按你的要求把活儿干完了,你凭什么不让我回家?为什么别人能走就我不能走?”队长说:“你是地主家的闺女,你就是不能走。”王言卿听到这话气愤不已,就和队长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队长看她硬着脖子就是不肯低头,就把她带到书记家里进行批评教育。陈光威晚上回到家发现王言卿没在,四处去找,有知情人就告诉了他原委。陈光威听完,二话不说就往书记家走。进了书记家,他瞪着书记问:“怎么回事?我听说队长老婆割不完豆叫我老婆帮忙,不帮他就把人拖你家来了。谁惯的他这臭毛病?”说完他转头看向王言卿:“老婆,咱回家。”夫妻二人就这样回家了,留下书记和队长愣在原地,说不出话来。

俗话说,过日子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陈光威偶尔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家也会发脾气,说几句狠话。每当这种时候,王言卿就默默等着丈夫把心里的火气发泄出来。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忍让,王言卿说:“当初我是大地主的女儿,谁敢娶我?但陈光威就敢,他不仅娶了我,还待我这么好。仅凭这一点,我就该多体谅他。”

人到中年时,陈光威奉命接手了镇上的几家困难企业,后来开始自己创业,繁忙的工作让他经常顾不上回家。想到妻子辛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日子富裕了,却连丈夫的面都很难见到,陈光威很内疚。为了尽量多陪伴妻子,无论去公司查岗、到车间加班,还是和员工开会,他都不忘叫上王言卿。

有一年,陈光威要到北京采购玻璃球。他兴冲冲地回家告诉王言卿:“你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没见过火车,这次我领你坐火车去北京看看。”到了北京,京郊一家玻璃厂的厂长请他们吃饭,当地县长也在旁边作陪。相互介绍完毕,县长与大家一一握手,轮到王言卿时,她紧张得直发抖,陈光威就握着她的手腕,帮她伸出手,把那位县长都逗乐了。在北京待了一个星期,事情还没办完,陈光威对王言卿说:“走,我带你逛逛首都。”两人就坐公交车去了故宫,在售票亭购票时,得知每参观一个宫殿就要3块钱,王言卿心疼坏了,对陈光威说:“咱不看了吧,3块钱都抵得上咱俩一天的饭钱了。”陈光威笑了笑,坚持买了票。他们出了故宫后在大街上走马观花地看了看,就急匆匆地回到住处。离家好多天,王言卿惦记家里的两个孩子,于是陈光威给她买了票,提前把她送上了火车。由于时间太晚,当天的公交车已经收班,陈光威舍不得花钱住旅馆,准备就在火车站找个角落凑合一夜。火车缓缓驶出站台,看着窗外那个熟悉的身影被笼罩在一片黑暗中,显得那么孤独和寂寥,王言卿的眼泪夺眶而出。

从青丝到白发,陈光威和王言卿相依相伴走过了一个个清晨与日暮,直到陈光威因积劳成疾猝然离世,两人才放开牵了50年的手。对于陈光威来说,爱就是一辈子的责任与担当,他用一生兑现了当初对妻子的承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