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不读书则无为

第二节 不读书则无为

从少不更事到初出茅庐,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读书这一良好习惯伴随了陈光威的一生,并无数次帮助他在逆境中获得力量与勇气。

1951年,9岁的陈光威进入村办小学就读。母亲早年对他的启蒙和他对书籍的渴望,使陈光威身上总有着其他孩子所没有的闪光点。村里的小伙伴闲暇时都喜欢聚在一起玩耍嬉戏,唯独陈光威总抱着本书坐在旁边看。陈光威的记忆力好,也很有悟性,无论看过什么书,他几乎都能生动地复述出书中的情节,于是大家就总央求他讲故事,陈光威因此成了村里的“孩子王”。

众多的小伙伴中,陈光威和王锡鲁最聊得来。他俩志趣相投,都喜欢读书,年少时经常结伴去威海图书馆借书。于是,在从王家钦村到图书馆的这四五里路上,总能看到他俩的身影。他们彼此分享着书中的故事,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乐趣,而书本也成为他俩友谊的桥梁。

高小毕业后,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不清”,陈光威被剥夺了报考公办中学的资格,求学路也就此中断。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他的参军梦也被无情粉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陈光威只好接受现实,回到村里继续种地。由于继父年迈体衰,哥哥姐姐远赴外地工作,家里还有年幼的弟妹,15岁的陈光威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光威读书的目的也有了变化,他不再仅仅为了获取知识而读书,而是更重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书里的知识为现实服务。陈光威最爱读的一本书是《三国演义》。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浓缩,书中既有丰富的文韬武略,也暗藏着许多企业管理的智慧。有一次,陈光威与王锡鲁聊三国,陈光威对王锡鲁说:“《三国演义》你是看了很多遍,但你没有学以致用,说明你没有看懂。”

陈光威创业后,也常将《三国演义》里的一些谋略运用于光威的日常管理。他经常和员工谈及《三国演义》中曹操评价袁绍的一句话: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在60岁后的二次创业时期,陈光威曾对员工说:“像袁绍这样,做大事时吝啬身体,见到小利却不顾生命,不是真英雄。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想干好事业,就一定要有全力以赴、舍生忘死的精神,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成功。”

田村公社于1959年创办了一所农业中学——田村公社农业中学。这是一所半日制学校,学制3年,招生对象为13~17岁的高小毕业生。得知农中招生的讯息,17岁的陈光威马上报了名,在顺利通过农中的入学考试后,他终于再次走进梦寐以求的课堂。

在农中求学的3年间,陈光威无论学习、劳动还是生活都在学校,学校有不少生产基地和校舍,陈光威与同学们半工半读、生产养校,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农中以培养有文化又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为目标,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各种课程设置虽然比不上公办中学的丰富多样,但学校的师资力量却很雄厚。农中的老师既有从各地被抽调来的资深教师,也有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主人士,还有被下放的政府机关干部,其中有一位夏老师成了陈光威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夏老师当时是田村公社农业中学的教导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曾是一名高级别的文官,后被分配到陕西省林业厅工作。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被划成“右派”,下放到田村农中任教。夏老师知识渊博、气质儒雅。他总是穿一身干净整洁的衣裤,笔直的身姿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显得与众不同。陈光威对夏老师非常崇敬与仰慕。受夏老师影响,陈光威也逐渐养成了爱干净、重仪表的好习惯。每天上完课或者劳动回来,他会马上把脏衣服清洗好,方便第二天再穿,行走坐卧时也开始注重仪态风度。

夏老师虽然外表文质彬彬,却有着读书人的执着和倔强。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他总是据理力争,并坚持到底。“大跃进”时期,农中的校长和老师们都认为农中的学生应当以劳动为主,而夏老师却坚持让学生们多学文化课知识,掌握更多知识技能。

有一天,陈光威正和同学们在地里劳动,夏老师从旁边经过时,喟然长叹道:“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小伙子,既没机会学知识,也没办法从事更好的工作,就这么待在村里当农民,实在太可惜了。”听到夏老师的话,陈光威深受震动,他反思良久,慢慢体会出老师这番话背后没有道出的遗憾与惋惜。他渐渐明白,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不应该目光短浅,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未来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此后,陈光威变得比过去更爱学习了,阅读的书籍种类也更丰富,他经常手捧一本物理或化学书看得入神。

3年的时光转瞬即逝。1962年,20岁的陈光威拿到了田村公社农业中学的毕业证。临别之际,他仔细凝视着熟悉的校园,似乎想将一草一木全部铭刻于心。陈光威十分清楚,告别学生时代后,自己或许就将终生躬耕于陇亩,虽然现在的他难以抗拒这种安排,但他相信,只要自己拥有足够的能力,命运的轨迹就可以改变。

回到王家钦村后,陈光威将所有的思想全都化作了劳动的力量,每天像个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成了村里最勤快、最能干的小伙子。然而,由于家庭成分问题,他的努力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回报,苦活儿、累活儿总是落到他头上,简单轻松且工分高的活儿永远排不上他,当干部或入党更是想都别想。

或许在无数个难眠的深夜,陈光威曾质问过命运为何如此残酷,也曾悄然流下过苦涩的泪水,但不管内心有多少不甘,他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在那样一个年代,人生的际遇完全不由自己掌握,但是,等待时机的耐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却完全是个人的选择。而这两点,陈光威都不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