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判断一首古典诗词的优劣,思想与内容、立意与境界固然是最基本的因素;然语言之典雅精美与否亦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形音义兼备的汉字,本身就独具魅力,具有强烈的表意性;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词汇,不但精练、生动、富于四声组合带来的音乐性,而且语汇丰富,在表现某一事物或现象时可以找到大量的同义代用词,而这些词汇之间往往又有极其微妙的区别,如果运用得当,无疑会对表意起到恰如其分、锦上添花的作用,达到含蓄蕴藉、妙趣横生的效果。如对“死”这一基本现象,或雅或俗、或庄或谐、或因人而异、或因情而异,我们甚至可以找到数以千计的同义代用词。这样丰富的语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自然应好好地珍惜它、利用它。
前人作诗,本很重视使用同义代用语。如沈义父《乐府指迷》有曰:“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又咏书,如曰‘银钩空满’,便是书字了,不必更说书字。‘玉箸双垂’,便是泪了,不必更说泪。如‘绿云缭绕’,隐然发髻,‘困便湘竹’,分明是簟。正不必分晓,如教初学小儿,说破这是什么物,方见妙处。往往浅学俗流,多不晓此妙用,指为不分晓,乃欲直捷说破,却是赚人与耍曲矣。如说情,不可太露。”但现代很多批评家对此多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形式主义。固然沈义父说得有些绝对,但其根本观点是强调用词“如说情,不可太露”,如此“方见妙处”,而不是说只要多用指代,就是好诗。古典诗词本身就是要借助很多形式美,如押韵取其声音之回环美,平仄取其音节之抑扬美,对仗取其结构之对称美,同样,炼字选词也能加强其语言美。运用得体,这些因素就会与诗词内在的思想、内容、境界融合在一起,而不再仅是游离于外的浮华形式,甚或可以说这些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试想,如果一本诗集只会一味地直称老师为老师,而不知可以因地制宜地以“西席”“函丈”“绛帐”“宫墙”“后堂丝竹”等代之,即使内容都好,读起来也会令人厌倦。
为此古人编著了很多相关的类书、辞书、工具书。最著名的当属秦汉时所编的、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此书分“释诂”“释亲”等十九类,将相关的同义词排列在一起,如“释诂”开篇曰:“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这样就把有关“始”与“君”的同义词排列在一起,可供作者选用。之后又有大型的专供作旧体诗而编纂的《佩文韵府》一书。此书把所收的汉字按“平水韵”分为106韵部,每个字下按逆序收录相关的词汇,如“一东”中“风”字下收录“朔风”“惠风”“晓风”“晚风”“顺风”“蕙风”“天风”“长风”“高风”……供读者选用。特别是根据平仄规定,当“风”字之上必须选用平声或仄声时,可为读者提供相应的同义词汇以选择,十分有利于写作。但这些辞书也有缺陷。《尔雅》一书因缺少解说和示例而显得过于简略,《佩文韵府》只能查找词尾相同的相关词、同义词,而很多同义代用词并非有相同的词尾,所以有很大的局限性。
毛汉华、汤春发先生的《诗词同义类聚词典》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此书是一部专为古典诗词爱好者服务的工具书,主要收录古诗词中具有借代义、比喻义和来自成语典故的代用语,供写作旧体诗词用词时使用,亦可供阅读旧体诗词时查阅难以理解的代用语义作参考。全书收13000余条词语,按意义分为天宇、地舆等30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部,如“天宇”类下分为“太阳”“月亮”“星辰”“天空”四部,因此这四部之下所收的词条,都具有同义的性质,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下代用。词条下又包含注音、平仄、释义、引例、互见等释文,方便读者正确选用这些词语。因为此书是按义类编排的类聚词典,所收词语以义相附,故能突显词义之间的相关性和联系性。这13000余词语,基本囊括了诗词创作所涉猎的范围,不仅具有一般词典的释疑解惑的作用,更便于读者以义寻词,直接满足诗词写作的需求。而特别标明的现代读音为阴平、阳平的古入声字及所附的《笠翁对韵》》《佩文诗韵》等也对读者写作古典诗词有很大的裨益。总之,此书对以往相类的工具书有很大的改进和完善,具有开创之功,对中华诗词的复苏和复兴作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实事、好事,值得表彰,值得推荐。
赵仁珪
2013年6月7日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