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孝明天皇

第一章 孝明天皇

孝明天皇有两幅画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第一幅,天皇身着朝服坐在隆起的榻榻米(玉座)上,头戴独特的天皇冠冕,顶上有突出的羽状带子。他那张椭圆形的脸微微转向右边,沉静而无表情,这是典型的朝服画。没有什么(也许除了羽状带子的角度)显示这幅画像作于19世纪而不是其他时候,比方说,13世纪。从孝明的表情中也看不出他长期为自己动荡不安的统治感到揪心。这幅画像中,孝明和他两百年前的祖先一模一样。他们大多是对国家几乎没有贡献的傀儡,一生都不为大多数日本人所了解,如今甚至名字也已经被人遗忘。尽管这幅画像中的孝明面无表情,但人们却牢牢地记住了他。

第二幅画像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印象。他脸上露出强烈的个性,似乎主要是愤怒。孝明大半生时间确实充满了愤怒。他留下来的书信和文件都清楚地表明,在他在位期间,几乎每件新生事物都令他感到愤怒。他不只对每件事情生气,还为自己无法阻止政府和社会发生这些迫在眉睫的变化而沮丧不已。

孝明生于1831年7月23日。他的父亲仁孝天皇,是官方记载的第一百二十代天皇。他的生母并非皇后,而是一名侍妾,是贵族藤原实光的女儿。但是,孝明名义上是皇后生的孩子。作为仁孝天皇的第四子,按理说他是没有机会登上皇位的,但是他的哥哥在他出生之前全都死了。这个时期,甚至到后来很晚近的时候,皇室婴儿的死亡率都高得惊人。在仁孝天皇的十五个孩子中,只有三个活过三岁;在孝明的六个孩子中,只有一个(明治)活了下来;而在明治的十五个孩子中,只有五个长大成人。不清楚为什么皇室的婴儿死亡率会比同期的日本农家高出这么多。人们将其归咎于各种原因,例如过早结婚(皇位继承人通常十六岁结婚)、宫廷医生医术的落后、宫廷中弥漫着不健康的阴沉气氛等。也许还包括——尽管这一点很少被提及——可供挑选为妃的贵族女子数量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近亲通婚。

孝明天皇像

特别是18世纪初以后,除了一些例外,天皇的寿命都不长。樱町天皇死于三十岁;他的继任者桃园天皇,二十一岁;后桃园天皇,二十一岁;仁孝天皇(孝明的父亲),四十六岁;孝明天皇,三十六岁。因此,太子很早便登上皇位:孝明的祖父光格天皇九岁登基;其子仁孝天皇,十七岁;孝明,十五岁;他的儿子明治也是十五岁登基。在其他情况下,年幼无知的皇帝登基可能使国家管理出现严重的问题,但事实上,不管天皇是具有君主智慧的可敬典范,抑或只是不谙世事的孩子,对日本政府几乎都没有影响:他并不参与政事,唯一的公开活动是举行规定的仪式和庆典。幕府将军在拟定行动计划之前,无须听取天皇的意见,一旦做出决定,也不必征得天皇的同意。到了孝明时代,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孝明在京都(约八十九公顷)中心的御所长大。京都是皇宫和大多数公家(贵族)的宅邸所在地,而御所则是皇室家庭的全部世界。根据东久世通禧(1833—1912)的说法,幕府的政策就是将天皇与世隔绝,把他看作活着的神一样,且严格禁止将新的或者不寻常的事情通知他。东久世十岁时被选为孝明的玩伴,他晚年讲述了记忆中有关孝明的童年故事,担心如果不把回忆记下来,那些古老的传统将会永远消失。他的回忆非常特别,具体到他亲眼目睹的许多仪式细节——在场的每个人、他们穿的衣服、收到的礼物等等。下面是他对一个典型仪式的描述:

六月初七,皇太子九岁。这天在御学问所举办了“初读”仪式。亲王并非到了九岁才开始读书。事实上他已经读过了《孝经》和《大学》,左大将鹰司是他的老师。这个仪式完全就是走过场。皇太子穿着二蓝三重襷样式的直衣、紫色龟甲纹的奴袴,坐在中房中。中纳言久我建通把一张桌子抬到皇太子前面。舟桥在贤坐在桌子前。他将《古文孝经》的序言诵读三遍。皇太子随即跟着他念。之后舟桥退出,久我上前,把桌子搬走。皇太子随后回到皇宫。

皇太子的教育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声朗读《孝经》这样的儒家经典。他一开始读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含义,但最终不仅能阅读文言文,还能用文言文写诗。书法同样是皇太子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而选择什么人作为书法老师则至关重要。最后,皇太子应该能创作古典形式的日本诗——短歌。

除了这些传统教育课程之外,皇太子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似乎很少——也许仅限于日本和中国的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有些天皇喜欢读日文小说,其他人则醉心于宫廷演出了上千年的舞乐,根据记载,宫廷中也曾演出能乐。但这些爱好不过是些消遣,和幕府要求天皇作为主业学习的真正的学问不同。

1615年,前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其子德川秀忠(名义上的将军)以及贵族二条昭实(曾任关白)共同拟定了一部贵族的行为规范法典。这部名为《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的法典共有十七条,可能是模仿圣德太子在604年颁布的《十七条宪法》。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规定,天皇应该以研习学问和艺术为第一要事。德川时代的天皇似乎都牢牢地记住了这一条:学问(有限的几本儒家经典著作以及日本的传统礼仪做法)以及艺术(主要是短歌和书法)成为他们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习儒家经典并非为了有一天能够挑战德川时代的学者对经典的诠释,而只需基本熟悉孔子学说,并能在适当的时候引经据典就足够了。十七条中的其他条文都和具体的事情有关,比如朝廷官员的任命、贵族的遗产继承、各个贵族家庭的地位高低和座次排列以及贵族出家后应该享受的待遇等。

即使他们讨厌高高在上的幕府,怀念遥远的过去(那时的天皇是最高统治者),但是大多数天皇和贵族对各种严苛规定都不敢表示不满。他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并似乎浑然不觉,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也能使他们念叨上几十年。即使他们讨厌幕府干涉自己的生活,讨厌江户派驻京都的官员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但是他们心里很清楚,没有幕府给的薪俸他们就活不下去。

对于低级贵族来说,薪俸通常不足以维持一家人正常的生活开销,因此许多人不得不做一些兼职,最好是那种不辱没他们身份的职业,例如拓印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或是绘制新年期间玩耍的纸牌。他们在出售作品时靠的是自己显赫的名声。岩仓具视(1825—1883)家族是德川时代晚期和明治时代早期最显赫的家族,他们家非常穷,不得不将房子出租给赌场,由于岩仓家的贵族身份,赌场可免受警察的管制。不过,就算最穷的贵族也对自己的血统和社会地位感到骄傲,而且他们总体上仍受到社会的尊重,尽管如这些贵族亲口所说,他们也有些人胡作非为,为了赚钱完全不择手段。

天皇和宫廷的贫穷经常被夸大,尤其是通俗历史作者添油加醋地编造了一些故事,好像连天皇也是勉强才能活下去。实际上,即使按当时大名(他们的财富同样常被夸大)的标准来看,天皇的生活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是,德川时代的天皇生活肯定非常无聊。除了夜里寻欢作乐得到的安慰之外(后水尾天皇有三十七个孩子,后西天皇则有二十七个),每天的工作似乎都是主持各种仪式,这些仪式年复一年地进行,不曾有半点变化。此外,我们也可以认为除个别例外,天皇生活的最压抑之处在于他的活动范围非常小。天皇从未远离御所,但他们偶尔会到城里各处去转转。举个例子,1626年后水尾天皇就在二条城(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住了四天。但是1632年德川秀忠死后,他的儿子德川家光凭借自己的能力当上了幕府将军,此后幕府便不允许天皇离开御所。固然,有几次御所发生了大火,天皇被迫到京都的寺庙避难,但是说那些1632年以后继任的天皇是被软禁的政治犯,也并不夸张。

逊位的天皇可以到御所外自由旅行。京都东北部山中的修学院原本是1650年为逊位的后水尾天皇修建的游乐场所。后来其他逊位的天皇也时不时造访这里,但总体来说还是多年无人居住。1823年光格天皇逊位后,向幕府将军请求想参观修学院,于是该处才匆匆忙忙进行了维修。当时盛况空前:

日吉(比叡)山麓修学院御茶屋,后水尾院法皇始御幸,灵元院法皇亦屡屡行幸。享保十七年(1732),灵元法皇薨后,星霜百年,荒废以至行幸断绝。文政六年(1824)秋,武家(幕府)命新修,复其旧貌。文政七年九月廿一日,太上皇(光格天皇)始御幸。出清和院御门,抵桝形,渡鸭川,至新田山端御休憩之所。万民欢呼,高喊万岁。观者盈衢,实圣明之世。

幕府允许逊位和出家后的天皇享有这种自由,但在位的天皇却没有。从1632年到1863年孝明参拜贺茂神社和石清水八幡宫为止,历代天皇极少离开御所,少有的几次也是因为发生了什么灾难。他们没有人见过大海或富士山,也没见过幕府统治下的江户城。天皇毕生所见不过数百朝臣,普通日本人一眼都未见过他。京都人当然知道天皇就住在御所的高墙后面,但是除了一些极罕见的场合(例如逊位的光格天皇参观修学院)外,他们连他坐的轿子都难得一见,更不要说天皇本人。除了少数几名高级侍臣,没有人能见到他。天皇是一个隐藏在帘子后面的人,让人敬畏,并与人间俗世相距甚远。

少数几个人既是侍臣又是孝明天皇的朋友,东久世通禧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回忆孝明天皇精通学问时说:“(他)可轻易阅览四书五经等,学力足以授课。和书尚未学习,然作和歌,由其父皇添削,日日诵读。其和歌颇为优异。自大纳言羽室显孝处习雅乐,亦长于笛子。”

1840年孝明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那一年他十岁。东久世回忆说,在举行册封典礼之前,皇室下令七大神社和七大寺庙举行仪式,祈祷典礼不会被大风大雨打断。 真正的仪式在紫宸殿(举行国家庆典的地方)举行。仪式结束时,天皇将壶切之御剑赠给皇太子,这把宝剑的拥有者将是下一任天皇。

东久世直到1842年才真正成为皇太子的伙伴,但是他两年前就从传闻中知道了孝明那天的样子:“御发型为总角,因尚未加元服,故在头顶中分,垂至耳边梳成圆形。圣德太子画像中有二童子,即似该童子发型。”

也许东久世只是从别人那里知道这个仪式的,不过他亲眼见证了孝明的加元服仪式,或者说成人礼,这是皇太子一生中的第二个重要仪式。加元服仪式于1844年5月11日开始,那一天要把皇太子的牙齿涂黑。孝明非常抗拒,因此人们不得不强迫他。(我们不难想象给一位十三岁少年的牙齿涂上脏兮兮的黑色液体时他扭动尖叫的样子。)接下来两天进行仪式的彩排。东久世解释说:“天子一朝只一度之事,当值者少有记忆,故皆依记录,演习大概。”

举行仪式那天,天刚蒙蒙亮,皇太子就穿上了庆典的服饰。所有贵族都穿着束带,并佩戴嵌有螺钿的太刀。仁孝天皇出现了,后面跟着一位手捧皇太子御冠的侍女。在紫宸殿里,宫内省的官员掀开帘子。皇太子的老师领着他来到台上,关白鹰司政通(1789—1868)走上来站在皇太子旁边。右大臣九条托着皇太子的后裾。在这个肃穆的时刻,所有贵族都拜倒在地,外面的那些低级官员也全都跪下了。内大臣近卫忠熙(1808—1898)将御冠戴在皇太子头上,权中纳言久我建通为他束发。近卫再次走上前来,将帽子取下,然后离开。久我上来帮皇太子重新整理头发。整理完毕,皇太子退入内宫更衣。仪式结束。

1846年2月23日,孝明天皇的父亲仁孝天皇驾崩。没有人料到他会死:他正当盛年(只有四十六岁),且身体向来非常强壮。仁孝只不过患了点小感冒,并无其他病状,但他起床去厕所时,却发现自己站都站不稳。侍女们过来搀他,但根本抬不动这个强壮的男人,他不得不爬去厕所,途中病发而亡。死讯并没有立刻公布,相反,皇宫对外宣称天皇病得很厉害,已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因此希望退位。不过,没有幕府的允许,天皇是不可以退位的。幕府在京都的代表所司代随即派人向江户请示,但是在收到回复时仁孝已经死了很久了。

3月13日天皇驾崩的消息正式发布。一个星期后,举行了一个孝明登基的简单仪式。孝明登基后的第二天,仁孝的尸体入殓。接下来,3月30日,宫内宣布宫女九条夙子(1834—1897)为女御(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妃嫔),标志着孝明现在有妻子了。

官方记录中,孝明统治初期的大部分事情都没什么历史意义。其中列举了为去世的仁孝天皇举行的法会、净化等仪式,月食,斗鸡等——一切都事无巨细地详细记录,也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院(一所培养贵族子女的学校)开始授课。不过,1846年10月19日的一则记录则非常醒目:“二十九日(壬午)异国船渡来之事,京师风闻,故降海防之敕至幕府。”

这是几个世纪以来首次有天皇发表对外交政策的看法,只可能是十五岁的孝明(或者他的顾问)在得知外国入侵的威胁之后极度惊恐的结果。1847年6月9日的记录也是同样的语气:“二十五日(甲戌)石清水临时祭,以参议野宫定祥为敕使,特以外舰来航之事,祈四海静谧。”

这是孝明多次向神灵祈祷中的一次,他祈祷神灵帮助自己将外国侵略者赶出日本。但是,孝明一生都没见过任何外国人。事实上,他在石清水八幡宫祈祷的时候可能根本就对他们一无所知,而就算在统治后期,他也没有增加多少了解;但是他非常肯定,外国人(或者更准确地说,西方人)的出现是神国无法忍受的侮辱。

孝明祈祷中所提到的外国军舰,可能是指头一年夏天来到江户湾的两艘美国军舰。这两艘军舰的首领是海军准将詹姆斯·比德尔(James Biddle),他试图与浦贺的地方长官签署一份贸易协定,但没有成功。1846年,一艘法国军舰也来过日本。孝明在给石清水八幡宫的宣命中提到了这两件事,他祈祷假如再有外国人来到日本,神社的保护神将刮一阵大风将他们吹走,使这个国家永葆平安。

孝明从未改变对外国人的仇恨,尽管有时因为没有别的办法,他勉强同意外国人暂时留在日本,但仍希望时机成熟时就将他们全都赶进海里。他的仇外心理很早就形成,而且伴随他终身,这肯定是他的画像表情如此凶恶的一个原因。

1847年10月31日,孝明的加冕典礼在紫宸殿举行,这一年他十七岁。孝明发表了一份宣命,祈祷天下太平,并请神灵保佑他的所有子民。从保存下来的资料来看,这次典礼相当隆重,而且第二天,那些平时不准接近皇宫的人也能够一睹场面的辉煌。

加冕典礼之后,孝明的日常生活和之前并没多少区别,仍是一些宗教仪式、诗会以及朝廷官员的辞职和晋升。必要时孝明会创作一首短歌,通常都是用轻快的语言:

花园里

梅树和柳树

都披上了春色

混合着早晨的太阳

和画眉鸟的歌声

接下来几年,唯一令人不安的事情是日食和月食。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时候朝廷的一切活动都要暂停。孝明观看宫里的舞乐和能乐表演,适时举行赏月的宴会,并参加各种仪式和集会。他严格按照规定,在每年的同一时间进行各种仪式。官方的历史记录中极少出现个人的事情,除非是得了罕见的疾病。御所之外,大火烧毁房屋,洪水摧毁桥梁,每一次灾难后天皇都派人到各大神社去为子民祈福。

外国军舰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日本海域,每次都让孝明心神不宁,但是他对这些威胁的反应最多就是派人到七大神社和七大寺庙去祈祷天下太平。

官方的历史记录里也会出现一些欢乐的时刻,例如孝明的皇后系上了腹带,两个月后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出生了。十三天后一个侍妾给他生了个儿子,但是母子俩在同一天都死了。孝明在位期间,皇室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而这是第一次。男婴的母亲并非皇后,但这并不会降低他出生的重要性,也不会减少天皇对他的死的痛惜。但是他活的时间太短,以致通常为表示尊重死者而发布的京城鸣物停止令都没有颁发。

孝明统治初期记载的事件都不太有趣,但是那些知道后来事件的读者有时也可能对一条看似就事论事的无趣记录产生兴趣。例如,1851年8月8日的记载中说天皇派人给有栖宫炽仁亲王(1835—1895)捎去口信,称已同意将妹妹和宫亲子内亲王(1846—1877)嫁给他。当时和宫只有五岁,这门亲事完全是出于王朝的考虑而提前缔结的,但是十年后幕府将军向她求婚时,这个婚约将成为严重的障碍。

还有,1851年10月15日的官方记录简略地提到一名亲王出生了。假如事先不知道谁是这一天出生的话,那你还要接下去阅读很多页,才会恍然大悟,那名刚刚出生的亲王原来就是后来的明治天皇。

  1. 天皇的官方画像之所以缺乏个性,可能是因为这些画像都是在天皇死后,由从未见过他的画家绘制的。我们知道有一幅画像的情况是这样的:1846年11月4日,仁孝天皇逝世八个月后,曾经为光格天皇画过像的丰冈春助奉命为仁孝天皇绘制画像,为此获得了十两银子和两段(日本布匹单位,一段布宽约三十四厘米,长约十米。——译注。)丝绸的润笔费(《孝明天皇紀》第一卷,第270—271页; 藤田觉,《幕末の天皇》,第141页)。

  1. 关于这三位天皇的子女,以及大宅壮一对死亡率如此之高的看法,请参考《大宅壮一全集》第二十三卷,第24—26页。

  1. 1899年日本的婴儿死亡率为153.8‰,即便四十年以前的数字要高一些,但是仍与皇室婴儿死亡比率相距甚远[加藤仁,《明治天皇お局ご落胤伝》,《新潮 45》7(10)(78),第62页]。

  1. 这些仪式对宫廷来说当然极为重要,因此,在德川时代,发生过两次这样的情况:由于皇位的男性继承人年纪太小,无法举行这些仪式(即使做做样子也不行),而选出一位内亲王担任女天皇统治国家,直到男性继承人成年为止。Herschel Webb写道:“周而复始的仪式、宣誓就任以及岁时礼仪就是天皇和宫廷的全部‘国’事”(The Japanese Imperial Institution in the Tokugawa Period, pp. 119-20)。

  1. 现在位于京都市区的北边。

  1. 东久世通禧,《竹亭回顧録 維新前後》,第41页。

  1. 实际上是他生日前一个星期。按照西方的算法,当时孝明八岁。我在本书中的其他地方已经将阴历转换为阳历,人物的年龄也从日本的算法转换为西方的算法,但是在直接引用时则遵循原文。

  1. 京都御所中供天皇及皇子学习的宫殿,也是宫内举行诗会等活动的场所。——编注

  1. 二蓝三重襷直衣是近世日本皇族夏季的标准上衣,二蓝是一种青紫色,三重襷是一种菱形图案,直衣是平安时代以后皇族及贵族的日常上衣;奴袴是贵族服饰中的下衣,和直衣等搭配,少年亲王着紫色龟甲纹;中房即中段。日本武家住宅样式的建筑中,大厅多有数进,称之为段,一般分为下段、中段、上段,各段地板依次增高,从侧面看,可看作下房、中房、上房。——编注

  1. 东久世通禧,《竹亭回顧録 維新前後》,第34页。至于官方根据各种来源编写的这次仪式的记录,请参考《孝明天皇紀》第一卷,第43—45页。

  1. 舞乐即雅乐,是一种日本宫廷中祭祀、燕享时的音乐舞蹈,与中国古代舞蹈中的雅乐含意不完全相同,其包括日本固有的乐舞催马乐、朗咏等;能乐是日本独有的一种舞台艺术,演员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种古典歌舞剧。——译注

  1. 请参考三条实万对“堂上公家”的不正当行为的表述。“堂上公家”是指那些允许出现在天皇面前的高级公卿(福地重孝,《孝明天皇》,第21页)。例如,他们在卖药时会称自己的医术是祖辈传下来的,非常灵验。在街上遇到一名军人或者富商时,他们会因为一些琐事指责对方冒犯了他,从而要求对方赔偿。本身也是高级公卿的三条说,那些 “堂上公家”的快速致富计划如雨后春笋一般,随处可见。

  1. 光格天皇(1771—1840),第119代天皇,孝明天皇的祖父。——编注

  1. 后水尾天皇(1596—1680),第108代天皇。1629年因紫衣事件以及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令乳母春日局面见天皇(春日局无官位),愤而传位给六岁的女儿,以太上皇执政。日本天皇逊位后称太上天皇,简称上皇。出家为僧的上皇则称太上法皇,简称法皇。后水尾院是院号,是对上皇的尊称。——编注

  1. 灵元天皇(1654—1732),第112代天皇,后水尾天皇之子。——编注

  1. 《古事類苑》卷十二,第747页。

  1. 儒家的教材。四书指的是《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五经指的是《易经》、《诗经》、《尚书》、《春秋》和《礼记》。

  1. 东久世通禧,《竹亭回顧録 維新前後》,第33页。雅乐是一种古老的庙堂音乐,仍然在宫廷和一些神庙演奏。演奏时通常伴随着舞乐的舞蹈。

  1. 东久世通禧,《竹亭回顧録 維新前後》,第33页。

  1. 七大神社指的是伊势、石清水八幡宫、下鸭、上贺茂、松尾、稻荷(伏见)以及春日神社;七大寺庙指的是仁和寺、东大寺、兴福寺、延历寺、圆成寺、东寺和广隆寺。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佛教寺庙都隶属于“奈良六宗”或者天台宗和真言宗,与镰仓时代以及后来出现的重要宗派不同。

  1. 东久世通禧,《竹亭回顧録 維新前後》,第34页。

  1. 东久世通禧,《竹亭回顧録 維新前後》,第35页。

  1. 贵族的正装,一种曳地长袍。——编注

  1. 太刀,刀刃长六十厘米以上,刀刃朝下,佩带在腰间的日本刀。武士佩带在腰间,刀刃朝上的称为“打刀”。——编注

  1. 关白,日本古代宫职,是摄政一职在天皇成年后的称呼。关白退位后称“太阁”,若出家为僧,则称“禅阁”。摄政关白合称“摄关”,除丰臣季吉、丰臣季次外,皆由藤原氏及其分家担任。——编注

  1. 东久世通禧,《竹亭回顧録 維新前後》,第35页。

  1. 实际上她直到1848年1月10日才成为他的妻子(《孝明天皇紀》第一卷,第764页)。夙子生于1834年,但是由于这一年不太吉利,于是她的官方出生日期被提前到1833年(福地重孝,《孝明天皇》,第35页)。即使成为孝明的妃子之后,她的头衔仍然是“准宫”,即准皇后之意。这个头衔分几种,最常见的是“准三宫”,意思是地位仅次于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她是明治的嫡母,明治登基之后,她的头衔变成了“皇太后”。

  1. 《孝明天皇紀》第一卷,第255页。《武家传奏记录》等资料中详细记录天皇的信,见《孝明天皇紀》第一卷,第255—258页。

  1. 《孝明天皇紀》第一卷,第370页。

  1. 日本过去的一种观念,认为天皇是神,由天皇统治的国家是神国。——编注

  1. 天皇敕命的一种格式,全部以汉字标注日语。

  1. 《孝明天皇紀》第一卷,第370页。孝明当然知道13世纪时“神风”摧毁蒙古入侵者舰队的事。

  1. 福地重孝,《孝明天皇》,第44页。11月30日,普通人也被允许进入御所。根据这个时期重要的资料来源——山科言成的日记《言成卿記》——来观看加冕典礼的各色人等,就像“黑压压的云层和密不透风的浓雾一样”,人多得连空隙也没有(《孝明天皇紀》第一卷,第432页)。

  1. 《孝明天皇紀》第一卷,第512页。这首短歌作于1848年的阴历二月二十五日,菅原道真逝世的纪念仪式上。梅花开得最早,也许就是这首诗提到梅树的原因,但是传统上也经常把菅原和梅联系起来。

  1. 《孝明天皇紀》第一卷,第950页。如果想了解皇室或者幕府家族的成员逝世后禁止“鸣物”(乐器等发出噪音的东西)的有趣禁令,可以参看藤田觉,《幕末の天皇》,第30–32页。

  1. 《孝明天皇紀》第二卷,第39页。

  1. 《孝明天皇紀》第二卷,第81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