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有一次书法课后,我的学生鸿羽拿一本打印的小册子给我看,我当天晚上就看完了。就这样认识了他的朋友龙平。虽然到现在还没见过面,但似乎已是久违的故知。
这样的感觉确实久违了。无论对于中文诗话的书写传统来说,还是对于我个人生命的阅读感怀来说,都是久别重逢的感觉。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带来一些自幼就熟悉但又久已不觉的生命感受,正如在龙平的诗话书写中,每每能由外语文学的名字唤起熟悉的中国诗心。
这样的写作是旧的,又是新的,因为它是正在生长中的。在旧典和新文之间,用生命去感受和化育,岂不正是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诗人共同的事业?岂不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文化生成,总是诗人走在最前列?以及,无论哲学、宗教、艺术、科学还是政治,在其最精微、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总是有一颗诗的灵魂,无论他们写不写“诗”、是不是“诗人”。
在这个意义上,“诗学”绝不仅仅是“文学”“美学”或“文艺学”,而且是人类的基本学问、原初学问、普遍学问。为什么读诗之余要写诗话?写诗之外要有诗学?远不是“帮读者提高鉴赏能力”或“抒发一下自己的读后感”所能涵括。此外还能有什么?相信读者在龙平的这本书中可以找到很多。
乙未之夏于古典书院精舍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柯小刚(无竟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