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封信

第六封信

学习以获得知识为目的

妈妈:

今天的北京格外可爱,一场轻盈的小雪仿佛是在提醒我们这里也有童话般的温柔。也许冬的精灵不忍心打扰我们这些充满激情的学子,等待我们各自踏上归途。可能现在盼望回家有些早,但是当写这封信的时候,这份眷恋却不由得涌上心头

我已经开始使用电脑,这封信就是用新电脑写的。有电脑真的很方便,只是我发现我在写文章时不能受干扰。我得避免和同学在一起。妈妈可以放心,我有信心远离游戏,正如前面我说的我发现克服欲望的方法,我相信用它可以克服很多不良嗜好。如果真有像高中那种情况,我就把实情告诉你们,把事实告诉你们不会比克服欲望更难。但是到那个时候也许我已经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那岂不真是高中悲剧的重演?

关于考试,我觉得我们应该改变关于教育的观念。如果自我分析一下,我担心如果在大学不能用成绩证明自己就会使自己更自卑(由于高考),而且违背我对于大学的崇高期望。你们担心如果不能用社会公认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会影响我在大学将来的发展,对我有消极的影响。我都能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中的事实确实是一个“教训”。不过在我看来,大学是一个平台,学生的任务是发现自己可以投身其中的志向,然后利用种种教育资源去学习。如果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学专业成绩的话,可以说就失去在大学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考试的意义本身是一种提供给学生自己测试的机会,社会又提供给考试另外一种意义:社会定位。所以重视考试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趋势。既然我已经自觉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克服一下考试所带来的非学术作用。我当然会重视考试,但是绝对不会是像高中那种为高分。我的学习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我相信这种态度自然而然地会让我得一个理想分数。我准备从下一周开始进入系统复习。

最近我阅读一本关于现代哲学的书,我发现举步维艰。因为无论是詹姆士还是杜威,他们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古典哲学的批判上。我的哲学功底明显不足,看他们批判的时候,总是似是而非,对他们的理论也无法完全理解。我决定还是先把古典哲学的理论了解清楚,然后再接触后现代哲学。现在我明白在《宽容》中介绍哲学家生平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他从小接触哲学,阅读大量书籍,因而哲学功底很牢固”。

我这一周去北大听三节课,分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政治学原理”、“美学原理”,收获和以前一样大。爸爸说我没有接触真正的理论哲学课程,我就选择哲学系专业课(大二)。课上讲的是康德的道德理论(上堂课讲授的是《纯粹理性批判》,真可惜错过了),确实很具体。什么“绝对律令”,“道德是客观的”,“全人类有共同的道德根基”,一个又一个原则性命题,一串又一串逻辑推理,可是他的最基本原则没有道理,所以不可信。

也许我可以去研究每个哲学家的理论,但是像老师那样的单纯复述式的研究,我觉得很乏味。我想我们应该把合理的、最让人震撼的理论留下来,汲取他的理念,然后成为我自身思想框架的一部分。课后,我和老师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自学哲学。我询问是应该读原著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还是通过阅读名家的评论从侧面得到对原著的理解。老师说毕竟还是有公认的对某一个哲学家的评论,要先接受一些这种公认的评价。有自己的观点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哲学基础,一定要先学习。

我现在是基础不扎实,却在好高骛远,加上我从读后现代哲学书籍得到的体验,我想和一切学科一样,要先学习基础,然后在一定知识储备下,开始“创新”,否则就和一天到晚侃时世政治的老头差不多。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应该怎样改造中国传统思想。我们探讨有半个小时,尽管过程是愉快的,我没觉得有什么大收获。具体探讨什么没有必要细说,只是除产生一个思想火花以外,我发现这些哲学教师的谈吐一点也不像阅读大量书籍的人,尽管他们一定读很多书,当我和他们对话时,我觉得他们很少能用上他们所学,几乎和我一样,都是东一句西一句,我觉得和他们对话和同爸爸对话差不多。

昨天我和同学一起去找我们心理办公室的老师探讨关于课程安排和学习体会的问题。让我高兴的是老师不仅师出名门,而且责任心非常强。他们对于我们有如此的学习积极性感到很欣慰,和我们交流将近一个半小时(谈话时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关于学习,老师为我描述了什么叫紧张的大学学习:应该是课上闲,课下紧。上课的时候老师实际上是答疑,然后老师告诉我们应该阅读的书籍,并布置论文题目。课下不但要自己把专业书都看懂,还要读老师推荐的书,得出自己的结论。由对比看来,我现在简直是一个“闲人”。我读哲学书是一种休闲的态度,而专业课也非常简单,总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岂不知我根本就是在浪费青春。还好我现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我以后的学习一定要是那种让人兴奋、紧张、痛并快乐的过程。老师的博学也让我对未来的心理课充满希望

我和同学L已经订好学校车票,应该是坐22号的T225那班车。你们想让我带什么,提前告诉我。

祝父母圣诞快乐!

儿子

2004.12.17

成绩很重要

儿子:

你对考试的看法,说明你长大了,对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但是儿子,考试成绩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太重要了。你说那些哲学家都是“他从小接触哲学、阅读大量书籍,因而哲学功底很牢靠”。我看《心理学的故事》发现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也都是大学读书时候,成绩非常出色,得到老师的赞赏,才有以后的成绩。你爸爸说你告诉他已经开始复习,这很好。你知道吗?儿子,你爸爸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出类拔萃,也是他现在常常引以为自豪的证据。博览群书并非不好,但考试成绩决不能疏忽,那是一个标志,你的能力、你的大学经历是否成功是否优秀,是今后别人选拔你的时候的主要证据。妈妈希望你用心复习,把功课复习好,这和你博览群书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你说对吗?

爱你的妈妈

2004.12.23

  1. 给父母写信的好处就是可以肆无忌惮地练习自己的写作——无论自己觉得这有多糟糕。
  2. 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这个认识是正确的,而且对我未来四年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学习知识而准备考试与为了拿分而去考试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前者要困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提前一个月开始复习。因为对于心理学这种偏文科的学科而言,想要学到知识,非得有将各家之言汇总而为我所用的能力。同一个理论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述,你只有看到了不同的表述,才能明白哪些是要点(更不要说心理学的理论基本都是舶来品,中国学者不见得理解得到位)。这就使准备考试变得更有压力——不是担心背不住而拿不到分数,而是担心没有真正融会贯通,最后只能死记硬背。
  3. 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交流总是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同龄人交流相比,与老师交流的收获更大,尤其是当你保持谦虚心态的时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