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花落花开

世间无常,月盈则亏,花开难常在。

他走后,我重新活过

如何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怎样承受那悲苦无常,才是我需要认识和改变的境况。

“经历了短暂的回家登记结婚之旅,我已经由原来的单身转变成已婚人士。随着时间的流转,我的责任也提高了,更学会了好好享受二人世界的美妙。”这是他在日记本上手写的最后一段话。我后来回深圳,清理遗物时才看到。

看到这句话时,他才刚刚离开一个礼拜。那一刻内心的悲痛就如同伤口撕裂般剧痛,泪眼又开始模糊。他是我至爱的亲人,也是我人生的第一位知己。只因无常,人说走就走,甚至连句遗言都没有。

他走的那个清晨,天还没亮。我可能是胃部不适,似醒非醒。感觉他似乎想去开门,旋而又重新回到床边,下意识地吻了我一下,我当时并没什么反应。很快,他就开始喘,发出粗重的声音,吸气变得很短,呼气很长,像哭泣的声音。我立刻清醒,坐了起来。那一刻,我并没意识到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终点。

现在回想,大抵是老天在那个时候,提醒我们,要以这样的方式,就此天地两相隔。在殡仪馆,他仍是沉睡的模样,面孔没有任何改变,依旧俊朗,轮廓清晰。我始终不相信他会那样丢下我不管。

一句话都没说就离开了。那是我们婚礼后的第三天清晨,天还未全亮,是中秋节。那一年他刚满三十岁,而我二十六岁。

死亡,是要让我相信真相。看着眼前的一切,内心的孤独和绝望瞬间就在血管里奔腾。人也处于木讷、无知觉的状态。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眼泪,一滴也流不出来。很多年后,我读韩国前总统朴槿惠的自传,里面这样写道:当一个人受到太大打击时,听说是哭不出来的,那晚我终于明白了。慢慢地全身的感觉逐渐消失,仿佛置身在令人眩晕的梦境之中。这是她在父亲去世时内心的状态表达。那一刻,我也明白了,当年为什么哭不出来。时过境迁,回头看去,想必世间每个人对待亲人离世的心情,大抵都是这样的。

他走的那天,天空飘起了小雨;我们结婚时,晴空万里无云。短短三天,风云变幻。在细雨飘飞的那个下午,我的身体像个空壳一样,站在殡仪馆门口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前面是山野荒芜。望着空中纷飞的雨滴,四周寂静无声,内心的绝望与悲痛,连同身体一起变得麻木。那一瞬间,即便有人用锤子在我身上不停地敲打,估计我也不会感到疼痛。

整个白天,我都处于麻木无声的状态。夜晚,在母亲陪同下睡觉,母亲背靠着我,我下意识地将手搭在她身上,并不停地往她身边靠。那是我长大后记忆中第一次与母亲如此亲近。其实只有我心里知道,这一切举动,只是因为害怕,因为身体总是会觉得寒冷,会时不时地颤抖。

第三天,当他的灵车从身边开过时,我再也忍不住了,蹲在地上,失声痛哭。那一刻,陪伴在身边的是我母亲和婆婆。白发人送黑发人,她们已年过五旬,而我不满三十。我们一起共同感受着人间的生离死别,谁也给不了谁任何安慰,任凭悲伤在心底翻滚。我眼睁睁地看着灵车向墓地方向开去,心里再也不能有任何念想了。

“月有盈亏花有谢,想人生最苦离别。”这句诗道出了人生的撕心裂肺莫过于生离死别。一个人,当她亲历亲人永别,那一瞬间,心生麻木的恐惧和寒战,足以将一个人的意念击垮。巨大的悲痛,悄无声息,毫无预兆,让人跌入低谷,如同掉入冰窖。天地万物,寂寥无声,只剩得苍凉茫然一片。

佛经里有句话:人生是苦、空、无常。这里首当其冲的苦,大抵亦是灾难的一种。自然或者上天在夺走亲人生命时,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接纳命运对生死的评判,并通过时间与自己和解。我们无法抱怨和吭声,只能隐忍。

生死别离,应验了人的脆弱和渺小。好在,它们也在锻炼人的意志,考验人的智慧,使人心性成熟。经历无常的苦痛后,我更加懂得珍惜、感恩的重要,也真正体会到水载万物的心境。

他的离世,亦使我的人生开启了另一条轨迹。事实上,所有日后所走的路都是我先前未曾预料到的,也是我需要在余生中继续为之努力的,以此回报这期间给予过我帮助、关注的人。所以,某种程度上,生活给予我常人所不能承担的无情打击时,亦给予我其他的温情慰藉。仿佛有一股冥冥之中的力量在拉扯着我的身心不停地往前走。

我始终记得,他走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成为一个情感上没有任何寄托、生活上再也难有温暖和扶持、心有凄切的人。时常在大街上走着走着,眼泪就止不住地往外流,丝毫不顾及周围有没有人。一天,在沉睡中我清晰地梦见他不停喊我的名字,等我反应过来,他却已经离开,只留下背影给我。醒来时,发现泪已流湿印花白枕。那一天刚好是他去世第七天。

同样,因为恐惧,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需要打开房间里的每一盏灯,为自己壮胆。看到家里共同布置的家具、书、衣物和影像,我睹物思人,几近窒息。并且,我开始长期失眠,记忆力和精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恍惚状态,不得不用笔和纸记录每天要完成的事以及所有跟数字有关的事情。在那段时间里,我经常会感到后面似乎总有他的影子。但事实上,很快我便能确定,这只是幻觉一场——他早已真实地离开了我的生活。

接下来我需要独自面对所有日常琐事和现实问题,在哪个银行交房贷,去哪里交水电,处理他的公司与外界业务的最后交接,怎样将遗物捐赠……而这些,都是我曾经不擅长甚至从不曾过问的事。

他因为年长我几岁,性格又温文尔雅,流淌着无私与大爱的血液。所以,总是细心,体贴,懂得照顾人。即便在深圳这个物欲横流的城市,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但凡和他交往过的人都喜欢他,因此他人缘很好。而我对俗世琐事、人情世故向来疏离,好像一个被隔离的外人,难以与人轻易靠近。

曾经,我们可以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为了生活、理想及未知的前路打拼。我们见证各自的成长,分享点滴喜悦。俗世人生,莫过如此。我们也曾经谈到过生养孩子,相伴至老;游历人世,遁世,谋生。而这一切,如今终究化成泡影。因为无常和死亡,所有一切都来得那么决裂、残酷。

历经生死离别,我需要像个新人一样,重新活过。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已经习惯凌晨四点多钟醒来。有时,是被他在梦中惊醒;有时,是因为时间遗留下的惊恐,到点就无法再入睡。每每此刻,起身靠床头回忆半天,再次确认,他已经离开,去了另一个世界。

这是死亡带给人的震撼与觉醒。它让我看到人生很多客观的东西,并需要去面对和接受它。对于当时还十分年轻的我来说,如何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怎样承受那悲苦无常,才是我需要认识和改变的境况。

如果无常与缺憾亦是人生的组成部分,那么一切当下都是最好的安排。为此,我几乎不敢也没有时间陷入自恋与哀怨的境地。某种程度上,生死只是一个人的事。这些生活带来的境遇和变故,很多时候,或许都只是一个人的宿命。

因此,我也就相信了很多东西,比如命。从此,我的内心多了对生死的敬重。死亡带来的悲剧性,已经成为我精神源头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且融入骨髓,留下印记,成为内心深处的结。我恍然发现,记忆浮世,人生过往,真是像极一出戏,却又是如此真实。

人终需一别,就算用尽一生的时间,亦有先离后走。只是,当死亡成为梦境一场时,人还需要尽快从中抽离出来,被迫接受它所带来的破损和碾碎。那些需要重建、治愈的内心悲痛,终究需要毅力与坚强来承担。

按照宗教的说法,死亡只是另一个新生活的开始,它并未真正离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去往了另一个维度空间。我经常这样来解释他的离世,以此获得内心的慰藉,让自己能够平静度日。我对他的情感,除了怀念,更多的是感恩、敬重,并毫无条件地接受变故赐予我今后漫长生活中的一切。

磨砺与省醒,智慧与成长,这些无疑是我们人生获得丰沛滋润的养分。如果一个人足够坚韧,具备悟性,有希望获得成长的决心,那么,所有苦难无疑是最好的历练与财富。它将会以独特的节奏和方式,让你的人生转入另一个新的天地。

前提是,你要具备承担一切的坚韧与力量。我相信,悲苦是恩典和礼物,只要心怀勇气和阳光,就无惧黑暗;只有努力付出,才能收获希望和重生。这些,不是虚妄与空想,而是需要带着坚韧的心,与时间一道付诸行动,去历练、行走,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做到重新活过。

生死真相,念念无常

我们的身体仿佛是寄居在人间的行李。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

我们花了一生的时间去生,却从不愿腾出少许的时间去思考死。是的,我们忌讳谈论死亡,觉得它是不幸,对它讳莫如深,总之,死是很不受欢迎的话题。但我们又能轻易说出“死”这个字,成为口头禅。我想这两者之所以如此矛盾,是因为我们对死亡从未曾有真正的认知。轻易谈及或者忌讳谈论它,都是不可取的。

我在二十六岁那一年开始思考死亡,它给人带来的意义深远而重要。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如何更好地走下去、更好地修行、重建新的自己、不枉逝去至亲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才是当下与未知人生需要修完的课程。直到有一天,自己也不可避免地离开这繁华人间。

不可否认,当我们的亲人的呼吸在瞬间停止,其让人产生的剧痛和恐惧,确实令身心如同锥子刺骨,疼痛难熬。但是,你要相信,生命的痛楚以及由此带来的创伤,无一不是在磨炼你对待生活的勇气、毅力及担当。对于一个懂得思省、具备仁慈和感恩之心的人来说,只有当你亲身经历和感受了这一切,才能真正清醒地认识到肉体凡胎的脆弱与渺小。

世间无常,月盈则亏,花开难常在。我们通过无常来体察痛苦并获得自身生命的超越,最终懂得净化生活,承认死亡真相。这是人性的升华,也是对爱与生死的尊重。

“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暂,看着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者的律动,生命时光就像空中闪电,急流而下,匆匆消逝。在一切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在一切专注禅中,念死最为尊贵。”“所爱的必定有散失的时候,会合必有别离的时候,人间心物所合的身体,即是无常的,就不能如人们所想的自由。”这是佛陀用证悟后的警句金言提醒世间执迷不悟的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万物皆无常,有生即有灭”。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然后做好分内的事。

希阿荣博堪布说:“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本以为牢不可破的观念、思想会改变,本以为终生相伴的人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健康的身体会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风顺的事业会转眼破产。”这些话,让人更加确信,一帆风顺、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

为此,我们需要做到释怀,让内心的悲伤通过时间去化解,最终与之平和相处。我们还需要在这个喧嚣的充满虚幻、梦想与野心的世间,提前为死亡准备点什么。我有时候相信,世间的确存在生死轮回;活在世间,也并不属于世间;我们的身体仿佛是寄居在人间的行李,所谓财富、名利一切种种,都只是暂时保管和享有而已。如此去想,你就会对生死有了更多超脱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做到悲喜平常。

如果你到了一定年龄,或者你曾抑或正在经历死亡,你就不会觉得死亡与你是那么遥不可及。我们经常会通过新闻看到天灾人祸,通过朋友听到好端端的一个人说走就走了,我们至爱的亲人不告而别……

《西藏生死书》里写到一位禅观大师在闭关,附近有一个池沼,很难走过去。有些弟子建议替他建一座桥,但他却回答:“何必呢?谁晓得明天晚上我是否还能够活着睡在这里。”我想,只有对生命的脆弱有如此清晰认知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平静对待生死;只有知道生命无常,才能体会人生的宝贵。而我,亦曾经这样认为,人应该提前写好遗书,因为你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个先到。

假如我们能如此豁达地看待死亡,我们亦会认同一个观点:死亡并非终点;你只是由死亡过渡到永恒;你在世上所有的一切将会延展至永恒,你今生的每个行动,都在拨动永恒的琴弦。而佛教也提及类似观点,生就是死,它们绝对不是两个对立的矛盾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它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所有这些,也是对生死最深层次、较为客观和通透的认识。

是的,生命活力如同自然生长的植物,不管存活期间如何蓬勃生长,枝干如何繁茂旺盛,最终,它都会枯萎,化作泥土——那是它最后的归宿,是向人世做最为优雅庄严的告别。我们必须尊重这样的规律,而且需要面对它,这是任谁也无法逃避的现实。

我们的一生有如自然万象,风起云涌,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未曾间断。一切自然造物都会在有限的时间中诞生、改变并得以繁衍和来去、沉默与消失。

在这样的过程中,你想了些什么,完成了些什么?不管你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还是渺小得像路边的蚂蚁,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我们接受现实的同时,也需要带着理智的情绪从痛苦和绝望及陷入低谷的境遇中抽离出来,做到和解、接纳,并以此获得内心的安详与平静。这样的行为,应该算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时刻提醒自己自然美好,世间情长。

曾经深厚浓重的感情,弥久醇香的恩情,无私宽悯的照顾,善良和温暖的相信、理解与仁慈,这些人世深爱,因为生命的戛然而止,让我绝望。但它又似乎能在冥冥中给予我力量以及持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若有一天,你让自己的信仰、恐惧、焦虑和悲伤突然终止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随时与死亡同在。这就是一种聪慧,这样的聪慧不属于某一个普通抑或伟大的人,同样亦不属于某一个教派和救世主。”这段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的精神支柱。在体验这种“无”的状态时,我意识到,人需要时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坦然对待生死与苦痛、无常和悲喜,这一样需要淡定自若、从容担当。

在“无”的状态中,你还会体察到,人生不过是一场修炼和体验,你只需要丰富其中的过程就好,其间并没有太多是非、对错、得失、美丑和排他性。我们能如此认知,就能自己消化、接纳很多东西,并适当做到与外界和他人产生互动。这样,心才能更加具备包容和悲悯的情怀。

随着年龄增长,我感受到所有发生即存在过的事,看似悲苦,实际上它们也是生命转化的契机,值得感恩。天下万物来去都有定时,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懂得爱与省醒、信念与勇气的重要。

岁月带走所有,时间沉淀历史。我们依旧需要继续自己的人生,在烟火俗世里,修行,成长,各自探寻光亮与前路,成为一个惜福、懂得感恩且信念坚定的人。

除了坚强,还能怎样

时间会告诉你,所有的存在与发生,都自有它的安排和意义所在。无常是真实法,也是活法。

最近,身边有熟人往生,心中颇有惋惜和遗憾,但并不感到震惊。因为我早就已经接受了无常的存在,它曾经那么真实地在自己身上发生过。我从惶恐无助到孤苦无告,最后全盘承担,成为一个愿意无所计较地全盘接受所有所谓好或者不好的人。

是的,好生生的一个人,说走就走了,生命止于年轻。这大抵就是佛经所说的“无常”。我在没有接受无常带来的事实时,觉得它非常遥远,充满深邃的神秘,是那么深不可测,让人心生敬畏与悲悯。

后来,我亲历了它,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无常席卷生活,令人防不胜防。死亡带来的孤独与绝望、无助和恐惧,在那一刻,我被迫接受。那些如同跌入谷底的日子,让人刻骨铭心。

既已如此,又将如何?我不得不非常冷静,从黑洞里走出来,去肩负恐慌、害怕、迷惘,走向未知的将来。印象中,我所能记得的就是这样。面对无常的击打,我们唯有心怀勇气,一步步往前走,去获得内在的笃定、和平和光亮。直至有一天,风轻云淡,天地开阔。

当时唯一的信念就是,我还年轻,生活还要继续,还有工作、父母、亲人及俗世里各种未完成的事。除了坚强和勇敢往前走,我还能怎样?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阅历的增加,我真正懂得了,世间万物,无不受限于衰老和无常,而难以获得持久及永恒。上一刻或许还春暖花开,下一刻可能就是严寒萧瑟。一朵花要接受被风吹雨淋后的瞬间凋落,一只猫咪也会因一场重病停止呼吸……诸如此类,所有有情无情的众生,它们不会永远摇曳多姿、富有生机、伟岸挺拔,一旦历经无常,就瞬间崩塌。

这些无常给我带来的现实,正是生活在教我该如何以一颗聪慧、勇敢、仁慈的心去与之和解。这一切也让人变得更加柔和、安静与包容。即便我的容颜在不断发生改变,并逐渐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依旧会为那一刻的自己而感到心安,为每一天的忙碌与真实的付出而感到自足。

佛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些不是慰藉,是让我确定活着有很多真相,必须过早发现,就像修行也要趁早一样。世间真是没有什么是自己的,我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当你真正看清了这一点,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执著和非不可了。你也就学会了释然,能够坦荡对待人事。万物归期,自有定律。我们只需做该做的事。

无常会带来剧痛,带来黑暗,甚至漫无期限,但只要你带着勇气与信念往前走,就一定会出现光亮。“否认黑暗等于否认危险,承认黑暗的存在,可以获得光明,否认则获得黑暗”。“无常”带来“黑暗”,同时也可以抵达“光明”。而这一切的完成和转换,全在于你的心与信念。

当我清醒认识到这些,亦更加具备承担的勇气和力量。所有人生不可避免的阵痛,既可以将活着的人推向悬崖绝壁,亦可以让其如同凤凰涅槃般重生。

生活没有捷径,也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花好月圆。无常即寻常,且从来不会因为人的年龄、身份、地域或者个人拥有的财富多少而发生改变。所以,我们不必因为一时身处顺境而得意忘形,亦无须因亲历低谷磨难而失落沮丧,一蹶不振。一切都仅仅只是无常。

人面对无常的最好方式是,体验它带给自己的悟性。重要的是,你要配得上吃过的苦,历经的痛。你还要始终相信,苦不会白吃,福不会白送,幸或者不幸都是生活赐予的恩典与礼物。

佛陀劝告世人要认识生灭无常,以减少对娑婆世界的贪念、执著和无明,从而更好地修炼,以达到不生不灭乃至涅槃的境界。对于凡俗男女来说,它的难度在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都是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抵挡无常与死亡,而无法感受它带来的高贵与光明。

无常让我面对、接受、解决,放下任何一个出现在此刻当下的现实。凡事终究会如灯火,终会油枯灯灭,这些对于人的情感,多少显得无情,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生活,它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带来的不只是挫败与不幸,同时也有人世真相。接受了真相,也就意味着清醒。清醒能让人更加冷静,勇敢面对生活的一切。看清这些并不意味消极抑或其他,而是让我更加确定,人生无常,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自己终究无法躲藏。时间会告诉你,所有的存在与发生,都自有它的安排和意义所在。

承认悲伤、无常、缺憾,是对自己的坦诚,也是对人世真相的认同。它让我面对诸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时,依旧能以包容、淡然的心态处之。因为我明白,自己有一天,也会归于无常。现在既然还能幸运存在,就应该享受这一刻的欢乐,见自己喜欢的人,把时间花在美好的事情上。

这算是我能想到的最为完美的人生。

无常是真实法,也是活法。我们只有真正抵达并领悟它时,才可能做到悲喜平常,离苦得乐。

一个人的流光对照

照片,是一段历史记录,因为人与景的碰撞,使得它具有特定的气息,那是对流逝光阴的感受与纪念。

张爱玲女士在年过半百后,一个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清理自己和家人的老照片,之后完成《对照记》。

“‘三搬当一烧’,我搬家的次数太多,平时也就‘丢三落四’的,一累了精神涣散,越是怕丢的东西越是要丢。幸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内,借此保存。”或许是这些保存让她感叹“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一位老人在历经人间苍凉和动荡后,拿起一张张发黄老旧的照片,对照里面的人,想起曾经的事,物是人非,回首过往,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该是怎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心情感?那一刻,世间能懂的,恐怕只有她的心。

当年岁月早已不再,光景如抖落的尘埃,人又该如何去安抚慰藉那颗老去而凄切的心?照片在那个时候,就成为某种可以寄托情思和对话的载体。所以,在不同时期存留些照片,则应该是一件十分珍贵的事情。

我开始清理自己和家人的老照片时,是二十六岁那一年。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半生,已是天地两相隔的光景。万般往事,全部通过照片得以呈现。不同时间、空间拍摄出的影像,被拿出重新审视、凝望,内心浮现的是被剥离后的阵痛与回忆。可以说,照片是涌动一切情感的真实凭证。

听说,人物照最能反映当时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不管时空如何转变,总能清晰触摸到当初拍摄照片时的存在与精神状态。

通过老照片,能看到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又能明显地触摸到命运在一个年轻人身上留下的烙印。那是一种令人唏嘘的岁月过往,曾经遭受的悲苦之情,会渗入肌肤与骨髓。回忆之后,总有一种非言语所能道尽的感慨与伤怀。

一次,我去冲洗照片,看到一张这样的照片:花色上衣,白色长裙,酒红色玛瑙菱形配饰,站在巨大落地玻璃窗前,目光空无,看着前方,窗外乌云覆盖。那是一张被人抓拍的照片,时间是2007年夏天。当时的我经历了生命的低谷、恐慌和封闭内心之后,第一次重入人群,显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整场活动期间,我大都静坐于酒店大厅一隅,看门前池塘里的荷花、远方大片空旷苍凉的田野以及从天而降的大雨,内心如同景色一样沉默。

离开酒店,已是傍晚时分,天空乌云肆意翻滚,大地一片昏暗。我坐在大巴上,透过有雨刷左右摇摆的玻璃,在深惠高速上拍下了这样的天地:昏天暗地,滂沱大雨与寂寥深邃的天空,深不可测。

回到家,大雨依然滂沱,天空始终昏暗、朦胧一片。我站在阳台拍下小区楼宇、苍翠树林和假山石亭,那一刻的天空有如当时的心境一样昏暗。面对此景,极力掩饰的泪水止不住地滑落,心情是那样孤寂、那样无助、那样怅惘。若不是这次去冲洗照片,我显然忘记了当时那样的时空、境遇和心境。正是照片在提醒我,自己曾经有过怎样的过往以及怎样的内心写照。

又一次,旅行途中,站在清晨的湖边,路人拍摄过一张背影给我看,我问能否传给我。后来,通过邮箱收到了。那天,天未亮,我赶着看朝阳升起时的第一缕霞光,它的确极美:初阳一层层缓慢递进,冲破云层,直到光芒万丈。天地瞬间被点燃,如同璀璨的烟花。清晨很冷,我的衣服也不够保暖,但它并没影响那一刻人被这绽放出的光所形成的独特美感所折服。

后来,我将照片用手机做了调色,以一种与现实反差极大的铬黄,作为时光消失后的纪念。照片是一段历史记录,因为人与景的碰撞,使得它具有特定的气息,那是对流逝光阴的感受与纪念。

人就是这样,在行走中保持沉默,越走越远,直至发生断裂。如同那个清晨的霞光,离开之后,我们将难以再见。

记忆仿如封冻的漂流瓶被丢弃在湖面,任其漂荡。照片就是对现实的纪念。那一刻仅存的感触,会成为历史,被时间与记忆定格,也让我在经历了生活变故及诸多内心变迁之后,有了更多更深刻更难以释怀的情愫。

照片,就是另一种生活重现,它如同生命本质一样被封锁于记忆深处,静寂无瑕并存留长久。人走出每一步,生活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能映衬出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轨迹。而老照片则记录下这每个轨迹。

历经过往,走到现在,生活依旧,偶尔恍如隔世,所有的思念与回想,都被老照片隔开,人也需要做到及时从过去中抽离出来。它们被翻起抑或深藏于某处,都是对情感的一种尊重。之所以无法遗忘,是因为它已经成为身体里的一部分,无论你走了多远,是否离开原地。

亲爱的深圳

生活显然不会如你想的那样理想,无常随时会乘虚而入。梦境与恐惧,成为我对这座城市真实而直接的体验。

我对深圳的情感,是在离开之后才日渐感觉明显的。

如今每年依然都有固定时间回去一趟,处理一些私人事情。有时是清晨抵达,有时是夜间。每次踏上那片土地,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微妙而复杂的内心感受,就会扑面而来。那里的空气,时而温润如春,时而闷热潮湿;还有泥土花朵、枯木老树、高山大海、光影与建筑、食物与声音,以及流动在世俗里的热闹所散发出特有的气息与味道,都亲切如初。

这个城市记录着我曾经生活过的足迹,其间所有微妙复杂的情感在我独自体验之后,我都会与孩子共享。他是驻扎在我灵性之上的又一个生命个体,我得以从中获得安慰与温暖。城市与人,人与情感,这些生命轨迹,在我童年嬉戏不懂忧愁的时日中,滋养了我独立、自由、爱与悲悯的气质。这是城市与时间给予我的成长礼物。

他们说,大城市象征美好、幸福,有眼泪、绝望,也有希望、欢笑,是天堂,也是地狱,这是工业社会带给城市角色的转变。规则、观念、主义、信念、自由、开放……每一位远离亲人与故乡的游子,聚集于某一城,各自游戏、沉醉,体会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成败得失。在某种程度上,城市更像是一个体验场,浓缩了人情百态及各种滋味,个人唯有独自消受和品尝。

如同芸芸众生一样,我最初去深圳,只是为了理想,后来遇见了爱和俗世里的幸福。这座城市满足了我所有关于纯简与自由、天真与勇气的想象,也粉碎了我全部的美好与安稳。这种巨大的落差,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我所生活的是世间,不是童话世界,没有那么多花好月圆。

深圳很多角落都留下了我的青春印记。它给予过我温暖、俗世里的安逸和自得其乐、无以言表的付出与收获及心安与踏实。理想、物质、爱情、家庭、恩赐、宽宏、笑声与眼泪、奔波和挣扎,这些俗世里的因缘起灭、自然万象,让我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重要的是,这里还有几位亲人似的朋友,在我历经亲人离世期间,他们给予过的温暖和帮助,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与光辉,这也是我此生难忘且要心怀感恩的。总之,这个城市给予了我一种微妙真切的情感,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我居住生活过的地方所没有给过我的。

在深圳居住整整十年后的一个秋天,我决定离开。因为这儿的每一个角落都盛载了回忆和影子,而我又是那么不希望自己因为经历一场悲苦就从此沉沦下去。活着的人该如何更好地继续?一段时间成为我需要认真思考和直面的问题。最终,我选择离开,去往北京,在那里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离开的时候,我内心平静,并无太多依恋与牵挂。只记得那天朝阳照常升起,日光和煦,深南大道美丽、干净依旧。整座城市中的人沐浴在晨曦的苏醒与活力中,与城市一道,相互辉映,生生不息。事实上,我从未曾想过有一天就这样离开一个地方。我曾经以为我的人生,会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但是,生活显然不会如你想的那样理想,无常随时会乘虚而入。

在深圳,我的半生如同他人的一生,在这座城市过早经历完成了一个年轻人以稚嫩肩膀所能支撑的一切。期间的人生百味杂陈,恍惚若梦。“城市犹如梦境:凡可以想象的东西都可以梦见,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谜画,其中隐藏着欲望,或者隐藏着反面的恐惧,像梦一样。”深圳于我,就是这般如伊塔洛·卡尔维诺所言,梦境与恐惧,成为我对这座城市真实而直接的体验。

除此之外,还有我对幸福的感受。如果说幸福只是一瞬间的感觉,那么深圳无疑给过我这样的感受。某个清晨,阳光洒满大道,整座城市布满了绿色、阳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路面及匆忙行走的人流,我看着眼前的一切,一种莫名的暖流就会从心底缓缓升起。让人感到安稳、静好,那是2003年的春天。

再次回想关于深圳的所有记忆,时间已经走到2013年秋天。冬天凌晨五点起床打的赶最早的动车,离开深圳,天空黑暗,只有路边的霓虹灯闪烁着微弱的冷光。高层楼宇里,大堂工作人员在小小工作间里满是倦意地奔忙,电梯上下发出轰隆的声响。我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抱着小朋友,沿着小径疾行,钻进一辆静候的的士,去新建的车站。

一路望着窗外这座还没苏醒的城市,路边除了霓虹灯、茂密的树林,还有盛开的花朵、新旧参差的楼宇、狭长的马路,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亲切,车上音乐在那样的时空中显得怅然异常,那一刻,我的眼眶温热湿润了。一种久违的忧愁和无力感在内心深处开始涌动,这种涌动更多来自我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及种种无以言表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温暖和挚爱,它在某个时候,总会一触即发。

有一年,为了获得一个新的身份,我反复辗转来回,上交各种材料和证件,参加考试。这是极其考验人的耐心和对事情本身承受能力的,期间的疲累和尴尬只有心知道。好在这是大城市,在处理事情时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公平竞争,无需过硬关系,只要你具备相应条件,其他就是走流程,等结果。这也是我一直喜欢深圳的原因:自由,平等,公平,始终充满活力。

还有深南大道,带有某种妖娆且充满灵性的美感。除此之外,这座城市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包容与中性混搭气质的沉静美,需要用心去感受。它或许很难靠近,但向来不排斥;它是那么充满生机,却又如此富有温情。

如果你也曾经路过或者寄居过深圳,你或许会说,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不过是无情、忙碌。但如果你长久居住于此,你或许就会这么认为,这座城市给予人的是多么繁盛和充沛的美好啊。因为你的青春与人生曾在此炽烈燃烧和尽力绽放过。

无数人涌动在这座城市,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他们如同潮水拍打孤独的坚硬岩石,反复来回冲刷,让其外形发生了变化。他们带着青春的梦想和年少轻狂的热情来到这里,过渡,生活,栖息,实现。他们改变了整座城市的气息和味道,让城市的内核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城市回赠他们的却是:何曾失望,未曾吝啬。

某年十月,某个夜晚,我站在高空看新建的京基100,这座建筑物超越了曾经吸引视线的地王,似乎预示某种更加开阔的视野与豁远。而深南大道则始终车水马龙,霓虹闪耀,宛如星辰流动。那一刻,建筑、景色、人流,所有一切都宛如一席流动的盛宴。

在我身后的露台上,一群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烧烤,他们相互分享,共同劳作,沉浸在属于自我的欢喜而无忧的时光中。他们是那么开心地投入,笑脸和眼前的场景浑然一体。我看着他们和眼前的景色,内心感慨万千,悲喜交集。正所谓天上一轮月,人间一颗心。

随后,我走进自己居住的房子,里面空空荡荡的,只有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和家具,显得生硬、清冷。人站在房子中间,瞬间恍如隔世。我独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清扫了一天的房间,人显得异常疲累,我就那样坐着,静寂如斯。看着眼前的一切,往事历历如昔,心绪涌动。物是人非,而我仿佛一个迟暮老人,看尽世事沧桑。

这些特殊的记忆提醒着我对这座城市的情感,是如此独特而丰沛。显然,它是我所深爱的城市。无论日后我的脚步走多远、未来有多难,我都不会忘记这座城市曾经给予过我的爱与温暖、无私与丰沛。在深圳,我播撒过的种子、刻下的烙印、收获的爱情,都是我成长路上最为美好的恩惠与养分,支撑着自己不停向前行走。

我必须要感恩深圳,感恩它赐予我的一切。它让我懂得了努力的重要性、爱的无私、宽宏的力量及如何面对人生的无常。这些让我确定了自己的信念,及如何更好地活着。

暧昧的北京

城市就像一个体验场。人们聚集于此,各自游戏、沉醉,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殊不知,这样的美丽并不适合居住。今天的世界是安定的,人们很快乐,他们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他们富有,他们安全,他们幸运地对激情和老迈一无所知……”

在一本书中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是我来北京的第一个冬天。那一年冬天来得很早,似乎也异常寒冷,习惯了南方温暖的冬天,一下子整个人都觉得难以适应。

城市,是世界的一个组成元素。它让我想到当下的北京城,在某种程度它也并不适合居住。一次我对朋友说,你看北京,一到冬天就有雾霾,春天就有沙尘暴。人出门得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怪异得很。他说,这算是比较好的,北京最让人无能为力的是堵车。严重的时候,前方看得到目的地,但车就是怎么都没法移动。没事还好,有事,那个着急啊,无以言表。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急性子,现在被北京的堵车磨得早已没有了脾气。

我说,既然北京这么不适合居住,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里涌,在这里蜗居,起早贪黑,随从大波人流,机械而疲惫地生活?他说,为了面包、爱情、理想、追求种种,不得而知。说完这句话,他无奈地笑了起来。又问我为什么从深圳来到北京,毕竟深圳更适合居住。

我微微一笑,看到眼前密密麻麻的人群,不知该如何回答。后来想了想,大概是因为某个时间段做了一种选择吧。它是某个生命阶段中的一个分水岭,是新生的源泉,是与过去自我的一种全新的告别仪式。又或者,它是人生中必然要走的一条路。

在北京生活多年后,的确有了新的成长与心境,这个城市所具有的厚重、宽广、悠久的气质,让人能完全沉静下来。但不知为何,北京于我始终陌生,无法真正靠近,但亦不失对它的热爱。这样的关系之所以不矛盾,是因为我对生活始终抱有期望。所以,北京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是一个未知的起点。人在其中,偶尔有困顿、无助,像童年迷失于游乐园,找不到出口。心有所宿,又似乎无所宿。在走过早期的迷茫与煎熬后,却感受到了后期的静寂与随遇而安。北京,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让我若即若离,充满生疏。

在这里居住,总感觉自己像过客。每次从外地回来,在车上隔着玻璃看楼宇宽路,车水马龙。回到家中,心灵方得到暂时的歇息。那一刻,心中开始明白,从最初离开生养我的地方,到后来辗转于深圳,或许是为了挣脱束缚,或许只是听从内心,追求想要的生活。诸如此类,使得北京成为我因缘际会的驿站。

在追寻梦想与谋生的旅途中,前方的路充满挑战。而后面的路,则让人能清晰地看到生命的脉络和意义所在。这些无疑是北京带给我的真实体验。

在北京,为了更加接近这座城市,我喜欢乘坐地铁。在地铁上,用眼睛和心观察着陌生的人群。他们要么发呆,要么一大清早就仰头打瞌睡,更多的则玩手机游戏,手机滑不停。地铁上的人表情各异,皆低头凝视,全心投入。

一次看到眼前的小朋友应该不到三岁,由父亲陪同,小朋友在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里,紧盯平板屏幕,他的小手小脚不停滑动,应该是在玩一个什么游戏。看得出,他的表情紧扣游戏里的节奏,兴奋异常。而他的父亲同样将手机屏幕不停刷新再刷新。他们全程无交流,在这个小小的地铁空间里各自娱乐,各自欢乐。旁边还有一对年轻人同样拿着手机聚精会神地玩一个什么迷宫游戏,色彩光影不断跳动,伴随着他们的笑声和惋惜声,完全沉浸其中。年轻人对游戏的专注和痴迷程度让我觉得惊奇,他们怎么会有如此大的乐趣?

我不知道很多年前,没有这些娱乐工具时,人们是如何打发地铁上的时光的。但在北京地铁上你看到的人就是这样,乐此不疲,独自沉醉,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反应。甚至,你在这里看到的人的表情似乎都千篇一律。

记不得在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所有人类文明与素质的提升,都是建立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基本伦理道德的根基之上的。而今天,城市中的人被焦虑所俘虏,被速度所追赶,充满太多的仓皇不安。人们的阅读被片段和毫无营养的文字所占据;被电视、游戏和一切现代电子工具所消耗;总想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更多的信息,达到最有效的目的。事实上,这一切都是虚妄。用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的话说,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宛如“丰饶的监狱”。人们在里面可以获得物质,满足一切欲望,但心灵却难以得到自由。人们深陷于无止境的欲望之中,以致迷失自己,无从获得快乐。

人们似乎很少审视自己究竟为何而活。沉闷无聊的生活会像沼泽一样,让人越陷越深。很多时候,即便他们表面上是那样精致和奢华,但依旧掩饰不住内在的焦虑和不安。

显然,北京也有惊鸿一瞥时遇见的美好与高尚,这也是它的可爱与独特之处。这座城市因为文化底蕴深厚,聚集了各个行业为梦想挣扎、为理想努力的人们。他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这里付出青春。所以,这又是一个大气包容的城市。它的大气如同一望无际的长安街,气势磅礴;又如同天安门的宏伟与庄重,充满仪式感;还有胡同小巷里的吆喝声,满是历史感,却又不失市井的平民味。这些,注定使这个城市的气质和性情与其他任何城市都不同。

这座古老悠久的城市,处处是历史留下的沧桑见证。红墙绿瓦,老树胡同,斑驳老旧,人行走其间,竟有隔世之感。这个城市极具沧桑又不失原始贵族气息。还有春天的杨柳飘絮,冬天运河的白雪皑皑。从此意义上来看,北京又像一位历经沧海、无私宽宏且能厚载万物的情人。它充满悲情但不失迷人,自带坚毅又不失柔和,粗糙里夹杂某种细腻,让人心生爱慕和敬仰。

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这个城市就像这个国家,显得如此庞杂、宽阔、拥挤,偶尔还那么匆忙,但它又能宏观展现民族多元性和包容性及厚重感与恢弘感。有时它会变得空旷、宁静;有时它会显得傲慢并具备某种庄严、权威及厚实的力量。而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人,或镇定自若,或麻木不仁,或焦躁不安,或独醒自居,各怀心事,匆忙赶路。

北京,一座我曾在此学习,后因生活变迁,移居而来的城市。它给予我俗世成长及诸多的内心历练。它使得我更加热爱这个国家和在这片土地上认真、用心生活的人们。即便我对它的感情始终若即若离。

我愿意站在远处观望,用心观察与体会这座城市的一切。更希望有一天,我对它的感受能更加深刻、亲近;我也十分庆幸自己能在这样的城市,沉静、大气、敦实地生活。

处红尘之外,看流水花开

忍耐是美德。不被时间追逐,便能从容自如。

“自然不仅是我们人类永远的母亲,也是我们伟大的导师。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形成新的关系,不是征服和榨取的关系,而是应该转换成合作和同伴的关系。”

“夜深人静,我偶尔会因咳嗽而惊醒,看到皎洁的月光映在窗户上,我打开窗户。月光是白色的,雪是白色的,整个天地间银装素裹,我的心变得暖融融的。”

能读到这些安静柔和的句子,真是一种幸运。我一直都认为,与人的因缘相遇,可以感受人性的成长;与书的美好结缘,无疑会获得智慧的增长,这也是福报的一种。

读这些时,我所居住的北京城正经历年末的第一场小雪。窗外霓虹昏黄,飘曳的雪花一片片如杨柳飞絮撒落地面,茫茫之中一片洁白。因为过于寒冷和偏僻,外面已无人烟,错落不齐的楼宇和光、景斑驳映衬,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冷和静寂。那一刻,物我两相忘。

《活在时间之外》是法顶禅师身居山林中修行生活的所思所想,他以亲近自然的方式置身宇宙之间,从而与自我产生联结,做出有效的对话与记录。吃简单的食物,过纯朴的生活。“出入房间的是清风,与我对饮的是明月。”以这样的姿态独自思考完成“我是谁”“你幸福吗”“我为什么活着”“活着为了什么”“人与社会及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诸如此类原始而终极的问题。

他身处红尘之外,看流水花开,与鸟兽同坐,种菜听音乐,喝茶也授课,推崇自然生活,通过感悟与思索,直击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人带来的破损与无奈。“如果什么都想占有,人就会变得粗鲁迟钝,因为没有清爽的风可以通过的空间”,诸如此类的言论,如同缰绳,鞭策身心,让人感同身受。

回头细想,当今社会中的人,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尔虞我诈,甚至不惜反目。人们如此不懂珍惜与节制,或许是一切来得太容易,而难有感恩之心。人性中的贪婪与执著,频繁上演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经验教训。

当下的社会,人们所崇尚的价值观是“成功观”,而成功的标准则是物质财富。为此,急功近利,谋名求权,在此漩涡中深陷,从而让自己的生存空间日趋萎缩。而人的精神也变得匮乏,灵魂也得不到慰藉。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变得日趋机械、沉闷、无序,欲望无止境,有如黑洞。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我们置身其间,无法安静,躁动不已。无心欣赏眼前的云朵花草,无力阅读一段简洁的文字,有时为了一点微小摩擦就可以大动干戈。在无力平衡生活时,利益与物质便成为枷锁和负担。我想,终究有一天,我们会为这些日渐迷失的生存方式付出代价。

自从挥金如土的消费生活开始以后,我们的行动就变得无比焦急、粗鲁、残暴。我们太在乎表面的发展,而忽略根基的扎实。我们会无形中被物质、被所谓成功带来的诱惑牵扯着行走,以至于成为它们的奴隶,最终无法挣脱,陷入混乱、无序和焦躁的境地。

社会由人构建,向往美好与幸福是人的天性与本分,但实现这些首先需要每一位付出爱与善心。如此,社会才能充满清净幽香的气息,人才能更好地懂得和理解生活,并做到取舍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并从中更好地发现生活的秩序与规律。

“有时候时间能解决人脑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说忍耐是美德。对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可以先好好睡上一觉,第二天再去想怎么解决。越是难解决的问题,越不能草率行事,而是应该退后一步,静观其变。这才是智慧的解决之道。”

俗话说,时间能解决一切。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情,最初处理起来非常吃力,毫无头绪,无法产生有效的沟通。后来,干脆丢弃一边,当此事没发生一般,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现在回想,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大抵是因为内心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撑着,那股力量积蓄了光亮,仿佛信仰般给人希望和方向。约两年后,当我又开始办理它时,结果一切超乎寻常地顺利。这也让我更加确信,很多事不必争,无须要,来去自有归期。这样的心态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让我开始重新以新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活。

时间给予我们动荡、变化、无常……期间,我们是否能做到静观其变,隐忍等待?让事情本身去削弱、淡化,不借助外力解决一切,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生活技巧,这也是智慧之道。如果我们不是被时间追逐,而是不慌不忙,那么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都能从容自如。那些智慧的老人在风霜中终能理解时间的秘密。即是如此。

法顶禅师虽然隐居寒山孤寺,却未曾脱离世间万物,或许正是这样的距离和客观,使得他更能以哲人的睿智、禅者的空无,去看待凡尘俗世、人间悲喜和无常虚幻。他的文字朴实、真挚,无教条,字字箴言,看似琐碎、微小,实则饱含着生活的至美纯善。他外在清贫,却不影响内心的丰盈。其心性清澈明净,润物无声,给人以思考与启迪。

“活着就意味着要承受痛苦,生存就是在痛苦中寻求意义。”“我们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匆匆了断性命。活着是什么?当然是自我燃烧。不是燃烧其他,而是自己熊熊燃烧,最后成为灰烬。”他这样谈论生存及活着的意义。似乎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确定自己想完成的事,并于每个瞬间都去专注于它,然后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去执行就好。世上并没有那么多的计较纠葛与是非对错,人只有在一件事上持续一定的年月与精力,才可能产生热爱,从而充分感受生活带来的自由,为此也让生命绽放。

毕竟,人最终都要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不可能千篇一律。每个人都应该清醒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对人生保持敬畏,去应付一切繁杂万事。观自在,看周遭,无贪念,不奢求。直到有一天,我们安然离去。

如何深处尘世之间,超脱于繁琐、欲望及纠葛,以清风明月般的心境从容面对一切?在他看来,唯有独立于时间之外,感知身边一切有灵众生,善待世间所有美好存在。所谓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就是要放下所有羁绊,清扫内心的尘埃,同时节制欲望,别让物欲蒙蔽了双眼,迷失了自我本性,并学会跨越时空与自己对话。

你终究要信时间,它会在适当的时候应验,安排你完成想完成的事。在这期间,你只需做到忠实于自己的生命,心无旁骛,甘愿自足,并满怀激情从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乐趣。这样,你才会看见水流、闻得花香,清澈雅致之感不言而喻。生活会因为你的用心与专注而变得有趣,充满芬芳,更有诗意;人生也会因为你的钟情与省思而变得完美。

所谓活在时间之外,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需具备毫无杂念的“无心”境界。所谓智慧、有情趣的活法,大抵都需要时间的历练及自我觉醒的修行。

此外,法顶禅师还多次引用佛经以及克里希那穆提与老子的话,他说:“经过漫长岁月的过滤而留存下来的人类经典,每次读的时候,新的道路都会呈现在眼前。只要有这种智慧的教诲支撑我们,人类的家园就会历久弥新。”

“山里的风声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清洁而平静,就像刚刚清扫过的庭院。风洗净了人类都市里的各种污染,打开毫无杂念的‘无心’境界。”正是这样的境界,使得法顶禅师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体悟生活,舍弃人世浮华,不随波逐流,并获得属于自己的皎透静澄和清澈芬芳的人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