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斗志内生于自我

真正的斗志内生于自我

真正的斗志,源于对于自我清醒的认识,对热爱之物的寻得,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充分信任,只有拥有这种斗志才能在生活的浪头一次次盖过来之后还撑得住,继续坚持。

写在前面的故事

她在这座城市做着一份再平凡不过的工作,朝九晚五,偶尔加班。

公司的前台是她的全世界,桌上长年累月堆满了文件、门卡、笔纸等杂物,唯一常换常新的是一瓶花,那是她花99块钱在网上给自己订的。

她下班从不关电脑,总是把显示屏一合就走人,她怕关了电脑以后,第二天那些没做完的表格还要在各个文件夹里找,那是个巨大的迷宫。

她工资不高,却有满满一柜子衣服,虽然平时穿来穿去的只是那么几件。生活并没有给她其他舞台去演绎什么,但买更多衣服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实际上,买衣服比穿衣服更重要,买完衣服的瞬间又比挑衣服的时刻更重要。

她喜欢那种手里提着大大小小的袋子,从商场电梯里下来的感觉。她总感觉有什么东西正迎面朝她扑来,那是她一直在寻找又难以轻易得到的东西。那一瞬间,她能看见它。

商场的电梯一直通往地铁,当把大包小包塞到安检传送带里的时候,她瞥到墙壁上的一行广告:就这样活着吧。

从小她就对“活着”这种字眼就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这俩字里填满了火药:在她中学私藏的音乐磁带里,在她18岁坐在公交车发呆的幻想里,在她读过的小说里,在她睡梦之前暗自想像过的男生里,在她闻到的异域食物的芬芳里……这些细小颗粒总能拼合出一幅更大、更细腻、更热气腾腾的关于生活的图景,让她沉迷。

不过和大部分人一样,她做梦的时间总是很短,总是假设自己是某人,不是此时此刻的自己,但是她已经很久不做这种假设和幻想了。

买衣服成了她通往远方世界仅存的方式。

走在路上,袋子里装的不是衣服,而是满满的斗志。她拿出手机看着银行卡扣款信息和余额提醒,有一种痛痒痒的快感。

生活再一次重新开始,她浑身充满了不知从何而来的力量,办公桌上那一摞文件、电脑文件夹里那一堆一堆的表格、各部门团队旅行的烦琐安排、招聘网站几十个待处理的招聘文件……这些不再让她感到难以忍受,她又一次从沉重的淤泥里猛地跳了出来,奋力跑到这些东西前面,成了一个主动面对的人。

“态度决定一切,情绪改变生活。”她在朋友圈里激动地发出了这一句话,配上了宣传公司的照片。

打开袋子,她将这些衣服一一摊开在床上:咖啡色松软文艺的羊毛衫、高级的新潮阔腿裤、胸前绑带的性感紧身内搭、可爱无辜的粉色卫衣、高腰复古的雪花牛仔裤、羊皮带毛圈的优雅手套……每一件衣服都张开它们可爱的双臂拥抱着她。

在什么情境下穿什么样的衣服,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这是女人天生爱做的想象游戏。

而越是规矩的女人,越爱这种虚幻的游戏。坏女孩裸上身也能走四方,她们不需要外物给自己加持。

对女人来说,买衣服这件事本身好像是一个仪式,仪式结束之后的事并不重要,所以她很快就将这些新衣服随便塞进了衣柜里,叠都没有叠。

第二天一早,她很轻松,前一夜大哭过后,心中积蓄已久的负能量化解了不少。

打开衣柜站了一会儿,她抽出最常穿的那件旧毛衣,双腿伸进已经洗出绒的弹力裤,踩进脏脏暖暖的雪地靴,舒舒服服地出了门。

而关在柜子里的那些新衣服,那些舒适区之外的生活,再次被她遗忘。

某些东西暂时化解了,又在悄悄聚合。但她总能找到某些方法将它们再次缓解,如此活下去。

故事外的絮叨

改变生活,大概是一切具备自我意识的人最常见的苦。

改变生活,需要方法,更需要力气,可惜我们一旦在生活的淤泥里陷得太久了,便会丧失进取心。

记得刚毕业的第一年,周末成天闲不住,四处参加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动,虽目的不明,但总是怀揣着某些企图,想靠近一些氛围、感受一些力量,去奋力创造些什么。

现在工作久了,周末只愿把青春献给被窝,抱着外卖和猫咪度日。

激起自己的斗志变得越来越难,尤其是那些能够久存的、不灭的斗志。

不可否认,有一种斗志是速成的,它源于物欲。

由物欲唤起的斗志常常有股邪乎劲儿,异常汹涌,但很快就会归于平静,随即忘却。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孩一样。

由物欲唤起的斗志,常常是一种幻觉和自我安慰,虚妄而不真实。

真正的斗志,源于对于自我清醒的认识,对热爱之物的寻得,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充分信任,只有拥有这种斗志才能在生活的浪头一次次盖过来之后还撑得住,继续坚持。

它不是由外物激发出来的旁生之物,而是内生于你的东西。当你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还想要什么,这个时候的斗志就是真实的。

而被物欲激发的人,其实和喝醉了差不多。比如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人总在花了很多钱之后涌起一股要立刻努力工作、赚更多钱的想法。

但在如今螺丝钉般的工作机制下,你再努力工作,改变的只是一种态度、一种热情、一种劲头,它和你产生出工作结果之间差距还很大,而涨薪升职这件事由太多因素决定,需要长时间才能抵达,绝非由短暂的一股热情可以达到的。

而你若要改变命运,依靠这种花钱之后的劲儿更是不可能。

所以买了东西,就觉得要努力工作赚钱,这种想法常常不切实际,只是我们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罢了。

当然,其实很多时候我购物的原因就像故事里的女孩一样,只是为了缓解压力。隔一段时间就要买买买,但对商品的消费并不是最重要的,那种疯狂之后的消耗感才是最重要的,它让我们暂时平静。

就好像我们现在再也无法在田野中奔跑,但去健身房里大汗淋漓一场也是可以的吧。

人,不是动物,人有神性,所以很难安住。我们的最大分裂就是肉身在此,心在别处。

这无法控制,那些关于生活的想象,那些未曾实现的可能,那些走了一半就返回的路途,那些生长在钢筋水泥以外的东西,那些无法放弃物质去充分追逐却又时常来诱惑你的种种。

就像漂浮在空气中的丝丝猫毛,隔一段时间就会凝结纠缠成一团奇怪的毛团,卡在你的喉咙里,要定期清理。

个人、物欲、城市、商业,就这样互相纠缠。所谓商业社会,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构在每个人的精神状态之上。

关于写作的絮叨

就像《以前活在道理中,后来去了故事里》这篇文章中写的一样,我最近一直在读小说,也决心用更故事化的手法来传达某些意旨。

从道理到故事,这或许算得上是一种成熟,而这种成熟,是我自己控制不了的,它就是自然地发生了。

单纯写道理总是容易,只需盯着一个概念去往下自圆其说就好了。但当自己越在文字和生活两个世界之间往返时,我发现写道理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文字需要迭代,如果停止探索,任何一种创作都是走不下去的。

但文字的迭代一定是写作者对于生活认识的迭代,如果你对于生活、人性的看法不能再往深多走一层,文字便只能永远停留在说道理、讲逻辑的幼稚层面。

从道理到故事的转变,变的是对世界认识的改变,从纯粹变成了复杂。

写道理时,我必须依赖纯粹,一篇文章必须紧紧围绕某个绝对前提。但写故事的时候,纯粹是最不可取的,它和生活背道而驰。

现在的我并不喜欢纯粹:纯粹善良的人、纯粹勇敢的人、纯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纯粹意味着乌托邦,意味着绝对,和极权之物的本质同源,是最不符合人性的残忍。

相反,我迷恋一切复杂和含混。看似单纯的人却有着捉摸不透的复杂,平日油滑之人却有着克制的真诚,像孩子一样叫嚣着真善美的男人却在权威面前卑躬屈膝,努力维持着稳重体面之人不小心露出媚俗的丑陋……这些都让我很着迷,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不就在此吗。

这些可爱、可恨、可怜,让人想拥抱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就是生命本身,为何不宽怀以待。

就像张爱玲写过,她不喜欢壮烈,不喜欢悲剧,她喜欢的是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是一种启示。

复杂和含混,就是苍凉,就是存在的本质。

比起宏大的黑白分明,我更希望进入那些细小含混之物,小中见大,平凡即不平凡。

2017年,最大收获大概便是探索到这一层,希望你还会喜欢我未来的文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