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快的先驱

捕快的先驱

《晋书·贾皇后传》里有个段子,让人非常怀疑其作为史料的可靠性:

后遂荒淫放恣,与太医令程据等乱彰内外。洛南有盗尉部小吏,端丽美容止,既给厮役,忽有非常衣服,众咸疑其窃盗,尉嫌而辩之。贾后疏亲欲求盗物,往听对辞。小吏云:“先行逢一老妪,说家有疾病,师卜云宜得城南少年厌之,欲暂相烦,必有重报。于是随去,上车下帷,内簏箱中。行可十余里,过六七门限,开簏箱,忽见楼阙好屋。问此是何处,云是天上。即以香汤见浴,好衣美食将入。见一妇人,年可三十五六,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见留数夕,共寝欢宴。临出赠此众物。”听者闻其形状,知是贾后,惭笑而去,尉亦解意。时他人入者多死,惟此小吏,以后爱之,得全而出。

当时洛阳南城负责管治刑事犯罪的“盗尉”,手下有个相貌特别漂亮的“小吏”听其调遣。忽然一天,这位小吏穿上了异常高档的华服,大家因此都怀疑他在工作中有贪赃枉法的行为,舆论让盗尉大人也生了疑心,于是命令小吏当着众人的面解释清楚。

小吏便坦白道:那天正走在路上,忽然一个老太太来和我搭话,说是她家里有人生病,请巫师占卜,得到的卦辞却显示,需要找到城南少年进行厌胜,因此她请我务必帮个忙。我就答应了,于是她让我上了车,放下车帘,又让我藏身在一只大箱里。车行了十几里,再过了六七道门,箱子才打开,我发现置身在重楼画阁当中,后来又见到一个三十多岁、矮小、很黑的女人……盗尉恍然大悟,这小吏是被偷运进了皇宫,给贾皇后做了几天情人!连忙不了了之。

在那个时代,形容某后妃淫荡,就传说她偷运少年入宫,似乎是个流行套路,《西京杂记》里便说赵飞燕让民间少年穿上女子衣服藏在牛车里潜入皇宫。因此,贾皇后与捕盗小吏的这段情事大概是出于当时的民间创作。不过,这个故事的生动曲折很吸引人,像成功的好莱坞电影的剧情一样,明明在整体上完全不可信,但每个情节、每个细节都处理细致,让人在阅读的那一刻会因细节的可信而坠入故事预设的圈套。

最重要的一个细节,就是男主人公的身份设置——捕盗小吏。如果随便一个普通男子,那样轻易地被骗上车、骗进箱子,实在很难让人相信——谁会如此缺乏自我保护的本能?(当然,老太太公然哄骗陌生少年钻箱子,这个前提恰恰最不可信——但前提的离奇是一切传奇故事的基本特点。)然而,一个侦缉犯罪的专业人员,面对可疑的异常行为,反应却应该与常人不同,他会立即嗅到犯罪的气味,并激发起职业的责任感、职业的好奇心,乃至勃然生发出把犯罪团伙“起底”、摧毁犯罪行为的欲望。另外,他见多识广,胆略过人,所以,将计就计钻进那只奇怪的箱子,然后随机应变,就是非常合理的行为——想必他是怀着“卧底”的心态而大胆进箱的。唐宋以来俗文学中重要、活跃的捕快形象,在这位晋代捕盗小吏身上看到了雏形。

实际上,这个故事已然呈现出二十世纪一类侦探小说的模式:主人公本意只是要侦破普通的底层犯罪,结果却在不自觉中卷入了远为复杂诡谲的高层政治风云。正如故事的情节发展所示,一旦到了宫中,他对付普通犯罪的所有本事都无用武之地。换上一位现代作者,可以想象作品的结局将会多么深沉,捕盗小吏会意识到宫廷政治的残酷与黑暗远非民间犯罪可比,最终对正义产生怀疑,崩溃感让他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可是晋人显然还没有现代人的这种深刻,挺危险的开局,进展却是乐乐呵呵、没心没肺。

捕盗小吏从箱子里出来之后,宫中人骗他说,他是到了“天上”,他不动声色;随后像个宠物似的被带去香汤洗澡、吃了好饭、换了好衣,他还是随人摆布。等到了贾皇后面前,想来小伙子终于明白了,这次遭遇确实与一向熟悉的刑事犯罪无关,他那一套对付民间盗跖的看家本事此时用不上了。但是,这少年以他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以及轻松豪爽的性情,索性高高兴兴享了几天福,贾皇后始终没有透露真实身份,他也不追究。少年自己都不知道,也许正是无忧无虑、会玩爱开心的性格救了他的命。据说,其他被骗进宫里的少年事后都会被悄悄处死,但贾皇后很喜欢这位英俊、机灵的少年“侦探”,所以几天之后送了些礼物、衣服,就让他出宫了。

更神的是,在上司和旁听众人面前,少年还坦然地,甚或是得意洋洋地,细述此一番“艳遇”,结果听者倒猜出了真相,只好一哄而散。看起来,对这位捕盗小吏来说,世界非常简单,只要不是他职业管辖范围内的刑事犯罪,其他任何行为都谈不上罪恶。这样纯真、明朗、快乐、自信的青春形象,什么时候起,从我们的故事当中消失不见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