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兴化寺园亭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自知。
这首诗的写作本事,见宋人曾慥《类说》本《本事诗·不栽桃李》条:“贾岛初有诗名,狂狷薄行,久不中第。裴晋公兴化里凿池,起台榭。岛方下第,怨愤题诗亭内曰,云云。人皆恶其不逊。卒不第而终。”把它说成是一首泄愤诗,未免小看了它。一首好诗纵然是缘事而发,却可以对事不对人,且意蕴不受本事局限。这首诗形象大于思想,是《全唐诗》中难得一见的讽喻杰作。
“破却千家作一池”,开篇第一句就不同凡响,概括力极强。表明引起作者写作冲动之事,是一个豪强兼并掠夺事件。为了修建一个园池,竟能“破却千家”,也就是拆迁一千户人家,立刻牵涉赔偿问题,权势者往往以势压人,那是足以导致民怨沸腾的。根据《本事诗》,作者针对的裴度(中唐名相)大肆修造兴化寺亭园的事。然而,“富者兼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在当时社会已是普遍现象,不限于裴度一人一事,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者。所以首句的容量够大,不受本事局限。
“不栽桃李种蔷薇”,紧承“作池”而来,作者放下筑山、叠石、理水、建筑、修路等不表,专表种植花木之事,是取舍之妙。既表种植花木,又不据实直说(兴化寺园林未必只种蔷薇),而是借题发挥,巧设譬喻。俗话说:“多栽花,少栽刺”,意思是和为贵,不树对立面。而“不栽桃李种蔷薇”,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此句措语之妙,在于作者以花(蔷薇)代刺,像是说不栽这花(桃李)而栽那花(蔷薇)。这个说法,比说“不栽花,只栽刺”,措语婉妙多多。
“蔷薇花落秋风起”,顶真上句,措语紧凑,却又词连意转,种植花木是春天之事,这句直接说到秋风吹起,是诗情的跳跃。又是一个气象预报,是设置悬念——接下必有情况发生。这句也有暗示——“蔷薇花落”,不全留下刺了么。所以末句抖出包袱:“荆棘满庭君自知”。语云:“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而“荆棘满庭”,必是种刺的结果。《韩诗外传》卷七说:“春种桃李者,夏得荫其下,秋得其实。春种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是此诗措语之所本。三四句容量之大,亦不限于本事。历代农民起义,不就是因为阶级压迫、剥削引发的吗。“君始知”是警示语,意思是到那个时候你知道也晚了,语极冷峻。就本事而言,“君”指裴度;就能指而言,上自皇帝、下到土豪劣绅都包括在内了。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手法,巧而不华,极富理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达到了传统讽喻诗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朵“带刺的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