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铛”,一记厚重的钟声,从明州地标性建筑鼓楼上传了过来,散发出悠远的回音。

一只神奇的手对时间这盘磁带进行了快速倒带,“咔嚓”一声,定格在风起云涌的80年代中期。

身材瘦高,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林之光背着书包走出明州中学大门。作为一名高三学生,他眼下最重要的事是考大学。当别的同学在紧张复习功课时,他还时不时要偷看几本闲书。今天是星期五,他想去母亲李小梅工作的新华书店看看,不知道最近又到了什么新书。

学校离市新华书店不远,穿过一街一巷就到了。林之光很喜欢走这条路,特别是夏天,狭窄的马路两边是枝繁叶茂的梧桐树,被遮挡的阳光变成了碎片,洒在马路上。走在树荫下,感觉特别地凉爽。巷子两边是参差不齐的老房子,有平房,也有两层楼的,木结构和砖瓦混搭。临街的两层楼住户,有的自住,有的出租。这些灰扑扑的房子,只有下过雨或雪后,才会变成一幅画。黑瓦白墙,有种说不出的静谧意韵。

林之光走进书店的大门,看到母亲正站在柜台边忙碌,就上前叫了一声妈,两只眼睛朝柜台里瞧。小时候,他最喜欢跟母亲到书店来,眼巴巴望着玻璃柜里的小人书。组长不在的时候,母亲会偷偷从柜子里拿出一本小人书让他坐在角落里看,千叮咛,万嘱咐,让他翻的时候小心,不要搞破了,也不能折,免得留下痕迹。组长在,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他只好在店里转来转去,碰到特别想看的,就双手扒着玻璃柜不动,冬天的时候,多盯一会儿,嘴里喷出的口气会让玻璃蒙上雾气,他就伸出小手去擦。初高中阶段,他已养成了看杂书的习惯。那时候,书不多,该看什么书,不懂,也没那么讲究,反正能抓到什么就看什么,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文学方面的书,特别是小说。

李小梅见儿子进来,微微点了下头,没空搭理。今天遇到一位难侍候的主,挑挑拣拣了半天,还没有决定买哪一本。顾客是个二十出头的小青年,个小,身子挺单薄的,脸上没几两肉,穿着一套宽大的蓝色工作服,工作服的口袋上印着“丰和”两个字。

几次反复上上下下取书之后,李小梅的脸色就不太好看,没好气地说,你到底要不要?

就那套《太平广记》吧!小青年犹豫了一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对李小梅说。

李小梅暗暗吃了一惊,中华书局出版的《太平广记》一套10册,价格不便宜,没想到这个人看起来貌不惊人,买起书来倒挺有气魄,不禁多打量了对方一眼。

一共15元6角,你真有眼力,这套书只剩最后一套了。李小梅的脸色由阴转晴,热情地对小青年说。

小青年点点头,说好。

李小梅把票据交给小青年,见儿子伸长脖子东张西望,说你还不回家做作业去?马上要高考了,你倒是给我用点心。

林之光嬉皮笑脸地说,我看看有什么新书,不会耽搁做作业的。

正说着,小青年拿着收款凭证过来,交给李小梅,把那套《太平广记》又仔仔细细地检查一遍,盯着李小梅把书包扎好。林之光站在一边,很羡慕地看着,很想去翻翻。小青年感受到林之光的目光,就笑着问,你看过吗?林之光摇头,说没看过。小青年一本正经地说,我也没看过。林之光见对方没比自己大几岁,说话这么幽默,跟着笑了起来,说大哥真厉害,一出手就是一套。

李小梅见那小青年一反刚才的挑剔劲,忍不住好奇问道,小伙子,你在丰和陶瓷厂工作?小青年嗯了一声。李小梅开了一句玩笑,说买了这套书,你这个月是不是都要喝酱油汤了?小青年说,差不多。

小青年走的时候,林之光知道了他的名字叫胡杨,比他大四岁,虽然没读过大学,但特别喜欢书,逛旧书摊和书店是他的一大爱好,省吃俭用就是为了买书。林之光没想到一个工人居然这么爱看书,敬佩得不行,看胡杨的目光里又多了一份崇拜。

见胡杨小心翼翼拎着书走了,林之光转过头对母亲说,等以后我工作了,也可以随心所欲买书看。对了,妈,今天有啥好书给我也买一本。

闲书少看,又不能当饭吃。李小梅对宝贝儿子这个爱好总体还是支持的,只是马上要高考,她实在怕儿子分心。林之光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影响学习,她才勉强同意。

这一天,林之光离开书店时,他的书包里多了一本苏联作家伊凡·沙米亚金写的小说《多雪的冬天》。林之光心满意足地回家去,想着晚上做好作业可以看小说,心里是按捺不住的兴奋。

拐个弯,这条街最高的一幢五层楼房子映入林之光眼帘,那是他同学沈默的家。沈家祖上是大户人家,又有多名亲戚在国外,以前因为这海外关系,沈家的日子很不好过,改革开放后就不一样了,这海外关系又成了令人眼红的香饽饽。这房子是沈默爷爷造的,后来被政府分给好几户人家住,沈默和他父母、姐姐沈伊住在一楼。每天早上去学校,好多次,他都碰到沈伊拎着马桶出来,放到门口的树下。不远处,环卫工人拉着粪便车,摇着铃铛沿街收路边马桶里的污物。也有小孩子奉命端着小便盆去公共厕所倒掉,急急穿过马路,一脸的不情愿。

走到沈默家门口,见沈默拿着一瓶酱油从隔壁副食品商店出来,打了声招呼。沈默见林之光还背着书包,就问,现在才回家?

林之光停住脚步说,我到书店去了。

沈默一听,立马来了兴趣,忙问,是不是又有什么好书?

林之光拍了拍书包,很大方地说,我看完了借给你看。

沈默说好。然后得意地告诉林之光,我爸说了,如果我这次能考上大学,他会奖励我一套《鲁迅全集》。

林之光说,这个奖励好,等我考上大学,让我妈也给我买一套。

沈默说,你最好换一套别的,这样我们可以交换着看,等于有两套书。

林之光觉得沈默的建议不错,至于买什么书,他要好好想想。

那天晚上,林之光等父母睡了才拿出《多雪的冬天》,坐在床上看了起来。怕母亲万一起来发现,他用两本练习册挡住台灯向外发散的光,只留一个朝着床头的光源。边看边默记主人公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安东纽克的名字,心想外国人真麻烦,取这么长的名字,记性不好的人,估计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不过说实在话,这书没有武侠小说好看,有些枯燥,林之光看着看着,眼皮就打起架来。他瞧了一眼墙上的石英钟,快11点了,连忙收起书,关灯睡觉。

高考,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似乎是一瞬间的事。

1991年一个初秋的午后,林之光和沈默站在明湖边的柳树下,聊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好怀念读大学的时候,自由、充满活力,林之光的目光遥视远方,惆怅地说。那时候,他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他加入的是文学社,社里经常组织辩论赛。他虽然口才不好,个性也不活跃,但每次活动他都会去,哪怕只是做个听众也是好的。

沈默,我现在最后悔的事就是填高考志愿时,没有遵循自己的内心,听从了父母的意见,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林之光回过头对好朋友说,还是你好,到报社工作,也算是如愿以偿。

是啊,读高中时,你说你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要桃李满天下。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结果你大学读了个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也太听你父母的话了,现在后悔了吧?还要去车间干体力活吗?穿着牛仔裤、白衬衣,戴着金边眼镜的沈默弯腰捡起一颗小石子,朝湖面飞了出去。小石子跳跃着掠过湖面,又迅速沉了下去,有细小的波光泛起。

林之光点了点头,说不用了,已回办公室。

身为明州水泥厂技术员的他下放车间锻炼一年,唯一的收获就是工人大哥们对他很包容,见他是个文弱的书生,那些体力活尽量少让他干。他就躲在嘈杂又烟灰飞扬的车间角落,捧着从厂里图书馆借来的外国小说和各种文学期刊,甚至英文版的细胞生物学等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以消解从大学生到工人这种身份差异带来的不适。

你们报社人际关系复杂吗?我很讨厌办公室的工作环境,不讲能力,论资排辈,实在烦得很,还不如车间工人来得爽快。林之光说。作为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读大学时那些激情飞扬的豪言壮语,一次次在夜深人静之际冲击着他的心灵。

沈默说,我们报社都是年轻人,氛围很好,大家都有新闻理想,工作起来很有激情。

真羡慕你,我最近在转念头,不想干这个工作,这种一眼可以望到头的人生我不喜欢。我想辞职,自己去创业。说到最后一句,林之光感到胸腔里有一股热血在奔涌。

你想辞职?准备去做什么?沈默吃了一惊,放弃安稳的国企工作下海,这个不仅仅需要勇气。按他对林之光的了解,他的性格似乎不适合做生意。

林之光很认真地说,是的,我想了很久,我喜欢书,想去开家小书店。

开书店?这个倒是适合你,李阿姨在新华书店当部门经理也有条件。沈默说,不过我觉得你父母肯定不会同意。

我现在每天在家里大谈抱负,准备找个合适的机会跟我爸妈提出来,现在主要是手上没钱,不然我就先斩后奏。林之光说。

如果你真想好了,我支持你!沈默上前拍拍林之光的肩膀说,开店钱不够就跟我说,我给你想办法。

林之光高兴地说,好,那我就更有信心了,谢谢老同学!

沈默说,我们之间就不要客气了。看了好友一眼,沈默又说,之光,你当初确实不应该读理科,读文科就好了,说不定我们还能成为同事。还记得我们读高中时文学社编的油印小报吗?我昨天还翻出来看。

林之光说,大脑少根筋,你也知道我妈这个人很强势,非要说这个专业对就业有利,就稀里糊涂报了。工作了才知道,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你说的那些油印小报我也有保存,沈社长、沈总编,还是你幸福,爱好与工作有机结合,说不定哪一天真的当《明州日报》总编。

沈默大笑道,怎么可能?我现在编编副刊,平时在家读读书,工作上没什么压力,挺好的。你实在不喜欢,就跟你父母去说,为了你的理想,努力一把。

林之光举起拳头,说,人活着是要有理想的,我今晚就去摊牌。

沈默又丢了一颗石子到湖里,说,祝你成功!

吃过晚饭后,林之光跟父母正式提出辞职开书店的想法。正在收拾碗筷的李小梅脸一沉,很不高兴地说,你书白读了?好好的国有企业工作不干,去当个体户?你哪是做生意的料?她提高了好几个分贝的音量说。

同样感到惊讶的还有林良友。对儿子不安分的念头,他早已察觉,只是认为年轻人容易眼高手低,有些想法也属正常。现在听林之光的口气不像是开玩笑,就摆出家长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要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你这个年纪,可以考虑找对象,早点结婚,我和你妈的任务也算完成了。

林之光语气坚定地说,水泥厂的工作我真不想做,找对象结婚还太早。

李小梅的脸色越发阴沉,她说,有本事就不要问我拿钱。

林之光说,我是真的不喜欢这份工作,每天很没劲。妈,我不想一辈子待在水泥厂。当初选专业,我顺从了你们的意思。可现在我很后悔,如果当时我坚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想法。

李小梅越发不高兴,她说,你在怪我们?我们还不是为了你好!

林之光说,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可事实证明,我的人生只有我自己才能负责,你们负责不了。

李小梅说不过儿子,不由气急,林良友一看不好,连忙和稀泥,话是对妻子说的,可实际上是讲给儿子听。他说,小梅你就少说两句,年轻人今天这个想法,明天又一个想法,不要当真。自己的儿子你还不了解?他也就嘴巴说说。说完,朝林之光使了一个眼色,让他闭嘴。

林之光给父亲一个面子,就不再接这个话题,说一句吃饱了,我出去走走。转身,出了家门。

李小梅没有了对手,就把目标对准丈夫,没好气地说,都是你惯出来的毛病,脑子进水,好好的技术员不当,去当个体户,说出来让人笑掉大牙。

林良友顺着李小梅的话说,是是,都是我的错,你别生气。说完,积极主动去厨房洗碗。结婚这么多年,在强势的妻子面前,他自觉归位于“妻管严”行列,图一个清静。李小梅见他这个样子,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对自己的丈夫,李小梅虽不满他性格的软弱,事业上也毫无建树,在单位里混到头发都要白了,也没混出个什么名堂,但责任心还是有的。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听话,听她的话,这让她多少有些安慰。

下楼后,林之光径直朝平时最爱溜达的公园路走去,反正离家也不远,就二十来分钟的路程,当散步。那里有几家民营小书店,他常去光顾。

公园路是一条长约千米,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商业小街,街面不宽,青石板铺就,气息比较混乱。卖五金的旁边是粮油杂货店;做衣服的裁缝店边上是一家卖大饼油条的早餐店。面馆的隔壁,是卖花圈和念过经的黄纸、烧给去世亲人的锡箔元宝的,每次经过那店门口,就给人阴森森的压抑感。在街的尽头,还有公共浴室和小旅馆等,很热闹。

这条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几家民营小书店夹杂在这些杂乱无章的小店之间。这些小书店的出现,打破了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格局,由于各有特色,吸引了一大批爱书人。

刚拐进公园路,林之光发现路口新开了一家青山书店。他记得这里以前是供销社的一个门面,卖锅碗瓢盆和热水瓶之类的日用小商品,一段时间没来,竟变成了书店,就走了进去,第一个反应是人好多。

一位戴着啤酒瓶底一样厚的眼镜的老先生把书举到鼻子前,好像不是在看,是在嗅。林之光见老先生头发花白,胡子拉碴,衣服也皱巴巴的,给人感觉比较邋遢,但他举着书本的神情专注得令人感动,不由多看了他一眼。一位烫着卷发的小青年,脸色苍白,看起来好像营养不良,正捧着一本汪国真的《年轻的思绪》,靠着墙,看得津津有味,额前一缕长发耷拉下来,遮住了半只眼睛,让林之光有一种上前把那头发夹到他耳朵背后的冲动。又怕被人骂多管闲事,生生地把那句提醒的话给吞了下去。更多的人则伸着脖子,悄无声息地寻找自己心仪的目标。

这时,又走进来两个女孩。一个梳了两根麻花辫,瓜子脸;另一个圆脸,剪着短发,刘海烫过,卷卷的,带几分妩媚。她们趴在柜台上,问营业员有没有港台言情小说。营业员说有,连忙从书架上拿了好几本过来放在柜面上,让她们挑。两个女孩这本翻翻,又拿那本看看,窃窃私语,似在选择。最后,圆脸女孩干脆把看中的几本都买下,和女伴一起欢欢喜喜地拎着书走了。

林之光喜欢待在书店,那是一种奇妙的踏实感,让他的心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边上一男人见林之光的目光在书店的角角落落流连,就用一副自来熟的口气对他说,这里有些老版本的书,你若喜欢可以挑几本去,数量不多,下次还不一定能拿到货。

林之光闻听此言,回头打量对方,瘦高的个头,年纪看起来比他大一点,于是随口问,你是老板?

那男人点头,热情地说,我叫王青山,兄弟以后多照顾我生意啊!

林之光并不懂老版本的价值,但碰到喜欢的书,还是非常舍得买,赚来的工资大半花在这上面。听老板这么一说,于是就请他推荐哪些书是老版本,认真挑了起来。

最后,林之光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957年出版的《神秘岛》,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的《林家铺子》等几本书。付好钱,正要出门,看到胡杨从外面进来,就叫了声胡哥好。

胡杨见是林之光,笑着问,你跑这里买书,你妈知道吗?

林之光说,我又不是三岁小孩。胡哥消息真灵通,是不是哪里开了新书店,你就往哪里跑?

胡杨说,当然,这里我已经来过好几次,跟我们王老板已成为朋友。转过身对王青山说,这是我小兄弟林之光,他妈妈是新华书店的。

王青山很认真地对胡杨说,你的兄弟以后就是我的兄弟。

林之光见他们这么讲,不好意思马上走,三个人就攀谈起来。林之光说,我不想上班,也想开家小书店,可惜我爸妈不同意,还要做思想工作。

王青山并不清楚林之光的情况,听他说要开书店,还以为他没工作,就说开书店挺好的,现在只要有书,销路根本不用愁。

胡杨一脸的不相信,他说,你这么好的工作,水泥厂收入高,人家想进还进不去,你要辞职,你爸妈当然不会同意。

王青山才知林之光在国企上班,觉得他所谓开书店不过是一时兴起,就说,我是不会读书,才想着做点小生意挣钱,你不一样,捧着铁饭碗。

林之光说,我就想开个小书店,有书看,还可以结交一批喜欢书的朋友,多好。

王青山暗想,这林之光真是个书呆子,以为做生意这么容易?嘴上却说,行,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林之光见王青山这么仗义,很感动,毕竟素昧平生,更何况大家都开书店,等于多一个竞争对手。

胡杨说,之光,你开书店,我一定来捧场。

林之光说,好。

告别王青山和胡杨,林之光拎着书回家。

夜色里,传来叶倩文《潇洒走一回》的歌声,“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林之光不禁跟着轻轻地哼了起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