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人的主体幸福感的讲座

有关中国人的主体幸福感的讲座

今天清早的阴沉在预料之内。前两天阳光好得让人受宠若惊,在屋里多待一分钟都觉得是在浪费大好时光。想念我的车了!

手机费、月票明天到期,中午约好赵、王一起去T-Mobile(T移动)办理家庭式服务(family plan),以便大家分摊话费。到了之后才知道这种协议式付费的方式是多么麻烦,太不符合我这人简单惯了的个性。所以直接放弃,买了当地的电话卡,一分钟一毛钱,双向收费,包括信息,用多少交多少,简单实用,但没有流量不能上网。

月底了,还要考虑要不要继续买月票。月票包括所有大波士顿地区的公交和地铁,10月是这里出行最好的季节,干吗不去呢?75美元,买了。

我下午4点去9 Bow Street(弓街)公共卫生健康系听有关2010~2012年中国人的主体幸福感的讲座。主讲人是曾在北京大学工作两年的James P.Smith教授。研究成果其实是他和几位国内教授及研究生一起做的调查报告。调查问卷分社会关系和经济不平等两部分,他们对除了偏远省份之外的2.2万多人做了调查,问卷问题分幸福和自我满意两大块,涉及不同的年龄、性别、阶层、教育背景、社会组织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两种结果:一是在收入方面,中国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且收入越高的人幸福感越强;而在花销方面似乎很均等,收入高的人和收入低的人的花销却基本持平,所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尽管这种发现没有什么新意,尽管作为中国人的我看出了其中的漏洞,比如在调查幸福感时设计的问题之一是有关送礼和接受礼品时的感受,根本没有考虑中国文化和习俗的复杂性;还有在分社团类别时,把党组织、团组织和用拼音写的lianghui(两会)并置在一起,明显牵强,发问者自己也搞不懂。诚然,这样的调查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哲学思辨般的逻辑思维,就调查的分类、过程、人数,齐全的图表数据分析来说,比某电视台那个手拿话筒,后面跟着摄像,不分场合,不问时间节点,见人就问“你幸福吗?”的所谓的调查靠谱多了。

6点讲座结束,走出大门时,天明显冷了许多,刚才还亮黄的树叶变得昏暗,我回想着讲座的内容,坐车回住所。

访学生活第二个月即将开始,要不要调整思路,修正方式,又该怎样做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