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奔赴黄河源头
作为一个民间自发漂流黄河的队伍,马鞍山黄漂队装备就已十分简陋,而自备车辆更是一种奢望。如何上黄河源头,完全要靠自己想办法。
3月30日是星期一,一大早队员们就起床了,洗漱后每人吃了一包方便面,准备出发。从玛多县城到达源头还有好几百千米的路程,由于到源头方向没有长途班车,队员们来到玛多县政府,寻求车辆支援。在找到县政府办公室王主任后,对方感到犯难,县政府就几辆北京吉普,随时待命供县主要领导下乡之用,加之吉普车也无法装载马鞍山黄漂队全部队员以及漂流装备、行李等,要车的事没门了。
既然县里无法安排车辆,那就只有自己想办法搭便车了。大家冒着寒风蹲守在省道公路边,只要有开往源头方向的汽车,就挥手请求捎带。一辆又一辆车过去了,但都没有停下。直到下午1点45分,几近失望的黄漂队员终于拦停了一支到黄河源头淘金的解放牌卡车车队。大家与司机反复解释商量,并拿出200多块钱给司机作为油费,司机终于勉强答应了,队员们一扫倦容,手忙脚乱地把携带的漂流设备、行李和物品搬上车,与同行的格祥一起,挤在装着汽油桶和货物的车厢上,向黄河源头进发了。
呼呼的寒风从耳边穿过,大家忍受着刺骨的寒冷和痛苦的高原反应,在颠簸的沙石路上拼耗着体力。下午4点,汽车到达了鄂陵湖。大家顿时振作起来,对汤立波来说,为了漂流黄河,早就从书本上对黄河源头的地理风光温习了多次。鄂陵湖(面积约610平方千米)、扎陵湖(面积约526平方千米),两湖海拔都在4200米以上,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书中描写的鸟瞰河源景色,两湖宛如黄河母亲两只深邃的大眼睛,明亮而有神,是黄河源头一道美丽的风景。
马鞍山黄漂队队员搭乘往黄河源头采金的解放牌汽车
然而第一次见到鄂陵湖,映入眼帘的却是千里冰封,厚厚的冰层在阴沉的天空下一片寒光,而周围的草原呈现出枯黄凋零的景象,难有书本上的那种诗情画意。
汽车继续前行2小时后,见到扎陵湖,同样一片冰封雪原,与队员心目中浪漫的想象相距甚远。
那前面的星宿海又是什么风光呢?书本上描绘,黄河自源头流出,河道渐宽,形成大面积湿淤地(沼泽地),开阔的滩地上散布无数个小水潭,周边开着无数奇异的小花,在阳光映衬下熠熠发光,从空中鸟瞰就像是晴朗夜空中繁星似锦的美景,天地人间浑然天成,被地理书籍称为“星宿海”。而格祥则解说,当地人把这个地方叫作“水纳滩”,把小水潭称为“海子”,这些“海子”大的有数千平方米,小的仅有几平方米,是藏民族的圣地之一,从远古至今流传出各种各样美丽的传说。
黄河源头星宿海和扎陵湖,远处是鄂陵湖
汽车在星宿海之间穿行。严格地说,这里是个盆型湿地,由于正值冬季,道路两旁的草甸、沼泽地被冻得硬邦邦,天上刮着大风夹着飞雪,扬起漫天遍地的黄尘,队员们沿途观望,眼中完全找不到心目中想象的美感,倒是汽车在冰冻的道路上后轮爆了胎。天已渐渐暗了下来,为了赶路,大家纷纷跳下车,秦德根人小灵活,钻到车底协助司机在汽车后桥上支千斤顶,而洪元锦和黄毅则用套筒、撬棍等工具,使劲地拧下车轮上的螺丝,张大波和王来安也同时从车后部卸下汽车备胎,队员们都很卖力。而司机和货主在边上抽着烟,眯着眼,心里暗暗庆幸,捎带这些黄漂队员还真划算,既赚到油费,又有免费劳动力,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如果在这冰天雪地里自己换轮胎,还真够喝一壶的。果然是人多力量大,不到半个小时轮胎就换好了,尽管大家也累得精疲力竭,但急着赶路的心情也顾不上许多了。
汽车继续上路,晚上8点多钟,到达海拔近4800米的一个黄金检查站哨卡。在源头区,生活与南方的完全不同,海拔4800米的高原区,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一路上,队员们喝的是牛尿味道的水,吃的是藏粑,还无盐,荒野野兽出没,气温最低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还未上源头,两个队员就倒下了,头疼如炸开,脸色蜡黄,浮肿,嘴唇干燥开裂,难以进食。好在格祥的一个表弟就在这个哨卡工作,而黄漂队员也因高原反应严重,加之身体疲惫,于是当晚就在这个哨卡住了下来。
队员们在前往黄河源头的草地上小憩
队员王来安(左一)、张大波(左二)、汤立波(右一)与麻多乡政府人员合影
哨卡值守人员只有3人,平时很少接待外地人。因而见到远方马鞍山黄漂队员的到来十分热情,晚上大家在哨卡内举行了联欢活动。格祥表弟唱起当地藏族民歌,而黄漂队汤立波也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虽然声音沙哑,但大家听得也蛮开心的。马鞍山黄漂队员们拿出省吃俭用的肉罐头食品与对方共享,而对方也拿出珍藏的大冰糖款待客人,王来安用相机把这融和友好的情景一一拍了下来。大家亲如兄弟般一直热闹到下半夜1点多钟才休息。
夜里又下起漫天雪,天地一片白皑皑。哨卡让出了一个房间,大家裹着羽绒服和衣席地而睡,但不时被冻醒,于是大家又添加干牛粪,把火盆烧旺,紧挨着火盆边度过了这严寒的冬夜。
大雪一直下个不停,阻滞了行程,队员们只得在哨卡等候雪停,而在这难得休整的几天中,大家也逐渐适应高原气候。4月2日当雪终于停了后,黄漂队员们又背起行囊,而热心的哨卡兄弟不仅为其联系了上源头送货的卡车,并为马鞍山黄漂队出具了路过于此地的盖章证明,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难忘的雪中送炭的哨卡,踏着厚厚积雪继续出发,前往格祥的家乡——黄河源头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
在这简易公路上,地面、水面、沼泽地都结了厚厚的冰,汽车身后的雪地里留下一道深深的车辙,大风呼呼地吹,不时掀翻头上的帽子,风中还夹杂着急骤的冰雹,打到脸上生疼。沿途不时见到成群的黑色牦牛在枯黄的草原上觅食,而无数白色的羊群聚成一簇一簇,如缓慢流动的白云,在雪花飘飘背景下,犹如一幅幅清冷的水墨画。这对来自江南的马鞍山市黄漂队的小伙子们来说,很是稀奇罕见。对这难得一见的景色,大家都不愿放过,顾不上寒冷了,站在车厢的栏板边拿出望远镜尽收高原风光,并用相机不停地拍摄,要留下这美妙的瞬间。这些在江南见不到的风光,为大家在艰难的旅途中增添了一丝乐趣。
经过一天的艰苦跋涉,下午5点左右,队员们终于到达了麻多乡政府所在地。这里属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管辖,人口约4000人,藏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9%以上,以养羊为主。1958年建巴彦公社,1962年更名为麻多公社,1984年改为麻多乡。这里不仅是黄河源头所在地,更因这里埋藏有大量沙金、岩金,并拥有丰富的冬虫夏草资源而被人熟知。
格祥家就住在麻多乡所在地扎加村(当地人还是习惯称为扎加大队),房屋不多,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小山冈上。在格祥的盛情邀请下,马鞍山6名黄漂队员们住进格祥家中。这里的建筑大都是用泥土夯实的土墙建造的,木梁上雕刻着藏族风格的花纹格,很有特色。格祥家也不例外,屋子里很朴素,墙壁上挂着一些藏画,堂屋中间是个烧着干牛粪的大火盆,用来取暖和煮食之用。周围就是摆放整齐的矮矮的桌子和凳子了。
藏族是十分热情好客的民族,加之格祥是当地小学老师又兼乡里的会计,人脉也广,得知格祥家来了客人,村民纷纷登门看望。
屋外不远就是石头垒起的约半米高的羊圈,时值傍晚,羊群回来了,白花花一大片,看上去足有好几百只,羊头上弯曲的大羊角煞是威武,当它们一起“咩咩”叫起来,声如洪钟,在空旷的草原上回荡。当把羊赶进羊圈后,过来了一位拿着羊鞭的藏族女孩,穿着灰色袍子式藏族服装,细细的发辫盘在头上,圆圆的脸蛋在严寒低温下冻得通红,犹如搽了一层胭脂,显得格外美丽动人。已疲惫不堪的黄漂队员们,第一次在这青藏高原上见到如此美丽的藏族姑娘,顿时眼睛瞪直了,个个目不转睛,当格祥介绍她是大哥家的侄女时,大家搜肠刮肚想拿最好的词来赞美,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除了“真漂亮”“美若天仙”等俗词外,再无新意。
晚餐很丰盛。当大家坐定后,主人在每人面前倒上了酥油茶和青稞酒。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扎巴更松也特地过来。酥油茶呈现奶茶一样的奶白色,味道很醇厚,很浓稠,有一种特有的酥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