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钢城涌动漂流热

第一章 钢城涌动漂流热

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为什么去漂流?因为江河在那里。

马鞍山市坐落在长江之滨。这是在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因钢铁工业建设需要而建立的钢铁城市,浓厚的计划经济氛围,使这座小城保持着按部就班、遵规守矩、悠然自得的节奏。清晨在百灵鸟的婉转叫声中,上万马钢产业大军的自行车挤满了不大宽敞的道路,融入烟囱林立的马钢各厂区,傍晚下班时又是滚滚车流充塞道路各个角落。而在整个上班时间,道路行人稀少,城市沉浸在机器轰鸣和火车的长笛声中。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呼唤,使这座城市开始变得躁动起来,而一波又一波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打破了城市特有的惯性和凝固的模式,向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美好生活,使人们心中充满了憧憬。

就在1986年10月,马鞍山接待了一位长江漂流途经马鞍山市的勇士,这位叫王殿明的安徽人以独自漂流长江的勇气让钢城人佩服,特别是王殿明介绍自己冲击虎跳峡的惊险经历,更使钢城人大开眼界。

“船越漂越快,人越来越小,大桥越来越远;两岸的青山一闪而过,终于像离了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隆隆的水流声愈发震耳欲聋,小船开始发抖,左摇右晃。渐渐地,沉雷般的咆哮声越来越近,船体开始抖动,抖动……‘哐……’橡皮舟突然失重。透过舱盖的缝隙只见一道白色的浪峰劈头盖脸地向橡皮舟压下来,紧接着又是‘嘭……’,白色的浪花,从舱顶涌进船舱,洪水把小小的橡皮舟猛地一夹,五脏六腑像是被挤出胸膛。就是这样漂过了整个虎跳峡18个跌坎和3个跌水瀑布。经过6天的搏斗,率先征服了虎跳峡全程。”王殿明这样绘声绘色地向崇拜者描述着。

王殿明从武汉测绘学院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安徽,先后换了多份公职,最后被调至当时的省政府二办任职。为了参加长江漂流,他毅然辞去公职,加入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简称“中科队”)。可是随后王殿明的长漂之旅并不顺利。在与“中科队”同行1000余千米,又与洛阳漂流队(简称“洛阳队”)同漂了400千米之后,王殿明最终与洛阳队在四川巴塘分道扬镳。独自一人,漂完虎跳峡全程,经过159天的漂流,于1986年年底到达长江入海口。创造了从长江源头到长江尾漂流6300千米、落差5400米以上的纪录,被誉为“长漂个体户”。

经《马鞍山日报》报道后,王殿明的探险经历深深撞击并激活了钢城年轻人内心不安于现状,也要闯一闯、试一试躁动的心,漂流热成为激发钢城青年探索精神的导火索,漂流的热度如同正在冶炼的钢水在不断升温,直至沸腾。

水上漂流在西方国家早已成为普及的体育运动。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接触了解到这项运动的国人却是感到十分稀罕,而开展水上漂流门槛又很低,只要有意愿和简陋的器材人人都可以尝试,然而对水上漂流存在的风险性和危险性,人们似乎还认识不足。

1983年时,美国职业探险家肯·沃伦瞄上了中国长江,中国体育服务公司作为商业服务活动,接待美国探险家肯·沃伦,从商业服务的角度批准了来华进行长江漂流的许可。经过几年准备,组成中美联合长江漂流队(简称“中美队”),花费40万美元,带来了整个队伍和9吨的漂流物资,计划于1985年8月正式漂流长江。这事被《今日美国》等国外媒体首先披露,并称为“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

消息传到国内,顿时引起一片哗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刺激了国内的热血青年。西南交通大学的摄影员尧茂书在得知了肯·沃伦的漂流计划后,给中国体育服务公司写了封信,希望加入中美队,到美国接受漂流训练,但被以只在内部筛选为由拒绝。这次拒绝引来尧茂书的强烈反弹,他决定要抢在肯·沃伦之前出发,成为第一个漂流长江的人。“中国人的长江,理应由中国人完成首漂。”这是尧茂书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凭着一股不服气的劲头和民族自尊的精神,1985年6月20日,尧茂书驾着“龙的传人号”橡皮筏从长江源头姜古迪如(藏语:狼山)冰川末端下水,开始漂流长江,在漂行了1270千米后,7月24日,“龙的传人号”橡皮船被发现扣在金沙江通迦峡的岩石上,尧茂书遇难,年仅35岁。

尧茂书的遇难,并没有动摇中国人要首漂长江的意志和决心,为了抢先美国人一步,争夺第一个漂流长江的历史荣誉,十多支装备简陋、毫无漂流经验的民间自发漂流队伍奔向长江源头。最后坚持下来的是两支漂流队:一支是洛阳队,民间自发组成;一支是四川省政府支持的中科队,有多家媒体支持,资金相对充裕。

1986年7月21日,中美队从沱沱河下水开漂。虽然肯·沃伦漂流队保持了自长江源用敞船连续漂流1600千米的纪录,并创造了首漂(四川白玉)叶巴至洛冷西数十千米的纪录,但由于装备损毁严重,一位随队美国摄影师又突然病逝,加之陆上救援无望,肯·沃伦本人被迫上岸,并于9月13日宣布结束漂流。而中科队、洛阳队等队伍虽漂完长江6300千米全程或99%流程,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长江漂流三支队伍共有11人遇难。

然而,这些惨痛的代价也无法压制住人们对江河漂流探险的激情,既然首漂长江没赶上,首漂黄河决不能落下,钢城青年的目光瞄向了黄河,长江之滨的钢城青年要在千里之外的黄河上,展现钢城人钢铁般的意志和性格。而漂流黄河已不是钢城青年一家的想法,在全国掀起的黄河漂流探险的热潮已滚滚而来,势不可当。

在平滑如镜的雨山湖上,帆板队那一面面彩色的风帆从水面划过,在波光潋滟中留下道道划痕,两岸绿色葱茏的树林,成为这彩色画面的背景。岸边,马鞍山市欣新工艺美术厂的设计师汤立波着迷地伏在画板前素描写生,勾勒着美丽的图画。而这时,一个不协调的画面映入眼帘,一个高帅小伙,划着橡皮艇在湖中左突右冲,还干扰着市帆板队员的训练线路。汤立波看不下去了,大声叫喊,划艇的小伙似乎听见了,气冲冲地划到岸边。

“你在大喊什么?”小伙儿嗓门很大。

“你在影响帆板队训练,要划船可改个时间。”

“你懂个什么,我是在操练划艇,到黄河漂流去。”对方神秘而傲慢地说。

“啊?你也想漂流黄河?那我们想到一块去了,我也是加紧练笔,在漂流中把黄河的美景画下来。”讲话中充满一种浪漫主义色彩。

“你叫什么名字?”

“张大波,马钢的。你呢?”话中带有马老大特有的傲气。

“汤立波,工艺美术厂,画画的。”带有几分谦卑。

“我们双方都有波,与水有缘啊。哈哈……”双方越谈越投机,各自把如何漂流黄河的想法融进了交流,最后约定共商漂流黄河大计。而就是这两个“波”,在中国漂流史上,留下了骄人的轨迹和令人崇敬的探险地位,这是后话。

自从1986年“长漂个体户”王殿明长漂途经马鞍山后,马鞍山青年关注江河漂流的热情日益高涨,别人能漂流,我们也能漂流,这种较劲不打弯、认准理九牛也拉不回头的固执个性,成为钢城人与钢铁为伍冶炼出来的特有性格。1986年下半年,钢城部分青年就已“漂”心萌动,从当年10月1日起,市欣新工艺美术厂汤立波、黄德喜等4人,在厂长陈民的鼎力支持下,以“我爱中华北部考察队”之名,骑自行车赴黄河流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先后途经6省区,到达西宁、兰州、银川、榆林、郑州、济南等地,对黄河沿线进行实地考察。而张大波也多次到南京图书馆查阅和复印了大量的黄河地理、水文资料,并收集了报刊中漂流长江的经验及有关黄河的资料。从实地考察到资料收集,这些钢城青年们初步掌握了黄河险段、水温、流速、落差、气温和源头一带的地理情况及高原生活常识。

当汤立波一行从黄河沿线考察返回后,从1986年底就开始积极谋划、筹备黄河漂流探险活动,并自费在《马鞍山日报》上刊登了招收黄漂队员的广告。这立即引起全市关注,几天内就有三四百人报名,还有更多的来信、来电表示支持、关心和咨询。

冶金部矿山研究院试验工洪元锦,得知马鞍山在组建黄漂队后,首先报名参加。由于黄漂筹备组急需活动经费,他毅然以1000元的低价卖掉了自己心爱的红都125摩托车,成为一名铁杆黄漂者。

向山硫铁矿工人王来安、马钢焦化厂工人毛世卫等,看到报纸上招募黄漂队员的广告后,上班也没心思了,到处找马鞍山黄漂队报名点。在通过报名联系电话接触到马鞍山黄漂筹备组后,表示愿意并拿出自己工作以来的全部积蓄,支持黄漂,条件就一个,即让其加入马鞍山黄漂队,那当然是如愿以偿了。

采石矶茶干厂销售员秦德根在报了名后,生怕不被招收进马鞍山黄漂队,整天骑着自行车跟着筹备组工作人员后面转,并主动揽事,极力要表现自己。可张大波觉得秦德根人比较瘦小,担心吃不了那个苦,不愿吸收。秦德根使出最后一招儿,我有个大伯是青海省水利勘探设计院领导,带我上青海我可以找大伯帮马鞍山黄漂队的忙。这一番话可太有吸引力了。“那好,你就参加吧。”如果在青海有马鞍山老乡帮助,许多事就好办多了。

不少在校学生也充满了到黄河探险的向往,对敢于到黄河漂流探险的队员们十分崇敬。黄德喜的一个发小,还在读中学,当得知黄德喜是马鞍山黄漂队发起人之一后,拿出自己积蓄的全部零用钱,特地买了两卷柯达彩色胶卷送给黄德喜,表达崇敬、仰慕之情。在当时,两卷柯达彩色胶卷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啊。

由于长漂活动已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大家对黄漂更是信心满满。然而,添置漂流器材、食品以及摄像机、照相机、帐篷、睡袋等,整个预算需要9万余元资金。筹资成为钢城青年黄河漂流探险的第一道难关,但也得到了钢城内外企业的一定支持。

市传动机械厂厂长金铭鑫作为当时全市有影响的企业改革明星,对这种挑战自我、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的探险精神,心有灵犀一点通。当张大波代表漂流队筹备组上门求助,表达了坚定漂流黄河探险及为钢城人民争光的意愿后,金厂长当即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马鞍山人缺的就是这种敢想敢闯、勇为天下先的精神,你们敢到黄河上探险,我一百个支持。”话语字字掷地有声。

作为当时改革开放有所作为的闯将,金铭鑫在全市第一次尝试实行了厂长承包制,打破了国有企业中“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和“铁饭碗”制度,被当时媒体评论勇于改革的新闻人物时誉为“浙江有步鑫生,安徽有金铭鑫”。而黄漂探险与改革探索都面临着巨大风险和压力,都存在巨大的争议,因而金铭鑫感到从精神上找到了知音,从思想感情上遇到了同盟者。早在1986年汤立波前往黄河考察时,金铭鑫就无偿资助了1200元的考察费用。如今钢城成立了黄漂队,真正要付诸实施了,金铭鑫怎么能不高兴啊!

“要我怎么支持你们?”

“我们现在急需购买漂流筏的资金,还有需要大量食品等保障物资。”

“这个我来办,你们放心。”

几天后,张大波接到金铭鑫打来的电话。张来到市传动机械厂厂长办公室时,金铭鑫从桌子边搬出一个大纸箱,说:“这是我们筹集到的5万多元钱,看看到上海买橡皮筏够不够。”

当张大波打开纸箱,只见满满一箱都是10元、5元的小票子,顿时眼眶就湿润了。“金厂长,你为支持我们漂流,把老底都拿了出来了。”张大波感动地说。

“只要你们敢于去黄河探险,我就会尽最大力量支持。”金铭鑫态度十分明确。

“我们一定要完成黄河全程漂流探险,绝不辜负金厂长对我们的期望。”张大波坚定地说。

第二天,张大波背着满满一军用挎包、饱含金铭鑫和传动机械厂职工一片心意的5万元钱,与队员洪元锦赶赴上海橡胶四厂,花了16000元钱购买了两只橡皮筏,一只是104型冲锋舟,一只是128型四人艇。正是得益于市传动机械厂的热心支持和慷慨赞助,马鞍山黄漂队有了重要的漂流器材和物资保障,使得钢城男儿勇闯黄河漂流探险活动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纷纷提供了可贵的赞助。芜湖天鹅羽绒厂为漂流队优惠提供了多套天鹅牌抗寒羽绒服。该市一些服装厂安排人员加紧制作由汤立波设计的漂流队队服。市物资局金属公司将作为废铁购进、正在拆解中的国外万吨报废海轮上的一只八成新的海洋自动充气救生筏及筏内的配套救生设备提供给了马鞍山黄漂队。

马鞍山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汤立波、张大波、洪元锦、秦德根和王来安等马鞍山黄河考察漂流队成员免费提供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附加医疗保险,两项保险金额各为5万元。

……

随着招收黄漂队员广告在报纸上刊登,钢城青年的探险激情被极大地调起。他们纷纷来电来信到马鞍山黄漂筹备组,表示要参加黄漂队,要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漂流考察事业。

一位署名为“有志青年”的在来信中写道:“欣闻黄河漂流考察队即将成立,作为一名青年怎能不为之而激动!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但我愿尽自己全部的力量,乃至青春。为考察黄河而献出青春,是我莫大的骄傲与荣幸。我深知,自己的身体远不能胜于他人,但数年的特殊生活环境,造就我能战胜一切困难的自信心,而这就是能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保证。我以有志青年的名义,恳切请求能让我参加黄河漂流考察队。”

马钢一位青年工人在来信中说:“我是马钢修建部工人,今年25岁,身高1.74米,体重69公斤,身体健康,会游泳。前些日子从报纸上看到你们招收黄河漂流探险队预备队员的广告后,非常兴奋。但前去报名时遭到家人的阻拦和恋人的反对,我当时妥协了。但经过一段时间反复考虑,我还是下定决心要报名参加黄河漂流考察队,不知是否为时已晚。热切希望能接收我这个迟到者。”

马鞍山市黄河漂流队部分队员合影。前一李鹰,中排张大波(左)、钱海兵(右),后排左边打旗的是戴斌,洪元锦(中)、毛世卫(右)。《户外》杂志记者 袁颖 摄

还有年轻人在来信中说:“钢城青年敢于到黄河漂流科学探险考察,真为这种豪情壮志与坚强毅力所感染,并想极力追随,人就要在年轻时代应有所建树。知道你们在筹备中经费很是困难,我将全力帮助,以示追随诚意。”

而不少家长也表示愿意将儿子送去漂黄河经风雨,见世面。一位家长在投给报社的稿子中感情真挚地写道:“儿子说要去参加黄河漂流探险队,一听说去黄河我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中华儿女坚毅的性格。而我那梦幻似的金色童年就是在黄河的怀抱中度过的。我爱那伴随风沙而来的春天,那顽强地冲破冰冻的土地悄悄钻出来的不知名的充满生命力的野花和小草,我爱听那仲夏夜的涛声,那漂在滚滚黄流里的原始的渔船,蹲在船头饱经风霜、淳朴善良、吸着古老水烟袋的老渔民,还有那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我爱那秋天落日的余晖照着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似的庄稼,我更爱那银装素裹的山峰和千里冰封的河面。

“虽然我在杏花春雨的江南生活了很多年,可怎么也忘不了我的黄河,现在儿子要回到她的怀抱中,我打心眼里为他高兴,甚至还有些羡慕的嫉妒,为什么时光不能倒流,我要是能去该多好啊,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次壮举,前所未有的首漂啊。可是我又为儿子担心,我懂得黄河,她如果发起脾气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黄河水急、浪高、奔腾、叫啸,如狼似虎,还有那些跌水、暗流、峡谷。我小时候就听到老一辈人说,黄河九道湾,赛过鬼门关。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诗人的夸张。我不能让他去,如果出了什么意外,我会后悔一辈子的。但我又深深理解儿子,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有自己的性格,他不喜欢无波无澜、平平静静的生活,他喜欢惊涛骇浪,追求新奇的事物,如果我不支持他,反而像老母鸡一样把小鸡捂在自己的翅膀底下,或者像带小鸡一样咯咯咯找食喂他,这是求生存,而绝不是生活。如果硬要以照顾我的理由留住他,也许他会勉强留住,但看着其他同志凯旋,即使他不埋怨我,我也会无颜以对。他之所以决定去漂流黄河,除了他的性格所决定以外,还有黄河是妈妈故乡的河,也许这是感情的渊源吧。

“一束月光从窗外透进屋子,看到儿子睡得正香,脸上浮现出甜甜的微笑,准是梦见黄河了,听到了她的召唤。人生能有几回搏,就让他去搏一搏吧。也就在这时,我决定了,决定明天,就是明天,我一定高高兴兴送他去漂流黄河。”

尽管钢城青年自发漂流黄河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毕竟打着代表马鞍山市的旗号,既然挡不住钢城青年决心要漂流黄河的势头,那就得做好引导。而马鞍山黄漂队也期盼得到政府的支持,在给市委、市政府写的信中表达了自己决心漂流黄河,为钢城人民争光的信念。信中写道:“希望政府能帮助进行组织领导,帮助与黄河沿线地方政府联系给予漂流方便等,并为我们漂流队配备随队记者和武警。我们决心为马鞍山30万人民争光获誉。80年代的马鞍山人民闯关探险不乏其人,钢城人岂能袖手旁观他人的壮举!我们决心征服黄河,把黄河源头的奇景、风土人情、波涛澎湃的黄河风光带回我市,把我市的产品、钢城的文明宣传到黄河沿岸。”

不可否认,在20世纪80年代,当人们从多年的压抑中挣脱出来,特别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更是渴望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而当无从选择自己命运的时候,就会在选择冒险的道路上寻找机会来表现自我,一旦功成名就,命运和人生会有所改变,而黄漂或许就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之一。尽管他们还不能认识拼搏精神的深刻内涵,但从中却展现出那个时代年轻人所具有的独特气质,那就是纯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