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刘与芮鞫

章国玺

公刘,是我国古代农耕创始人之一后稷的曾孙。后稷幼时即倾心于种植业,及长,被尧帝举为农师,并由此奠定了其作为古代农耕之祖的地位。公刘秉承先祖之志,致力于农耕文化的传播与宣扬,功德和影响仅次于其曾祖。

公刘作为周族首领,最先生活在西戎一带,后迁都于豳地,常常上下于山原,广置土地给迁徙而来的子民。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市而分,定其军赋与税法,在农耕方面的才能也得以尽显。此后,国力日趋强盛,地盘日益扩大,影响日见广远。这时的公刘,考虑要有一个长久安身之所,于是就相中了芮水河谷这块肥沃的农耕宝地,遂“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古之芮鞫,即今之平凉崇信县一带。

公刘定居芮鞫之后,致力于发展农耕,教民稼穑,传习桑麻,引导人们逐步改进耕作方法,发明劳动工具,减轻劳动强度,逐渐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兴利除弊,总结出了农业生产方面的成套经验,如时令、节气、农谚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众多知识。尤其是在芮水河谷地带,公刘首创了引水灌溉技术,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水利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基本解决了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满足了人们生存的最起码的物质需要。公刘所做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诗经·大雅》卷中有《公刘》篇,称公刘宽厚仁慈,温恭谦让,其在西戎,凡事亲躬,不敢宁居,不事骄奢,治其田畴,实其仓廪,思以辑和其民人,而光显其国家。人们对公刘崇拜至极,公刘游畋过芮,居者箪壶相迎。公刘去世后,人们修建祠庙于芮谷,以仰其容,以彰其功,以传其德。公刘所开创的农耕文化,在古老的芮鞫之地还有很多明显的印记,至今影响着这里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崇信这个传统的农业县,耕种工具有犁(有三铆子、四铆子之别)、铧(有大铧、小铧之分)、条耱、耧等;人力工具有镢头、斧头、铁锄、木锨、铁锨等;灌溉工具有窝杆、辘轳、木桶、绳索等;运输工具有条笼、驮筐、手推车等;收割工具有木镰子、铁镰、夹镰子等;打碾工具有梿枷、碌碡、木杈、铁杈、硬碾子等;农副产品加工工具有水磨、石磨、碾子、杵臼、铡子、土油榨等等,应有尽有。当收割机、拖拉机在田野里轰鸣时,依然可以看见二牛抬杆耕地、碾场的场景,吆牛的农夫哼着歌谣,在烈日下悠然自得;可以看到或老或少用窝杆打水浇灌菜园,看到或男或女用辘轳从深井里汲水等诸如此类的古老文明,正是人们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留恋,抑或是这种古老文明的一种延续。

为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崇信悠久历史,该县在龙泉寺景区修建了公刘庙,并在滨河西区建园、修阁、塑像,命名为公刘园,以怀念这位对华夏农业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

1.〔宋〕朱熹注《诗经·大雅·公刘》(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清〕武全文《崇信县志》(清顺治年间编纂)

3.新编《崇信县志》(199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崇信县公刘园公刘像(陶荣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