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颠覆是一种思想

第一章 颠覆是一种思想

什么是颠覆

马云是一个异数,他似乎是所有互联网企业掌舵人的反义词:他不懂计算机,不懂管理学;他不按常理出牌,像是在使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阴阳倒乱刃法”,剑似刀,刀似剑,惑人耳目;他零公关,他不仅不会高薪聘人,对进来的人还减工资,他说:“网络公司没好日子了,中国新经济就有希望了。”他认为自己很傻,“像阿甘一样简单”。然而正是这个人的公司,软银的孙正义,在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爆发前夕,决定投资上亿元。阿里巴巴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Ebay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在所有的中国网络公司都是美国某一个模式的翻版时,只有它是例外。这一切之所以马云能做到,正是因为他的思维和智慧与众不同,他善用颠覆。

当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经济理论被金融大鳄颠覆得面目全非,而全球的财富则被几个金融资本采用金融超限战的手法大肆掠夺时,你不会感觉不到颠覆的力量,颠覆是当今知识、智慧、技术完美集成整合体现的结果。

什么是颠覆?让我们先看一下,“颠覆”一词的出处与解释。

【英文】subvert;overturn;overthrow;undermine

【出处】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宋·苏洵《六国论》

【近义词】倾覆、推翻

【反义词】保卫、捍卫

【解释】1.物体颠倒,倒翻。2.用某种手段发动政变或武装叛乱,推翻现政权。也比喻用阴谋破坏而非直接用武力从根本上推翻。

颠覆是一种逆向思维。事物本来就是对立而统一的,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仅仅看见事物的一个方面,比如常温下的水是液态的,但是摄氏零度以下就会结冰,变成了固体。颠覆就是从反方向去思考,这一事物为什么不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在常态下的不可行,也许在某种条件下就是可行的。这样,可以让你的思路变得更宽,更能看透本质。可行与不可行,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南辕为何不可以北辙?指东为何不能打西?上面虚晃一招,下面为什么不可以来个扫堂腿?收购为何不能反收购?中国古代奇书《鬼谷子》,以及武侠小说中的“奇门遁甲”里,都有讲到这种颠覆的艺术。

马云有一次去日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位日本朋友向马云抱怨:到中国,他竟然发现上不了在日本的博客。他甚至质疑:网络管理这么严,怎么还能做好电子商务呢?在一般情况下,常人的思维都是直接去解决这个问题,即:网络监管与电子商务的“矛盾”。但这并不是马云能解决的,似乎这是一个在国内做电子商务的“阿喀硫斯之踵”,是很难回答的;但是,马云的反驳很“绝”,他说:“即使有5%的网站上不了,我们何必死盯着这5%呢?我们为何不去开拓95%的市场?这个道理很明显。如果我们只埋怨5%,只会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痛苦。”马云接着打了个比方:有时候被老师、同学误解很正常,但应该看到,大部分时候,相处都是愉快的。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误解,影响到整个师生或同学间的感情。

这里,马云只是把5%和95%的关系颠覆过来,从日本朋友最关注的5%,转移到电子商务大市场的95%上来,这样,我们的态度和认识就截然不同了,原来事物反过来看又是另一番光景。

案例1·懒人创造历史

马云在对雅虎员工的演讲中,总结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无法成功的原因:“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他们养成了勤劳的恶习。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勤勤恳恳地奋斗,最终却碌碌无为。其实爱迪生是因为懒得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所以就编了这句话来误导我们。”这段话可能是马云为了活跃现场气氛的随口调侃,但不能否定的是有许多冥冥之中的因缘际遇促成了伟大的诞生。

懒人创造历史。当我们初次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肯定要大吃一惊,因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截然相反。因为我们在许多年以来,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观点,我们努力工作,勤劳而忘我,白天工作,晚上加班,甚至为了某些项目连续几个通宵熬到双眼通红、筋疲力尽,但丝毫不影响项目推进时的喜悦感,并且沾沾自喜,颇有成就感。现在,马云却告诉我们,勤劳是一种恶习。这让我们联想到陈志武写的一本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是啊,可以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之一了,跟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相比,我们的工作时间、加班时间都远远超过他们,而为什么我们不富有,为什么我们不成功呢?

用马云的观点来看,懒是一种进步的标志。人们因为懒得爬上爬下地走楼梯,而发明了电梯;人们因为懒得手摇蒲扇,而发明了电风扇;人们因为懒得洗衣和洗碗,于是发明了洗衣机和洗碗机。人们因为不想浪费时间,由古老的送信、让人帮忙传话发展到了用电话、用手机给对方打电话。人们为了少弯一点腰,而发明了收割机、插秧机等多种机械设备。这些例子就可以说明懒人拥有聪明的头脑,是懒人推进了科技,是懒人推进了世界发展史这个巨大的年轮。敢于冲破思想的局限这是难能可贵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人类不断探索偷懒方法的过程。敢于想象,才能改变生活;敢于尝试,才能改变社会;敢于偷懒,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何谓聪明,何谓笨?何谓勤劳,何谓懒惰?在马云这里似乎是另一种解释。颠覆传统判别标准,是让许多在传统理念里无望的孩子得以重生的理由。

马云本人在这方面就是个特例:他小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天才的特立独行,他从小功课就不好,甚至数学考过1分。他说:“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地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他瘦小却爱打架,“打了无数次的架”,“打得缝过13针,挨过处分,被迫转学杭州八中”。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去踩三轮车,直到有一天在金华火车站捡到—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这个傻孩子:“我要上大学。”

后来他坦言自己小学考重点中学考了三次没有考上。老师、家长对这个孩子的前途不抱太大希望。马云第一次高考,数学0分,考了三次,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还是个专科,后来因为对应的本科班没招满而升入本科。大学不考数学,英语好的马云开始转运。之后,这位全杭州英语最好的中学教师开始因为Internet下海,再经历了两次创业失败后,在1999年2月创办了阿里巴巴,之后的故事众所周知。

今天,在公众视野中,马云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但是,我们观察马云的人生轨迹,却可以找出他之所以能够与众不同的某些“秘密”。

1964年,马云出生在杭州,母亲在成衣工厂工作,父亲先是在摄影店里赚钱,之后又被派去主持当地的戏剧社,在一周的大部分晚上,都会有演员朋友来拜访父亲,马云的表现欲当是出于从小的耳濡目染。马云有英语特长,上中学起,他每天都会骑自行车到西湖边的香格里拉饭店带海外观光团,乘机练习英文,他在那里遇到过一个澳洲家庭,并被邀请在夏天跟他们去住了一个月。这让马云很早就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当他发现他看到的一些事情和他被告知的并不完全相同的时候,他开始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

独立思考,是我们能够颠覆某些“假象”,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的根本。如果我们只知道盲从,看到广告就相信,听到一面之词就义愤,分辨不出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宣传,人云亦云,那是不可能有能力去“颠覆”的。小时候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讲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河水是深还是浅,于是问松鼠,问老牛,结果各有各的说法,松鼠说很深还淹死过同伴,老牛说很浅才过小腿肚子。于是小马非常纠结,最后还是自己试了试,结果既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

如果这匹小马叫马云的话,他也会问松鼠,也会问老牛,最后他会分析出来,松鼠和老牛之所以不能过河与能过河的原因,并判断自己能不能蹚过河去。如果不能独立思考,就会被松鼠和老牛的结论所困扰,想破头也想不出来办法,只好回家问妈妈。而能提出“懒人创造历史”的颠覆性观点,无疑是马云独立思考,并从前人和自己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认识。

案例2·小马蹚过互联网这条河

马云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不论数学只论英语的马云从此如鱼得水,同时他外放型的性格让他积极于学生活动,很快当选校学生会主席,随后当选杭州市学联主席。1988年毕业,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教英语,每月89元工资。马云很快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开始在杭州翻译界小有名气。因此,很多人来请马云做翻译,马云做不过来,便于1992年成立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翻译。海博第一个月全部收入700元,房租就花掉2400元。为了生存下去,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同时又开办夜校。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还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初次下海给马云的感受是:“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1995年年初,马云作为翻译来到洛杉矶沟通落实一个高速公路投资项目,未果。马云便从洛杉矶飞到西雅图找他在杭州电子工学院认识的外教比尔。很早就接触互联网的比尔领马云去西雅图第一个ISP公司VBN参观。

来到VBN,公司的情景让马云眼界大开,两间很小的办公室,猫着5个对着屏幕不停敲键盘的年轻人。公司的人帮马云打开Mosaic浏览器,键入Lycos.com,对马云说:“要查什么,你就在上面敲什么。”马云在上面敲了个beer,搜索出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但是没有搜到中国啤酒。马云又敲了Chinese,出现的是no data。VBN公司的人告诉马云,要想被检索到,必须要在互联网上做(有)主页。

后来马云请对方给他的海博翻译社做了个主页。主页做成的当天晚上,马云回来便收到5封来信,来问翻译价格,其中一封来自海外的华侨,是个留学生,他对马云说:“海博翻译社是互联网上第一家中国公司。”马云感到了互联网的神奇和里面蕴含的商业机遇,他和VBN公司约定:对方在美国负责技术,自己到中国找客户,一起来做中国企业上互联网。

马云看到了一条互联网的河,现在,他要去询问松鼠和老牛了,然后去决定他是否能游过这条互联网的河,而且,他自己不会游泳,他还得带上几个会游泳的队员一起过河。

1995年3月夜,马云请来24位朋友,到他西湖边的家里一起聊聊,这些人是他4年来在夜校教书时认识的做外贸的人士,他想听听这些朋友对互联网是否有需求。那晚,马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的互联网。马云讲完,朋友们问了几个问题,马云都没答上来。其中23个朋友劝马云:“你开酒吧,开饭店,办个夜校,都行,就是干这个不行。”只有一个人支持说:“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话,你倒是可以试试看。”这个人叫宋卫星,后来成为中国黄页的股东,但是很快就撤出来了。当时,互联网太神秘了,很少有人能看到其中的价值。

马云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不久就向学校辞职,找亲戚朋友凑足几十万元来注册公司。要成立互联网公司,不可能没有相关的技术,但当时懂互联网、懂计算机的人在中国不是很多,马云第一个就想到了原工作单位的计算机教师何一兵。何一兵算得上是一个极客,1994年年底就接触互联网,是浙江省乃至全国最早接触互联网的那一批人,也是CFIDO上面的成员,是个对互联网技术有感觉、有领悟的高手。

1995年4月,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三名正式员工:马云、马云夫人张瑛和何一兵。何一兵算技术入股,加上前文提到的资金入股的宋卫星一共4个股东。何一兵和宋卫星两人股份都不多,各占10%,剩下的股份全是马云和他夫人的。1995年5月9日,中国黄页上线,马云开始从身边的朋友做生意、拓展业务。马云的方式是,先向朋友描绘互联网怎么好的蓝图,然后向他们要资料,再将资料快递寄到美国,VBN将主页做好,打印出来,再寄回杭州。马云将网页的打印稿拿给朋友看,并告诉朋友在互联网上能看到。中国黄页当时的收费标准是,一个主页3000字外加一张照片,收费2万元,其中1.2万给VBN公司。

这里,马云的判断是什么?颠覆常规的理性思维。首先,马云看到了实际的效果,海博翻译社上网当天就得到5个询价,他认为这能给很多做生意的人带来生意,这就是商业价值,这是支持马云做下去的关键。时至今日,马云一切商业运作的出发点,都在于能否给真正做生意的人带来生意,这是马云生意持久的命门。其次,马云征询了大多数外贸人士的意见,虽然得到的是不支持,但是从反方向来看,说明这是一个新鲜事物,新商机,没有竞争对手。最后,马云看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并不是基于对互联网的了解,不是基于事实的判断,而是基于感觉的判断。这点,对于有独立思考的马云来说,没有杀伤力,不会影响他的判断。

很多人说马云是个善出奇招的人,他的天马行空成就了他的事业。我倒是这样认为,他只是一个具有颠覆性思维的人,一个没有被惯性天花板束缚的人。因为学习英语、从事英语相关职业的缘故,让马云早年就接触了国外的东西,发现了某些国内外的不同,养成了他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习惯,并具有国际视野,他的颠覆其实顺理成章。颠覆其实是他回归到“常识”的能力,不被人云亦云的各种表象和宣传所迷惑。

在今日中国,这种常识能力尤为可贵,何谓常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普通知识。曾记得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有一次,一个佛学院学生问他的老师:“大师,什么是智慧?”大师答道:“智慧就是:饿了,吃饭;冷了,穿衣;困了,睡觉。”这位大师所说的智慧实际上是常识。我们常常缺乏对常识的重视,这听起来好像是开玩笑,不过,你若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很多失误恰恰是由于不尊重常识造成的。比如说,天上不能掉馅饼,这是常识。可时下,有多少人相信了天上果真会掉馅饼,上当者前赴后继,人员众多。何以至此,其实骗子们手段尽管千差万别,但其要点是如出一辙的:制造天上掉馅饼的神话。你不相信,他毫无办法,你若相信了就落入圈套。诸如违反常识的“政绩工程”、违反常识的发展目标、违反常识的统计数字、违反常识的瞎指挥、违背司法常识的判决,等等。实际上,人犯错误往往不是因为缺乏高深理论,而是由于无视常识、不尊重常识造成的。

导致违反常识的原因很多,诸如唯上、唯书的思维模式,盲目崇拜、从众随大流的心态,贪心不足、不劳而获的习惯等。但更多的是对常识视而不见,或是有意绕过常识。此类无视常识的思想,则从人们对并不存在之物的自欺欺人式的赞美,直到我们熟知的“水变油”、“养生张大师”、“亩产几万斤”之类的伪知识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知识”之伪并不在于它们否定了常识,而在于它们根本无视常识。人们明知其不可,但就是随声附和,一如安徒生笔下那些人齐声赞颂皇帝“新衣”的美丽。

一个人要尊重常识、顺应常识,其实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名利面前,马云在中国黄页上也面临了这样的常识性抉择。1995年年底,经过8个月的苦苦打拼,马云公司的账目已经接近平衡,营业额已经突破100万元。但是恰恰在此时,马云的“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来了许多“敌人”。那时与马云竞争最激烈的当数杭州电信。杭州电信和中国黄页同在杭州,“一山不容二虎”。中国黄页同杭州电信相比,后者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而马云却一样都没有。杭州电信利用中国黄页(chinapage.com)已有的名声,做了一个名字很接近的网站,也叫“中国黄页”(chinesepage.com),借以分割马云“中国黄页”的市场。马云面临一个抉择,要么跟杭州电信正面一战,要么跟其合作等待收编。后来,马云经过分析,放弃这个正热的事情,套现走人。选择套现走人,马云分析了其中的常识。回顾马云当初向24个朋友征询意见时的场景,当时,在众人不了解和反对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并快速进入;而当挟资本与资源优势的大鳄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他能清醒地套现走人。这些判断仍然是基于常识。小马已经蹚过了互联网的河,并且赚到了他互联网创业的第一桶金!

案例3·3小时卖205辆奔驰

2010年9月9日,网商大会前一天,淘宝推出奔驰smart硬顶车团购。对于长期依赖传统销售的汽车行业,网络团购汽车这一消息一公布,就引起热烈的讨论。有人诧异地说:“这岂不是天方夜谭!”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次网络团购竟然受热烈追捧,24秒售出第一辆,6分钟售出55辆,3个小时后205辆奔驰smart全部告罄,原定持续21天的活动提前结束。3小时卖205辆奔驰———这是团购网站中最高单价、最快成交的纪录。

“要知道,奔驰smart线下一年的销售也就是500辆。这件事把奔驰的经销商全部雷倒了。”一位亲历此事的人士说。次日,刚刚蛇吞象吃下沃尔沃的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意外亮相网商大会,登台发表万言演讲。最后表态称,吉利正酝酿通过网络销售汽车。

这就是颠覆的威力。CNNIC(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 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1 8%。而艾瑞咨询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行业年度监测报告》更向大众描摹出一个庞大的网购群体。该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1 84万亿元,网络购物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71 9%,比去年提高11 6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的网购规模有望超越美国。海量的网购消费者拥有着海量的个性化消费需求,网络购物成为中国“主流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13年11月12日,经过了一天的鏖战之后,“双十一”落下大幕。这一天,天猫商城交易额超过350亿元人民币,成交笔数达到了11 7亿,无论是交易额还是成交笔数均创造了天猫商城新的纪录。据推测,2014年天猫商城“双十一”交易额将突破600亿人民币。马云创建的淘宝网正在几何方式地颠覆传统商业规则,颠覆传统商业市场。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曾经提出著名的破坏性创新理论,颠覆正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创新有两种类型,一是维持性的创新,即向市场提供更高品质的东西;二是破坏性创新,即利用技术进步效应,从产业的薄弱环节进入,颠覆市场结构,进而不断升级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爬到产业链的顶端。

实现破坏性创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是否由于新技术发展,使得应用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加简便?

2.是否存在一些人愿意以较低价格获得质量较差但尚能接受的产品和服务?

3.该项创新是否对市场现存者都有破坏性?

马云的淘宝网引领的这种颠覆正好符合上述三点。我们不知道淘宝网颠覆传统的威力到底有多大,但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消费者使用技术的能力,因此以前尚不够好的技术最终得到充分改进,并与更挑剔的消费者的需求相符。一旦破坏性产品在新的或低端市场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破坏者就能最终征服市场在位者,而淘宝网正是一个破坏者。

本章提示

独立思考,善用常识

在一次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和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在比赛剩下8秒钟时,保加利亚队以2分优势领先,一般来说这已稳操胜券。但是,那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队必须赢球超过5分才能取胜。可要用仅剩下的8秒钟再赢3分,谈何容易?

这时,保加利亚队的教练突然请求暂停。许多人对此举付之一笑,认为保加利亚队大势已去,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教练即使有回天之力,也很难力挽狂澜。暂停结束后,比赛继续进行。这时球场上出现了众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只见保加利亚队拿球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家篮下跑去,并迅速起跳投篮,球应声入网,捷克斯洛伐克队赢得2分。这时,全场观众目瞪口呆,全场比赛时间到。当裁判员宣布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时赛时,大家恍然大悟。保加利亚这出人意料之举,为自己创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加时赛结果,保加利亚队赢了6分,如愿以偿地出线了。这是一次多么美妙的颠覆啊,另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在似乎绝望的困境中寻找到希望,创造出新的生机,取得出人意料的胜利。

很多人认为颠覆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要打破自己原有的观念很痛苦,就好像是亲手在捏碎自己的心。实际上,颠覆并不是件很复杂的事,就像马云一样,可能不需要很高的学历,也不需要很精深的专业技能,需要的,仅仅是从思想改变开始,或许你仅仅是需要一些独立思考、对常识的尊重和向习惯性思维说No。

1.要独立思考

颠覆性的思想培养从独立思考开始。独立思考能带来什么?独立思考将带来无穷无尽的机会。将思维与习惯性思想的来源相隔离,遇到问题,不要一开始便从电脑上或者是去图书馆找答案,先自己想想。你尽管不能与世界相隔绝,但是你可以通过限制习惯性观点的摄入量来增加你独立思考的量,同时将自己浸于与自己现有观点矛盾的经历中,你可以主动寻找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经历,它们可能存在于外国文化、不寻常的亚文化中,或是在你不赞同的书中。可以这样看,它不是让你接受一个装思考的新火车,而是荒废掉习惯性思考的铁路。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进程,把你的平常生活抛在脑后,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练习质疑,尝试养成本能的质疑习惯性观点的习惯。但不要成为犬儒主义者,不要认为那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只有当自己确信在逻辑的后面还有事实来支持它们之后,再作出判断。

独立思考,是我们能够颠覆某些“假象”,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的根本。如果我们只知道盲从,看到广告就相信,听到一面之词就义愤,分辨不出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宣传,人云亦云,那是不可能有能力去“颠覆”的。

2.要尊重常识

春雨过后,农夫播种的黄豆扛着斧头般的豆瓣破土而出。离黄豆地不远有一块玉米地,地里长着一棵黄豆苗,那是农夫播种时不小心遗落的。

玉米地里的黄豆环顾了一下四周,看了看离它不远的同伴,自豪地说:“如果你们是鱼眼睛的话,我肯定就是那颗最耀眼的明珠了,要不,主人为何把我和尊贵的玉米种一块呢?”它的同伴不说一句话,努力地吸收着阳光,汲取着雨露。

“哈哈,如果你们是一群鸡,我理所当然就是那只最美丽的鹤了!”过了一段时间,它见自己比同伴高半个头,旁若无物地说。旁边地里的同伴似乎什么也没听到,扎扎实实地把根往深处延伸。

“我要赶超那片棉花苗!”玉米地里的黄豆越长越高,它已经不屑和同伴比了。于是,它缠在一棵玉米身上不断往上攀爬,过了几天就真得比棉花还高了。此时,它的同伴已经开出白色的小花,结出毛茸茸的小豆荚了。

“你是黄豆,该开花的时候开花,该结果的时候结果,你爬在我身上比同伴高,比棉花高,那也不代表你的价值就比它们大!”那棵被缠绕的玉米不堪重负,告诫黄豆说。

“不要胡说,小麻雀怎么知道雄鹰的志向,等我和路边那棵杨树一样高了,我就开花结果!”黄豆带着鄙夷的口气反驳道。又过了一段时间,它的同伴已经密密麻麻结满了鼓鼓的豆荚,太阳一晒,黄色的叶子纷纷脱落,露出金黄的豆壳。

一天,农夫拿着镰刀来到了地里,看见了玉米地里的黄豆,长得跟野藤一个样,又没有结豆荚,便弯腰把它连根拔起,丢在路旁任由路人踩踏。

玉米地里的黄豆很伤心,它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长得比其他黄豆苗高,反而被拔了出来呢?这棵黄豆苗哪里知道,“黄豆就是要结黄豆,光有细细的身高不开花不结果,浪费种子吸收土地的养分不说,更可恶的是几乎祸害一棵好好的玉米!”任何颠覆的思维都是在遵循常识的规律下进行的,超出常识的思维就如同缘木求鱼、画饼充饥。

3.向习惯性思维说No

奔驰smart线下一年的销售也就是500辆。淘宝只用了3个小时,205辆奔驰smart就全部告罄,这显示了网购颠覆传统的无穷魅力。颠覆思维的培养还需要向习惯性思维说No。惯性思维是很难培养出颠覆思想的,常常爱惯性思维的人其实才是真正的懒人。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实验狗放进笼子里,不关笼门,给笼子通电,遭受电击的狗疯狂地夺门而逃。再把实验狗放在笼子里,同样关上笼门,给笼子不断通电,这只狗不停地狂跳狂吠,但却逃不掉。最后,把笼门打开,这只狗竟然不再逃跑,放弃了尝试,只是匍匐在地上哀鸣。这只实验狗最后的表现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导致的自我放弃,来自外界的不断电击使它断定自己在劫难逃,最后不再去尝试是否有逃掉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要颠覆,向习惯性思维说No是多么得重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