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颠覆的动机是梦想

第二章 颠覆的动机是梦想

把梦想变成蓝图

“在上市的前一天,我把阿里巴巴全体员工集中在一起,这些人现在最少的都是百万富翁。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这么有钱。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这么有钱。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勤奋吗?我自己感觉比我们勤奋的人太多了。是我们比别人聪明?我看更不靠谱。以前从来没有人说过我聪明。小学我读了七年。高考考了三年。后来考了师范学院,专科,当时大学少男生,我‘转’成了本科。我曾应聘了很多的工作,第一年我差了18分高考失败,那年我大约在杭州应聘了10份工作,没有一个单位要我,最后我去踩三轮车干了两个月。所以一路走来,我并不觉得我聪明。”对于成功的原因,马云并不认同说他勤奋和聪明。

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即便阿里巴巴发展非常顺利,但马云还是很清醒地意识到,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运气”。他说:“我们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勤奋的,但我们走到了今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运气。”这既是自谦之言,也是一个事实。他还说,创业如同攀岩,一开始有100个人从山底出发,一路上有95个人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还有4个人会在登顶之前惨叫一声,掉下深谷,只有1个人能够成功登顶。我们听到了1个人在大谈成功经验,却没人注意到那跌入深谷的99个人。

创业的时候,最艰难的莫过于生存了。常听人讲,外国人创业跟中国人创业不同,外国人创业,就算失败了,仍然衣食无忧,一方面是社会保障做得好,一方面是人家生活水平也高;不像中国人创业,要是失败了,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创业最大的问题,往往是生存问题,企业的生存和个人的生存。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持续盈利了,就可以说创业基本成功。

创业者通常都很有激情,激情和理想主义是创业者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两者,他们通常不会去创业。但很多创业者以为,激情就是创业的全部,这就错了,激情和理想主义只是创业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一步一步把理想落实为行动,将刹那的激情变为持久的专注。没有行动的激情是廉价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创业者是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结合。没有理想主义,创业者不可能走太远;如果没有现实主义,这个企业更不可能活下来。

很多人谈到马云,都会讲他当初多么没有钱,好像是穷得不行了还坚持革命,完全靠着激情支持着整个企业和团队,现在也有不少老板以此来激励团队,要求下属。事实上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初,中国黄页就已经拿到了钱,那笔钱就算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第二,大家都是拿剩下的钱来创业,拿闲钱来创业。这一点,倒不是像很多人那样逼上梁山地去创业,而是手上有粮,心中不慌,所以,有些原则是守得住的。马云完全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现他的想法。由此,阿里巴巴是一个创业的好范本。

1999年,马云其实已经不缺钱了,至少是不缺吃饭的钱。在那个年代,外语教师这个职业,算是比较有钱的职业了;同时,他开了一间翻译社,又做夜校老师,因此马云有多个渠道的收入来源。再下来,办中国黄页时,他已经买了套上百平方米的房产,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已经脱离了蚁族和蜗居的时代。即使后来在外经贸,虽然不是公务员,但是也享受着公务员的待遇,但如此安逸闲适的生活,为何马云还要出来创业呢?其实他想要的并不是这些,马云心里拥有梦想,正是梦想促使了马云的创业,也正是梦想成就了马云颠覆的动机。

毫无疑问,梦想是一个人最大的动力。马云说过:“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梦想。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机会到了美国,然后我看见了、发现了互联网。我对技术几乎不懂,到目前为止,我对电脑的认识还是部分停留在收发邮件和浏览页面上。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有什么梦想。”

1999年大年初五,马云趁春节放假大家都回杭州的机会,把十几个朋友拉到他家开了一次创业动员会。阿里巴巴副总裁、“十八罗汉”之一的金建杭后来回忆道:“马云主讲,其中讲到三点:第一是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第二是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就是说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这三点目标已经成为公司的远景目标。”

金建杭对着阿里巴巴创业之初的照片说道:“你们看看照片里大家眼神是怎么样的,都是迷茫的、空洞的。”之所以迷茫,金建杭分析:“因为我觉得对我们这十多个人来说,提出做80年的公司,这个目标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离我们那么远!说全球十大网站,打死也没有人相信,就凭十多个人,你要做全球十大网站?人家可都是几十亿美元投入,所以也觉得路比较远。‘只要是商人就要用阿里巴巴’,这个比较舒服,但这个也是永无止境的目标。”

在阿里巴巴5周年庆的时候,马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公司,诞生于20世纪最后一年的阿里巴巴,如果做满102年,那么它将横跨三个世纪,阿里巴巴必将是中国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曾有记者问马云,未来10年的梦想是什么?马云的答案是:“未来10年,阿里巴巴的目标是打造新的电子商务文明,希望能为世界1000万家中小企业打造生存和成长的信息平台,为全球10亿人提供电子商务消费平台,相信未来30年都将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期。”你可以说马云的梦想是春秋大梦,也可以说他是豪情万丈,敢用思想照亮脚步;但最关键的是,马云明确自己的梦想,并为这一梦想而切实努力着、奋斗着,直至成功为止。

很多人因此说马云成功源于他有梦想,并不停去“忽悠”,把梦想变成现实。这种看法有一定的误导性。梦想是什么,其实换一个角度,我们发现,我们都误读了“梦想”,梦幻空间谁没有?梦想谁没有?为什么马云的梦想就成功了,就能变成现实,而大多数人的却没有,还在梦幻空间呢?

综观马云其人,不同人对他的看法是存在争议的,崇拜他的人喜欢他的激情四射,口吐莲花;批评他的人说他张嘴就来,蛊惑人心,言行不一;追随他的人说他胸怀远大,意志坚定;反对他的人认为他就是一个大忽悠,说的比做的多得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个人知道怎么样团结人,拿他的对手的话来说,他知道怎么样收买人心,知道怎么样给他的追随者洗脑。关于马云,最精到的评价是,这个人怎么像做传销的;有些像,但还好不是。

我认为,马云所拥有的,那不应该称之为“梦想”,而只是一种平常心。这种平常心是浙江人天生的一种经商精神。也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精神造就了18世纪的宁波帮,造就了“无宁不成市”。同时,这种精神也造就了浙江悠久的民间经商的历史。这种商人的精神如果非要去放大,不妨说成是“执著的梦想”,这种梦想是内心真实地认为可以实现的“梦想”,身体力行去做的事。因为在马云心里,以及很多成功者那里,对未来的描绘,看上去充满激情,其实与激情无关,而是他们真心地这么认为———只要做了,自然就水到渠成,这不是成功学,而是平常学。因为这种“梦想”,不是演出来的。

事实上,马云对成功学并不热衷,他说:“成功学课程听一两次可以,听四次、五次,这人就被废了。”他的建议是,“少听成功学,多听失败学”。

如果你真的认为梦想可以帮人成功的话,那么你试试看,每天梦想多少遍,你一样还是在原地。因为你的梦想,是演出来的,你的梦幻空间只是一个小憩的场所,醒来一切如常。我们经常过高估计自己一年能做成的事情,而更经常的是低估自己十年能做成的事情。

梦想,马云的确有。CPO彭蕾说起那一年,在马云家里开第一次员工大会,马云跟他们说他的梦想,要做一家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马云的“梦想”其实不复杂,如果让我来说,我更愿意把这描绘成“工程的蓝图”,即便这个蓝图经常会修改,它也仍然是蓝图,正因为是蓝图,早晚有一天会变成广厦。千万别以为,激情和梦想能让你成功,只有蓝图才能让你成功,哪怕最简陋的蓝图。

马云没有说出来的那句,其实是,把梦想变成你的蓝图。

案例1·激情燃烧的岁月

“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创业时的梦想。”1995年,当马云投身互联网并到处推销他的“中国黄页”时,曾被当成骗子。当他说要在5年内使阿里巴巴打入世界互联网前10强时,人们把他当成狂人。他的很多言论在当时都被认为是梦话,而恰恰是这些别人觉得不可能做成的事,却被这个身材矮小但充满激情的男人干成了!时至今日,马云回想起当初的经历时,总是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对最初梦想的坚持。

1997年年初,在得到外经贸部进京成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的邀请后,马云决定放弃中国黄页。他将自己所持的21%中国黄页以每股两三毛钱的价格贱卖给了公司,拿回10多万元。当时中国黄页账上还有107万元资金,40多万元应收款。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北上建立国家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MOFTEC网站。

马云称:“在这之前,我只是杭州的小商人。为国家工作,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外经贸部给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200万元启动资金,还说给马云他们30%股份。马云很兴奋地从杭州带了5个兄弟北上,6个人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连续苦干了15个月,把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网站全做了出来。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中国政府首次组织的互联网上的大型电子商务实践,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事情做出来了,但马云们的股份在体制内却很难落实。“我们那时候就拿几千元一个月的工资,其他什么也没有。”

1998年年底,马云决定离开外经贸部,因为一个巨大的梦想诞生了。

当时,在离开外经贸部EDI回杭州的决心下定后,马云和跟随他从杭州来北京打拼的兄弟们说:“我近来身体不太好,打算回杭州了。你们可以留在部里,这有外经贸部这棵大树,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也非常不错;你们在互联网混了这么多年,都算是有经验的人,也可以到雅虎,雅虎刚进中国,是家特别有钱的公司,工资会很高,每月几万块的工资都有;也可以去刚刚成立的新浪,这几条路都行,我可以推荐。反正我是要回杭州了。”

接着马云又说:“你们要是跟我回家二次创业,工资只有500元,不许打的,办公就在我那150平方米的家里,做什么还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做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网站。如何抉择,我给你们3天时间考虑。”

像当年离开中国黄页一样,马云的决定又一次在他的团队里掀起轩然大波,所不同的是这次没人哭。大家讨论时,很多人不能理解马云的决定,也有人坚决反对这个决定。不过,5分钟后,所有人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跟着马云回杭州。

1999年年初,夜,大雪,北京小酒馆,马云和18个手下不停地喝酒、吃肉,一直到醉,然后唱《真心英雄》,说长相聚,多开心……天亮了,马云提议爬长城。长城上,终于有人忍不住嚎啕大哭:“为什么我们付出那么多,却什么也得不到?”马云无法回答,他忍住伤心,发誓要建立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网站。马云指着长城上的“张三到此一游”,逗趣:“这是中国最早的BBS。”那晚,马云和18个手下乘上北京开往杭州的列车,挥手南下……

其实这一幕情景几乎每天都在中国大地上演,所谓人生失意之事十常八九。失望,义愤,抱负,肝胆,沮丧,激情,悲欢离合,这一刻应该是很多千古名句诞生之时。例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或者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更可以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然而,马云只想出一个BBS。如果说才华,马云并不是凤毛麟角,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才华横溢者有的是。然而,却只有马云,能从一个简单至极的BBS做出一个震古烁今的阿里巴巴帝国。

1999年2月21日,杭州湖畔花园马云家。摄像机在进行全程录像。马云妻子、同事、学生、朋友,18个人或坐或站,围绕着他们的首领马云。

马云将手一挥,“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马云掏出身上的钱往桌上一放,“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 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但是,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

马云讲疯了,他讲得酣畅淋漓,痛快淋漓。他终于讲明白了4年来一直在讲的互联网。马云先讲新浪走势,后讲自己的前途。“现在,你们每个人留一点吃饭的钱,将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另外,“你们只能做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我得另请高明。”

根据马云“不得向亲戚朋友借钱”的指示,后来被称为“18罗汉”的创业者们凑了50万元本金。办公室设在马云家里,最多不过35个人。马云规定,员工必须在他家附近租房,确保5分钟可以到公司。工资大家都一样,每月500元,10个月内没假期。“发令枪一响,你不可能有时间去看对手是怎么跑的,你只有一路狂奔。”马云要求员工每天工作16~18小时,困了就席地而卧。干得太辛苦,马太就下厨为大家做几道菜。

《亚洲华尔街日报》总编曾在当时去过阿里巴巴,看到这样的情景:“没日没夜地工作,屋子的地上有一个睡袋,谁累了就钻进去睡一会儿。”他笑称:“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子商务的阿里妈妈。”

现在回头去看阿里巴巴保存的这段录像,会觉得很有意思,马云慷慨陈词: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

1999年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波高峰时期,有经验的互联网从业人员是稀缺资源,很容易找到高薪工作。与500元相比,月收入上万还是很有诱惑力的。至于为什么这些人会一致地选择跟随马云南下,马云日后的一次内部讲话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现在互联网江湖很昏暗,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这个时候你可以去找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很可能你几年后还得换地方。现在我们用一支团队的力量在这片江湖里拼杀,十几个人在一起还有什么可怕的,拿着大刀片子往前冲即可。”

财经作家郑作时对此感慨:这一团队和马云之间建立了超越利益之上的联系———既然几万元的月薪都可以放弃,那还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他们分开。

我相信,马云18罗汉创业的故事,已经是很多人耳熟能详了。虽然马云很在意这个历史时刻,甚至早就准备了全程摄像,但是,我认为这或者只是马云激励团队的策略之一。

说实话,很多历史怎么开始的已经不再重要,就像《盗梦空间》里说的,很多梦境你已经记不清是从哪里开始的。当然,也许是历史悠久的原因,中国人尤其喜欢形式主义,联想丰富,甚至于有些迷信。所以,大多数人仍然把这些经典情境当成是成功的基石,就像一幕幕各种山寨版的大戏,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演表情和动作,结果只有一个盖世英雄的前奏,个个都没有猜到那个结局。

慷慨陈词,谁都会。尤其是有点钱之后,谁都想爽一下。这就是以上这些作为成功镜头的危险之处。就像马云说的,“钱,只是一个结果。梦想与激情,也只是一个前戏”。如果没有此后10年的打拼,前戏也仅仅只是前戏而已,创业远没有这么简单,在整个创业的过程中,随便哪个小闪失,都足以让这个脆弱的团队分崩离析。

关于梦想和坚持,马云有一篇以《梦想和坚持》命名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马云其实是阿里的造梦师,当然他也把这些梦想一一实现,这些梦想就是马云颠覆智慧的源头活水。

案例2·马云不是一个缺钱的人

蔡文胜说,在西方欧美国家,看一个人是不是很富有,不是拥有多少的钱,而是要先拥有健康,然后有空闲时间,有刚好够用的钱,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才是真正拥有财富。马云应该算是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不是一个缺钱的人;同时,又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按照欧美国家的标准,马云其实很早就拥有财富了。

别把马云当成一个普通创业者,他也许是一个草根创业者,但绝不是一穷二白。创办阿里巴巴的时候,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创业,经历了翻译社、中国黄页、外经贸部之后,马云已经相当得成熟,此时他的江湖地位也不同寻常。如果允许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的话,马云的颠覆智慧,在阿里巴巴的阶段,已将初露锋芒并臻至炉火纯青。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 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看此时的马云,无论域名、商业模式还是实现方式,都已经胸有成竹,有着自成一体的判断。

alibaba.com域名是马云1998年年底在美国餐厅吃饭时突然想到的,他随即问餐厅侍者,知不知道阿里巴巴。侍者笑了:芝麻开门!马云跑到街上又问了几个人,回答都是:芝麻开门。“从我外婆到我儿子,他们都会读阿里巴巴。”“世界上几乎所有语言中的发音都是‘a-li-ba-ba’,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商人都可以没有困难地接受我们网站的名字。”马云最终从100多个名字中选择了阿里巴巴。

商业模式是现成的,在外经贸部就探索出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净利润287万元,从实践上证明这个市场的存在和这个商业模式的坚固健康。

当时,中国对外贸易通道主要靠“广交会”、国外展会或者依托既有的外贸关系,还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香港贸易中转。入世在即,很多中国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自主控制的外贸通道。马云认为阿里巴巴借助互联网能够而且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

实现方式,马云坚持用BBS。“只要能发布供求信息,能按行业分类就行。”其他人不同意,拍着桌子和马云吵。马云拍拍自己脑袋,还是认为自己对。“阿里巴巴用户是不怎么会上网的商人,一定要简单。”

1999年3月,马云在外地发电子邮件要求手下立即完成BBS设计,手下还是不同意。马云怒了,抓起长途电话,尖叫:“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他真想立马飞回去,猛拍他们脑袋。

2002年的广州很多地方还是拨号上网,那时白领交友网站也比较流行,华南一个最著名的交友网站就是用的那种BBS,而且人气很旺。后来据说进行了改版,改得更为先进之后,反而人气大减。主要是因为改版后,增加了很多版块,人气分流,而且改版后使用起来没有那么容易了。而马云在1999年就能发现这个问题,并没有向技术人员低头,坚持用BBS,这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虽然他已经能将互联网讲得比较清楚了,但他深知他的客户群并没有他这样的水平,尤其是即便他自己,也花了相当长时间才能搞明白互联网,而这对于他的客户来说,无疑是相当高难度的事。

技术越高越好吗?这个问题在马云这里被颠覆了。

几乎在阿里巴巴刚出现之时,顶级的国际商业媒体就注意到了它的动向。关于这个网站,最早的报道来自美国《商业周刊》。“他们说有人在我们这个网站上发布消息,说可以买到AK 47步枪。这消息把我们吓了一跳,可是我们找遍网站所有的消息也没有找到这条买卖信息。”马云这样回忆道:“按说也不可能,根据以前的经验,我们知道互联网最大的问题在于可信度,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立下规矩,对所有在阿里巴巴上发布的信息都经过人工编辑,这规矩从免费会员时代一直坚持到现在,因此我相信这样的信息是不可能存在的。不过像《商业周刊》这样的杂志一报道还是把我们吓了一跳,因为它很少乱讲话。”

在阿里巴巴的档案库里已经无法找到这个《商业周刊》的报道,因此我们只能凭借马云的回忆来做这样的描述。不过客观事实是,当时国外媒体的报道确实很多,这造成了阿里巴巴当时在国外的声望不小,进而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很多投资者。

不管钱而且已经快没钱的马云似乎并没有把资本看得很重。阿里巴巴的现任副总裁彭蕾回忆了这样一个与投资人谈判的场景:1999年7月的一天,马云在湖畔花园那个房子的客厅里接了个电话,用眼睛看了看正在公司的人,对她说:“你和我一起出去一趟好吗?”

于是他们就一起走了。到了外面彭蕾才知道,马云和她是要去见投资人。但是她和马云一样没什么准备,她带了一个普通的本子,马云干脆什么都没带就过去了。

彭蕾已经记不得那个公司叫什么名字了,只记得他们是从上海过来的,是那个投资公司上海办事处的经理。当时过来的一共有3个人,住在杭州的世贸饭店。他们已经到过湖畔花园阿里巴巴的地方,了解了阿里巴巴在做什么,也回去做了汇报。这些投资人手里是有权限的,在得到老板的原则同意后,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决定是否投资以及投资多少,因此马云和他们的谈判是实质性的,如果双方都确定,资金就可以划过来。

因为双方都已经实质性地了解了对方,所以虽然是上百万美元的谈判,但看起来并没有一个谈判的样子。场地就在投资经理们住的房间,普通的标准间而已。5个人,她和对方的一个人坐在单人沙发上,马云坐在一张床上,不过他总是喜欢走来走去,几乎也没怎么好好坐下过,他们中的另外两位一个坐在另一张床上,一个坐在写字桌前面的凳子上,就这么进行了整个过程。

例行的寒暄过后,谈判很快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投资经理们出了一个价,因为投资金额他们是有权限限定的,所以所谓的价钱就是这个金额占阿里巴巴多少股份。他们表示如果马云同意的话,他们可以马上决定。可是马云看来不满意股份比例,他强调阿里巴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东西。言下之意很明白,投资经理们出的钱占不到那个股份比例。谈判进行到这里就有点僵了。于是马云提议停一下,对投资经理们说:“我们要出去走走。”

马云和彭蕾下了世贸的电梯,走到旁边的曙光路上。一开始马云默不作声,过了很久,他突然问了一句话:“你觉得怎么样?”

“我知道他的这句问话并不是真正咨询我的意见,因为他在这种事情上的主意是拿得非常定的,这时候的问话只不过想缓和一下两个人默默走路的气氛罢了。但我在那时候是管钱的,我清楚地知道阿里巴巴已经没钱了,所以特别想他能让步把钱拿进来。所以就说:‘马云,公司账上没钱了。’”彭蕾回忆说。

马云不吭声,又走了一段,说:“好了,我们回去吧。”于是他们就回去。到了饭店的房间里,马云告诉对方说:“我们认为阿里巴巴的总价值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你们的看法与其差距太大,所以我们看来无法合作。”就这样结束了这次谈判。“我记得结束后我们下电梯还是和对方的一个人一起下来的。在电梯里那个人还特别遗憾地说你们错过了一个机会。”

后来马云阐述过他内心对风险投资的要求:除了钱以外,他尤其希望第一笔风险投资还能给阿里巴巴带来更多的东西,比如说进一步的风险投资,比如说其他的海外资源。因此,马云说他总共拒绝了38家投资商。

现在我们必须说到蔡崇信了,正是他促成了高盛对阿里巴巴的500万美元投资。

蔡崇信的经历使人很难相信他会在阿里巴巴的最早期加入这个队伍。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在纽约做过两年律师,后来在欧洲一间名叫“InvestAB”的投资公司亚洲区当投资经理,与马云认识是因为阿里巴巴在找风险投资。

一开始蔡崇信是作为投资人来杭州与马云谈判的,但一谈判就把自己谈进去了。他的太太告诉马云说:“我如果不让他来你这里,他会后悔一辈子。”于是这个在香港年收入数十万的经理人于1999年4月份一晃成为阿里巴巴每月500块钱收入的员工。而对于做出如此重大决定的蔡崇信本人来说,这个事情似乎很简单。“这里有一些做事情的人,他们在做一件我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就决定来了,如此而已。”

对于蔡崇信这个人在阿里巴巴的地位,马云也有过评价:“他是专门管与投资人说话的。我有一个重大的涉及股东利益的想法的时候,只要找蔡崇信把话说到他懂就可以了,他会再去找投资人把话说明白的。”

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以后,就和马云一起一直在各地为阿里巴巴找投资,虽然1999年对互联网公司的风险投资很多,但似乎马云和蔡崇信中意的不多。

到了8月份,一次在香港,蔡崇信正在为一笔可能的投资奔走的时候,在一间酒店的走廊里碰到了老相识、高盛公司香港区投资经理林小姐。他们是蔡崇信在念书的时候一次从美国回台湾时飞机上认识的,因为是投资银行的同行,所以一直保持着往来。此刻遇见寒暄之下蔡崇信就问林小姐最近在忙什么,林小姐说忙着跑硅谷,因为高盛当时看中互联网,有相当大的投资。

这次的偶遇造就了阿里巴巴的天使基金。

“这里有一个变化,因为高盛在之前是不投资高科技产业的,他们感兴趣的是传统产业,比如说大的制造业。在大中国地区他们投过台湾一间很大的制鞋厂,在晋江地区也有过很大的制造业投资,但没有投资过高科技的东西。”蔡崇信说。于是蔡崇信就问林小姐,有没有可能对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进行投资,因为是老相识,林小姐很爽快地答应派人考察。

高盛考察下来对阿里巴巴比较满意,于是就给阿里巴巴开条件。最后决定性的文件是一份传真,当时马云和蔡崇信在深圳,其实也是在找投资,而且已经谈得差不多了。但是他们俩都比较挑,总觉得那个投资人有点不合他们的胃口。就在那天谈完回酒店的时候,高盛的传真到了。

“说实话,当时阿里巴巴对投资人的谈判空间余地比较小。虽然互联网热,但我们当时没钱是个大问题,没有办法对高盛这笔投资的条件进行讨价还价。到后来第二轮融资的时候,我们手里还有很多钱,谈判的余地就大很多。当时高盛的要求比我们正在谈的那家投资人要求来得苛刻,但马云和我商量之后还是决定要高盛的钱。因为,一方面它是美国有名的投资公司,可能会对我们未来在美国开拓市场有些帮助;另外,它的规模大,看事情比较长远。我们大概商量了十多分钟,把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下了。”蔡崇信说。

这就是接下来很轰动的以高盛为主的一批投行,向阿里巴巴投资500万美元,成为阿里巴巴首轮所谓“天使基金”的消息的全部背后故事。

在阿里巴巴的创业传奇中,得到投资的章节是媒体觉得最为不可思议的一个部分。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看到,马云用了6分钟时间就“搞定了孙正义”,得到了他2000万美元的投资。而孙正义的第二笔投资是他们两个人在洗手间里谈定的。而拿到了所有这些钱以后,马云还可以多少有点得意扬扬地说:“投资者在阿里巴巴只是个娘舅。”言下之意阿里巴巴还可以不唯投资者的意志行事。

话说到这里,我们要摆正马云当初创业的位子。我们发现,马云本人其实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什么叫财务自由,就是不用为下个月有没有工资而操心,不用为吃饭操心。有人说阿里巴巴还约定不能打车呢,现在18罗汉回想起来,对当时能打个便宜的车都很是斤斤计较。我要说,这是两码事,比如你老婆在菜市场跟人家讲个价,争个一分钱两分钱的,能不能说明你家就揭不开锅了呢?

进一步来说,虽然马云曾经拒绝了38家投资商,当然你可以解释为马云坚守梦想,拒绝了他们,而且是在公司几乎没钱的情况下,大多数的媒体也是这么描述的;但是我看来并非如此,想想看,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有38家投资商表示兴趣,那么确实马云不需要担心没钱,这跟找工作一样,如果你手中还握着好几个offer,你当然占有绝对的选择权。其实,高盛跟别的投资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投资人,都是逐利的,也正是因为对这点的判断,马云才把投资者比成娘舅,才把股东当成客户和员工之后的第三个次序。也许,只是因为高盛来谈的时候,正好阿里的钱真的快花光了,马云真的想要钱了而已。打个比方,你有一套房子,每天都有人来看,并给你出价,你觉得你的房子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所以拒绝了前面的38家。但当你被磨得不耐烦的时候,或者真的需要钱的时候,这时候,高盛来了,你就跟他成交了,也许,他开的价码还不如前面38家其中的一家呢,但是你也成交了,也许跟那个房产经纪有关系,也许吧,谁知道呢!这种事情几乎每个放盘的人都经历过。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