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看中国新疆
上了上海飞往乌鲁木齐的客机之后,空中小姐先是递给我一小包葡萄干,然后送来标明“清真”两字的盒饭,我就这样在2006年再次开启了为时半个多月的新疆之旅。
在上海,我从未进过清真饭店。到了新疆,我差不多都在清真饭店就餐。新疆的菜一是以牛羊肉为主,二是辣。伊斯兰教忌讳“猪”字,称猪肉为“大肉”或者“哼哼肉”,称猪为“大耳朵羊”“长耳朵羊”或者“短腿牛”。姓朱的人自称姓“黑”。我也偶然见到“汉餐厅”的招牌,一打听,才知道那是穆斯林对非清真餐厅的称呼。在新疆,汉餐厅不多,即使有也往往是辣味的湘菜馆、川菜馆。
新疆旅游的特点是“旅长游短”。新疆太大,从乌鲁木齐到伊犁,那天我差不多坐了11个小时的汽车,而从库车到吐鲁番,坐了10个小时的汽车。新疆的面积大约占中国面积的六分之一。光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这么一个州,面积就相当于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四省面积的总和,达47万平方公里。尽管“旅长”,好在新疆的高速公路相当不错,汽车行进又快又稳。高速公路上嫩绿色的栏杆,给广袤的沙漠带来了春意。
哪里有河、有湖,哪里才有绿色,才有城市。新疆的城市差不多都是傍水而建。例外的是吐鲁番,靠着建造坎儿井汲取地下水再通过地下管道给那里带来生命之泉——倘若用明渠引水,半途就蒸发掉了。据说,倘若新疆引入充足的水源,三亿人在那里生活都是没问题的。
新疆的瓜果特别甜,是因为那里气候干燥,瓜果的水分蒸发,糖分得以浓缩。
打开电视机,最使我惊讶的是,那里播送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虽然播音员是我所熟悉的罗京、邢质斌,可是讲的竟然是维吾尔族语,而且口形是那么的吻合!据新疆朋友告诉我,每天晚上七时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联播”节目时,新疆电视台随即进行翻译、配音,并在当晚十时播出。动作之快、效率之高,出人意料。在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多于汉族,汉族约占总人口的40.1%,少数民族占59.9%。新疆是47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电视台设有专门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频道,把大量的汉语电视剧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并进行配音,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新疆的少数民族以维吾尔族最多,所以高速公路的路标都以中文和维吾尔文标明。至于商店的招牌,则各城市不同。比如乌鲁木齐市的招牌通常用中文和维吾尔文两种文字,而到了库尔勒,那里的居民以哈萨克族居多,招牌通常用中文和哈萨克文两种文字。在克拉玛依新华书店,我注意到在毛泽东手书“新华书店”四字上方是维吾尔文,下方则是英文。这表明拥有大油田的克拉玛依市是对外交往更多的城市。在乌鲁木齐,我还看到多处标明俄文的招牌,这是因为新疆与俄罗斯为邻,很多俄罗斯商人前来乌鲁木齐经商。
没有到过新疆的人,会以为那里很落后。其实,今日新疆城市高楼崛起,道路宽广,在许多方面都很先进。我举两个细节,可见一斑:
一是我来到乌鲁木齐人民广场附近的超市,照例要存包。上海超市存包,通常要投硬币,拿到一张印有一长串数字密码的小纸头,每一回取包时我都得不耐烦地摁那一长串数字。然而在乌鲁木齐,我只摁一下寄存键,马上拿到一张印有条形码的小纸头。取包时把条形码放在检验灯前“刷”一下,嘟的一声,小铁箱的门就开了,比上海超市方便多了。
二是在高速公路两侧,不时闪过黄色或者红色的告急电话。那是发生车祸或者汽车故障时求援用的电话。我注意到,电话的顶上,戴着银灰色的方“帽子”——太阳能电池板。在库尔勒,我从宾馆窗口望出去,见到相邻的一幢居民楼楼顶安装了二十多个太阳能热水器。另外,当我从乌鲁木齐朝奎屯进发时,当高速公路经过乌鲁木齐的托里乡时,我见到公路两侧非常壮观地竖立着森林般的风力发电机,比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见到的规模更大。这是达坂城兆瓦级风力发电场,居亚洲第一。新疆对太阳能、风能的利用,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