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这样写历史真的好吗?
失败的『政治+爱情』
张爱玲肯定没想过要重复自己的老套,把《少帅》写成另一部《倾城之恋》,但她却掉进了另一个俗套——用很具有彼时美国流行文学甚至电影艺术的套路,来讨好美国读者。
书目链接
1.《少帅》(台湾皇冠出版社,2014/简体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张爱玲著,郑远涛译
2.《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张爱玲
3.《洛丽塔》(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主万译
4.《爱丽丝漫游仙境》,(英)路易斯·卡罗尔[1]
张爱玲虽已离开人间二十多年了,但这期间她却不时有“新作”问世。在她的小说《少帅》中译本(本书为英文写作)大陆简体版上市前,我便心痒难耐,跑去香港买回台湾皇冠繁体版。
我不是铁杆“张迷”,但也一直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文章,不过,读罢这本《少帅》的感觉却是失望。这倒不是因为这书并非全本,只看了“三分之二”(张原计划写十章,但最终只完成了七章),而是因为张爱玲笔下的故事远比小说原型真实的传奇要逊色。逊色得多。
即便给书中男女主人公改了姓名——少帅姓陈,四小姐姓周,且没有原封不动地引用原型人物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可读者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张爱玲这次写的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故事。与自己以往写作风格不同的是,这次张爱玲把许多史料写进了小说,有时甚至大篇幅地引用,以至于完全与小说中虚构的情节、文学的写作脱节。纵使冯晞乾撰文为其辩护——“(张)甘心冒着剿袭的嫌疑,忠实地把这些素材逐一写进小说……这种写法不过体现了作者素来服膺的美学观,就是‘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戏剧性’。”也还是让这本书难逃冗长、乏味的圭臬。
更尴尬的是——正是(或者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出版方才拒绝了张爱玲,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雄心勃勃打算以这本《少帅》进军美国英文写作的张备受挫折和打击。而因为这本书涉及过多政治人物和明确表达的政治立场,也让该书的中文版无法在当时的大陆或者台湾出版。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读懂此书,“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特别请冯晞乾撰写《〈少帅〉考证与评析》一文,从文中引用的大量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的通信就可以看出,张对这本《少帅》看得很重,曾把它视为自己“交大运”的时机——“千载难逢,不容有失”(张爱玲语),而即便在此书未能出版的三十年后(1990年代初),张也还在为本书纠结。那么,张爱玲何以如此厚爱这个题材?冯晞乾和宋以朗都没有明说,我想,还是因为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之于乱世的爱情罢。
当然,张爱玲肯定没想过要重复自己的老套,把《少帅》写成另一部《倾城之恋》,但她却掉进了另一个俗套——用很具有彼时美国流行文学甚至电影艺术的套路,来讨好美国读者。
看得出,郑远涛的译笔在尽全力还原张爱玲原汁原味的中文笔调了,但还是能在这本书里看出张“借鉴”了不少美国读者熟悉的西方文学典故与形象。冯晞乾便探佚出,张在《少帅》里多次对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仙境》“暗中化用和指涉”。另外,张在写作《少帅》期间,纳博科夫的惊世之作《洛丽塔》被大导演库布里克搬上银幕(小说于1958年出版,电影于1962年上映),而这也让张深受影响——一位13岁的“小萝莉”(书中的周四小姐)爱上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有妇之夫,完全是“东方洛丽塔”!而且,“小萝莉”爱上的大叔还是一位中国军阀,张爱玲又多出了纳博科夫没有的政治元素,这对美国读者可以说是双重诱惑。
自1952年从内地到香港之后,张爱玲就极热衷写“政治+爱情”的故事,这也让她获得了更高的评价和更大的声誉。但遗憾的是,这本“政治+爱情”的巅峰之作《少帅》却让张惨遭“滑铁卢”,这不能不说应了她那句名言:“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1] 因公版书版本甚多,除作者在文中注明外,其余均不列详细版本信息。下同。——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