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疑年
沈约《宋书·隐逸传》中的陶渊明传记,说他去世的时候是六十三岁。按这个岁数往上推算,陶渊明应该是出生在东晋哀帝兴宁三年乙丑,即公元365年。在南宋人张縯作《吴谱辨正》之前,历来的学者都没有对此提出异议,南宋时所修的好几种陶渊明年谱都是按照《宋书》的说法的。但张縯从陶诗的本文里找到了一个证据,提出陶氏享年七十六岁的说法。他的《吴谱辨正》一开头就提出此说:
先生《辛丑游斜川》诗言“开岁倏五十”,若以诗为证,则先生生于壬子岁。自壬子至辛丑,为年五十,迄丁卯考终,是得年七十六。
辛丑为晋安帝隆安五年即公元401年,陶公说自己这一年已经五十岁,当然就可以知道他是壬子年即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出生的,到丁卯去世时为七十六岁。如果此诗文字上无异议,那么张氏的说法,足可以破《宋书》的记载。但是陶诗流传最广,异文也最多,在南宋时保存下来的另外一些陶集版本中,“辛丑”又作“辛酉”,“五十”又作“五日”,所以虽有张氏此说,但古人仍然遵从《宋书》的记载。后来梁启超、古直等人又举出几条旁证,来否定《宋书》本传六十三岁的说法。于是渊明生年及得年的问题,成了学术界的一宗疑案。历来学者有“七十六岁说”(张縯)、“五十六岁说”(梁启超)(梁启超《陶渊明年谱》,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五十二岁说”(古直)(古直《陶靖节年谱》,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五十九岁说”(龚斌)(龚斌《陶渊明集校笺》附《陶渊明年谱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等多种说法,纷纭歧出,莫衷一是。但诸家对《宋书》六十三岁的记载的质疑,以及各自据以确定渊明生年、得年的证据,都非确凿无疑。维护《宋书》记载的学者,如游国恩、逯钦立等人,对各家质疑之说多有驳证。各家的具体说法,为避赘烦,就不一一讨论了。
笔者的看法是,张縯的说法毕竟是一个孤证,尤其是还存在着异文的问题。对此,张縯自己似乎也拿不准,所以说“若以诗为证”,用了一个“若”字,耐人寻味。后来的学者虽然找了一些补证,但都不是直接的证据,类多推测之辞。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还是按《宋书》的记载为妥。一种看法认为,沈约《宋书》修成距渊明去世已六十一年,并且全部写作时间只有一年,不能保证没有问题,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又会增加一些错误。因此沈约《宋书》六十三岁的记载不可靠。梁启超等人的怀疑是有道理的(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我们认为,沈约《宋书》虽然只用一年多时间就撰成,但实际上刘宋一代十分重视本朝的历史,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就已经开始修撰国史,有著名学者何承天草立纪传。陶渊明在晋末,朝廷曾征召他为著作佐郎,他不肯出仕,与周续之、刘遗民合称浔阳三隐。在当时士林希企隐逸、朝廷褒尚逸民的社会风气中,他也是能代表一个方面的重要人物。加上他曾经任宋武帝刘裕的幕僚,其在刘宋当朝所修之《宋书》中就被列入传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此时距他去世才十二年。何承天之后,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徐爰等人又参照何承天等人的旧稿续修国史。沈约《宋书》之所以完成得这样快,就是因为有前人的基础。所以《宋书》中所记的陶渊明享年,是当代史家的实录,非异代史家的推测。
另一方面,刘宋重隐士,朝廷既然常有征召隐士之举,则档案文书中关于那些有名隐士的生平材料是不会很缺乏的。陶渊明既然被征召过,按惯例会隶名官府,当他去世时,按常理州郡是要向朝廷报告的。《宋书》中有关他的卒年、享年的记载,很可能来自这一类的材料。其实不仅陶渊明,其他著名隐士也会有类似的待遇。《宋书·隐逸传》中所列的十七位隐士,其中十六人的卒年、享年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戴颙:“(元嘉)十八年,卒,时年六十四。”
宗炳:“元嘉二十年,炳卒,时年六十九。”
周续之:“景平元年卒,时年四十七。”
王弘之:“弘之(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阮万龄:“元嘉二十五卒,时年七十二。”
孔淳之:“元嘉七年卒,时年五十九。”
刘凝之:“元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五十九。”
龚祈:“元嘉十七年卒,时年四十二。”
陶潜:“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宗彧之:“元嘉八年卒,时年五十。”
沈道虔:“元嘉二十六年卒,时年八十二。”
郭希林:“(元嘉)十年卒,时年四十七。”
雷次宗:“(元嘉)二十五,卒于钟山,时年六十三。”
朱伯年:“伯年孝建元年卒于山中,时年八十七。”
王素:“(泰始)七年卒,时年五十四。”
关康之:“顺帝升明元年卒,时年六十三。”
只有翟法赐一人因为“栖身幽岩,人罕见者”,后来“卒于岩石之间,不知年月”。可见当时曾蒙征召的著名隐士的卒年、享年都有明确的记载。我们没有理由唯独对陶渊明的享年加之质疑。
从内证方面来看,虽然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找不出可以直接证明他享年六十三岁的材料,但笔者曾反复用六十三和七十六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概览全集,觉得后者处处扞格不通,前者则多有印证。我在这里只想举《饮酒》这组诗的第十九首来作些分析: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饮酒》这一组诗,具体的写作年月虽然不能确定,但根据全诗所反映的内容,是晚年归隐后所作。这首诗中的“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数句,就是指辞官归隐之事。汉人疏广辞官归乡之后,不把为官时所得的金银留给子孙,而是挥金于酒食游宴。渊明觉得自己辞官后虽不能像疏广那样挥金,但由于亲旧的馈赠,几杯浊酒还是喝得上的。此诗之外,如第九首中诗人回答父老劝其再度出仕的话“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第十二首“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第六首“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乃至第四首“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都是表现决计终隐田园之后的心情。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诗中反映出来的陶渊明的年龄问题。“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六句是指诗人二十九岁时初出仕为州祭酒,因为忍受不了当吏员的生活,没过多少日子就回家了。这一点历来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关键在于“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这两句,是说二十九岁辞州祭酒后的心情?还是指辞彭泽令后的心情?如果是指后者,则“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是说辞官归隐后已经十二年。宋人汤汉根据“终死归田里”、“亭亭复一纪”这两句,定渊明这组诗为义熙十二、三年时的作品:
彭泽之归,在义熙元年乙巳。此曰复一纪,则赋此《饮酒》诗当是义熙十二、三年间。(1)
但“尔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明明说的是二十九岁辞州祭酒时的事情。从辞州祭酒到彭泽休官,还有十二、三年的闲居与出仕的经历。说了二十九岁的辞州祭酒后,直接跳到十二、三年之后彭泽辞官归田,未免跳跃性太大。并且与“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这几句意思重复,全诗的叙述次序也显得很紊乱。所以我认为“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仍然是回忆二十九岁辞州祭酒时的心情,是说当时就准备终老田园,但是后来又出仕了,在仕途中淹留无成,最后终于确定终身归隐。诗人不具体交代中间的一段仕历,只用“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来概括中间这十二三年的仕历。“复”字正表达出其在仕途迁延的被动心情。至“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才是写彭泽归田之事。而“世路廓悠悠”的“世路”,正是指“亭亭复一纪”中的出仕应世的经历。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我们的讨论:此诗前八句回忆二十九岁(即“向立年”)“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一事。“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是紧接二十九岁之下的。“一纪”十二年,加上二十九岁正好是四十一岁。可见渊明辞官彭泽时确为四十一岁,而《归去来兮辞》中已明说这一年为“乙巳岁”即晋义熙元年,公元406年。由此上推,渊明生年确为365年,至元嘉四年去世时为六十三岁,《宋书》所记无误。
————————————————————
(1) 汤汉注《陶靖节诗》卷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宋元闽刻精华》丛书影印宋淳祐汤汉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