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江城子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冷望高书《江城子》

华音流韵

江城子

[五代·后蜀]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1],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2],如西子镜[3],照江城[4]

临风赏读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的词章。词人俯仰古今,纵横驰骤,将金陵古都、岸草、落霞、水、波、姑苏台上月、西子镜等一系列意象组合叠加,抒发出明月依旧、流水无情而时世沧桑的深沉感慨,构思超妙。

开头三句从大处着墨,写出日暮时分金陵城外大江浩荡东去,岸草平远,天宇寥廓,落霞明丽的景色,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绮丽而苍茫的气氛。“水无情”一句又带出“六代繁华”二句,词人有恨,连及流水无情,滔滔逝波将六朝繁华和君臣们奢华的生活暗暗带走了,黍离麦秀之叹、世事沧桑之感深寓其间。“暗逐”二字自然超妙,它把眼前逐渐溶入暮色、伸向烟霭的长江逝波,与意念中悄然无声流逝的历史长河打成一片,浑然无迹。这里的水,这里的逝波,已经在词人的意念中成为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一种象征。

最后两句,由明月想及西子镜,望见姑苏台,兴起无限感喟:那轮曾照姑苏台上歌舞的圆月,依然像西子当年的妆镜一样,照临着城头,但吴宫歌舞、江左繁华均随逝波去尽,眼前的金陵古城是否再要演出相似的一幕呢?这里,词人将六朝历史与吴越遗迹在更悠远的时空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生发出远远超出个人得失的、基于忧患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浓浓的迷惘和悲凉来,令全词的意境更为旷远、深沉和空灵。

此词“如西子镜”添一衬字,开宋词衬字之法。

王安石《桂枝香》(《诗馀画谱》)

古今汇评

徐士俊:取“只今唯有西江月”之句,略衬数字,便另换一意。(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三引)

陈廷焯:与松卿作同一感慨,彼于悲壮中寓风流,此于伊郁中饶蕴藉。(《词则辑评·大雅集》卷一)

李冰若:此词妙处在“如西子镜”一句,横空牵入,遂尔推陈出新。(《栩庄漫记》)

王方俊:本词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全词情景交融,可谓天衣无缝。(《唐宋词赏析》)

参读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词《桂枝香》气势恢宏,笔力苍秀,别创一格,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七引)欧阳炯的《江城子》应是它的先声。

怀古一何深(晋陶潜《和郭主簿》句)水月斋藏印

词人心史

欧阳炯(896—971),益州华阳人。他几乎经历了整个五代乱世,少事前蜀王衍,为中书舍人。蜀亡,归后唐,为秦州从事。孟知祥镇成都,炯复入蜀。孟知祥称帝,建后蜀,炯累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后随孟昶归宋,历翰林学士,转左散骑常侍。为人性情坦率,善长笛。开宝四年(971)岭南平,议遣欧阳炯祭南海,炯称病不出,被罢职,不久去世。

欧阳炯诗、词、文兼擅,其词多写艳情,但与温庭筠的秾艳之词不同,他的艳词坦率纯真,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欧词在“艳”的外衣下,实际上包裹着一个质朴的、清气流荡的本体,在艳质中有清气回荡,自又是一番新境。他的一些词作或刻画炎方风物,或咏古怀今,亦写得清新明丽。他的《花间集序》是有词以来的第一篇词论,述花间词的宗旨、渊源,反映了这派词人的创作态度与艺术趣味,对于了解他们的词学观点和品评《花间集》具有重要的价值。存词四十八首。王国维辑有《欧阳平章词》一卷。

品题

其词大抵婉约轻和,不强作愁思者也。(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


欧阳炯词艳而质,质而愈艳,行间句里,却有清气往来。大概词家如炯,求之晚唐五季,亦不多觏。(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六)


炯词中如《渔父》之淡雅,《浣溪沙》之浓艳,《南乡子》可考风物,《三字令》乃其创调,均有数名作。(姜方锬《蜀词人评传》)

低吟/浩唱

江城子

[五代·前蜀]牛峤

䴔䴖飞起郡城东,碧江空,半滩风。越王宫殿,叶藕花中。帘卷水楼渔浪起,千片雪,雨濛濛。

这首词咏古会稽(今浙江绍兴)风物,短短三十五字中动静、形神兼备,生气勃勃,气韵飞动,勾勒出一派秀美、旷远的江郊景色:远处,郡东飞起,水天一碧,千里空阔,滩风正起;近处,越王霸业早已消歇,遗殿无存,但见红藕翠,凄迷野水,风吹雪浪,尽在空蒙烟雨中。全词意象苍茫,感慨古今沧桑,不含悲而神自伤。陈廷焯评此词:“‘越王宫殿,叶藕花中’九字,风流悲壮”(《云韶集辑评》卷一);又云:“感慨苍凉”(《词则辑评·大雅集》卷一)。

江城子(二首)

[五代·前蜀]张泌

碧栏干外小中庭,雨初晴,晓莺声。飞絮落花,时节近清明。睡起卷帘无一事,匀面了,没心情。(其一)

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明,黛眉轻。绿云高绾,金簇小蜻蜓。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其二)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