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过去的四十年,应当是中国历史上发展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其变化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从物质经济到思想观念,从自然环境到文化教育,从生活方式到人际关系,无一例外。

对于这段历史和这些变化,我们这一代人记忆犹新,而对于许多80、90后来说,却是陌生的。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在官修的教科书中,历史大都只是一段文字,或者一组数字。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年轻一代自然很难知晓。

真实的历史教科书应当是历史的“骨”,而真实的个人记忆则是历史的“血”与“肉”。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亲历者,我们有责任通过个人记忆把这“血”和“肉”留下来。

记忆,对个人很重要,对国家和社会也很重要。

郭于华说:“记忆是什么?记忆实际上是思想的源泉,是理想的源泉,我们之所以要记忆,是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记忆历史来辨别是非。”“没有记忆,当然也谈不上有反思、有质疑、有批判。”

野夫说:“如果没有记忆,一切都显得虚无。”

丛日云说:“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如果历史被曲解、阉割、遗忘,意味着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扭曲和中断,一个失忆或者记忆有错乱的民族,不可能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个体记忆尤为重要。

莫里斯·哈布瓦赫说:“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来实现的。”

章立凡说:“如果没有个人史、家族史的存在,官修的历史就只是一堆没生命的铁板。”

个人的记忆虽然重要,但往往很薄弱。每个历史阶段,这个社会中的不同群体都有自己的个人记忆,比如当过兵、当过农民、当过工人、当过知青,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重大事件。但是,这种记忆大多只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脑海之中,绝大多数普通人是不会把它们变成文字的。如果大家都不记下来,那么,随着这一代人个体生命的逝去,这一个历史阶段的“血”与“肉”就丧失了,历史就只剩下冷冰冰的年表和数字了。

历史中,许多事情是怎样变化的,它的细节是怎样的,还有最重要的——个体生命在其中的感受,这些只有通过个人记忆、家族史才能最真实、最具体、最充分地呈现出来。

我们今天写下“记忆”,尤其是个人记忆,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要真实地记录下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一切。通过记忆,留下点真实历史的“血”和“肉”;通过记忆,反思一下:我们应当要什么,不要什么。许多东西,并不是随着历史的逝去就应该消失,而留存的东西,未必就合理。许多真相要拉开距离才看得清楚,正如冯骥才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我们不但要站在今天看昨天,还要站在今天看明天。”

我真实地记下一个普通人的经历、认识、感受、反思,尽管没有惊心动魄,尽管细小琐碎,但它是真实的。对错与否,交予后人评判,即使是错的,也要使后人知道,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就是我写下这些文字的理由。

2015年3月23日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