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历书

老历书

现在看日期,大多用手机,手机上有万年历,随身携带,想找哪年就找哪年,一目了然,非常方便。再早几年,家里一般会挂挂历,或放台历,就是挂在墙上的历书或摆放在台子上的历书。需要查找日期,到挂历前观看,那一年的日期、节气、节假日、休息日、纪念日,都看得很清楚。历书是人们时常需要的,没有历书,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大麻烦,人们不知道当天是哪一天,也不知道十天以后是星期几,生活就会发生大混乱,人们相互之间也无法有所约定,整个社会也就无法正常运行下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历书是什么样的,许多人已经忘记了,还有许多人那时候还没出生。我手边有一本1984年以历书为主的图书,书名叫《农村年书》,这本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看上去是一年出一本的。书的封面上印着“原名《东方红》”几个红字,说明这种一年一本的《农村年书》,原来是以《东方红》的书名出版的,《东方红》也就是更早些的年历书。

1984年的《农村年书》内容丰富,农耕文化的气氛十分浓厚,例如,读了《春天从哪一天开始》这篇文章,我们就知道我国阴历以正、二、三月为春季。许多人以为正月初一就是春天到来的第一天,其实不是,因为阴历是按月亮运动规律制定的历法,不能确切反映出季节变化,如果以正月初一为春天首日,那么这一春到下一春,平年间隔三百五十四天,闰年则要间隔三百八十四天,一下子相差三十天,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我国民间一般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来划分四季,人们认为春天从立春这天开始,这虽然不十分“科学”,但基本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的气候状况。天文学上的四季则以春分、秋分、立夏、立冬四个节气来划分,春天是从春分这一天开始的。气象学上把五天定为一“候”,根据候的平均气温高低来划分四季,这是气象学上的四季。

节气与农事歌是那个年代此类图书的常客,1984年的节气与农事歌如此这般道:

一月小寒接大寒,秧歌锣鼓贺新年。

二月立春和雨水,勤搭粪土早耘田。

三月惊蛰又春分,早晚送肥牛耕田。

清明谷雨四月天,耩完高粱种谷棉。

五月立夏望小满,黍稷玉米不算晚。

芒种夏至到六月,割麦插秧不宜慢。

七月小暑大暑临,种完番薯紧修棉。

九月白露又秋分,种上麦子修稻田。

十月寒露霜降到,花生番薯也收完。

立冬小雪天渐冷,响应号召售粮棉。

大雪过后立冬到,整理副业搞生产。

这大概是以古代黄河中下游、江淮中下游地区气候为基础的气象与农事,当然,玉米、番薯是明清以来引入的。这本《农村年书》说,我国幅员辽阔,北自黑龙江的漠河,南到南海中的南沙群岛,共约五千五百多公里,气候有很大的差异,爱辉(黑河)以北全年没有夏季,小暑、大暑等节气在这些地区没有任何意义;福州以南全年没有冬季,小雪、大雪等节气在这些地区也很难体会得到。

1984年的《农村年书》,又有一篇谈到“冬雨暖,春雨寒”的气象谚语。文章说,由于冬天太阳高度低,入射角小,射到地面的阳光少,气温基本靠地面热力维持,如果晴天无云,热量就散发得快,天气就变冷;如果有阴雨,热量散得慢,反而比较暖和;而春天则相反,春天太阳北移,入射角度增大,地面上得到的阳光增加,如果春天出现阴雨天,阳光被挡,再加上空气潮湿,易吸收热量,气温就会降低,人们就感觉比较寒冷。

这本《农村年历》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上述农业文化知识及挂历、台历、电子万年历都有的公历、农历表和节气、节假日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知识、世界奇闻趣事、道德文化故事以及科学卫生知识等等。该书定价0.70元,印数虽然没有标明,但想来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发行量,大概是没有问题的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