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松赞干布

第10章 松赞干布

吐蕃的民族英雄

松赞干布(?~649/650)

Songzanganbu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潜,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唐蕃会盟碑》碑文


松赞干布,吐蕃王国的创建者。又名弃宗弄赞,唐贞观三年(629),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吐蕃首领的称呼),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继而削平内乱,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的“大法令”,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等地引进文化、技术,使吐蕃的社会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他先娶泥婆罗王女尺尊公主,634年,遣使至唐,要求依突厥﹑吐谷浑例娶唐朝公主。

唐太宗未许,松赞干布于是发兵直逼唐之松州(今四川松潘)。唐太宗以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领兵五万迎击。松赞干布请和,并再次求婚,唐太宗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出嫁。641年,松赞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札陵湖和鄂陵湖)亲自迎接,结成和亲关系。松赞干布于649年(或650)逝世,在位20余年,对汉藏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统一吐蕃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是一个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民族,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人民以性格剽悍勇敢善战著称。强雄的男子称之为“赞”,成年的丈夫称之为“普”,部落首领称之为“赞普”。隋唐以前,族内派系甚多,部落间时分时合,兼并战争不断,和中原各族往来也不密切。

隋唐之际,即7世纪前期,吐蕃出现了一位杰出领袖名叫弃宗弄赞,西藏的佛教史则称之为松赞干布,后来的历史文献均沿用此名。松赞干布的生年尚存争议,一般认为他诞生于617年,即隋朝义宁元年。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松赞是吐蕃第31代赞普。松赞干布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训练,精通骑射、角力、击剑而且武艺出众,又爱好民歌、善于吟诗,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王子。

唐贞观三年(629),松赞干布13岁时,国王朗日松赞被人毒死。诸族一起举兵叛变,西部的羊同部落乘势入侵,苏毗部落松赞干布塑像的旧贵族也在积极地进行“复国”活动,纷纷向吐蕃进兵发难。松赞干布在这种内困外扰的严重局势下继承王位,成为吐蕃第32代赞普。他沉稳果敢,以强硬手段应付叛乱,经过三年征战,终于稳定了局势,再次恢复了吐蕃的统一。唐贞观六年(632),松赞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迁到在逻些河畔新建的逻些。

吐蕃迁都以后,松赞干布制定了一系列兼并周边诸族的战略方针,旨在统一高原。苏毗地处吐蕃北部,散居在青海玉树等处,区域辽阔,农牧兼营,盛产良马。羊同,又称羌塘,位于吐蕃西部,盛产与吐蕃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盐。灭掉这两个王国后,松赞干布又着手经略东方,将位于今天青海东南部和四川西北地区的党项(古代羌人的一支)和位于今甘肃、青海等地的吐谷浑(古代鲜卑族的一支)征服。至此,东与大唐的凉、松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印度),强大的吐蕃王朝巍然屹立在青藏高原。正是由于对藏族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被后人尊称为松赞干布,意思是深沉宽厚、有杰出能干的男子。

求娶唐朝公主

吐蕃王朝崛起的时代,内地正是唐太宗贞观时期,声威远震,万国来朝。松赞干布仰慕唐朝的文化,于贞观八年(634)派遣首批使者来到长安,唐朝亦遣冯德遐回访吐蕃,成为汉藏交流的开端。此后,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来长安朝贡,欲效吐谷浑及突厥之先例,娶唐朝公主为妻,唐太宗没有允许。松赞干布闻之不悦,出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屯兵二十万于松州(今四川松潘)之西,遣使送金银币帛至长安,声称是娶公主的聘礼。这种以重兵逼嫁,胁迫成婚的无礼要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对。不久,松赞干布果然率兵进攻了松州,唐太宗当即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五万分四路合击,松赞干布大败,引兵遁逃,遣使谢罪,并再次求婚,唐太宗方才答应了通婚的要求。

贞观十四年(640),松赞干布派遣他的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送上黄金五千两,珠宝数百件到长安下聘礼,唐太宗答应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相传唐太宗在答应之前曾经给禄东赞设置了几道难题。禄东赞都很机智地解答了难题。唐太宗几次难不住他,也很佩服他的智慧,欣然答应了求亲之事。

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率领侍从和卫队从逻些前往柏海(今青海的鄂陵湖和札陵湖区域)等待,然后再到河源(今青海兴海一带)迎接。松赞干布拜见李道宗,恭敬地奉行子侄之礼,不断叹服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他与公主回到逻些之后,举行了盛大婚礼。松赞干布对自己能娶文成公主为妻十分高兴,在公主到达西藏之后,他命人仿照唐朝建筑模式修造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给她住,这就是今天的布达拉宫的前身。此后,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后又向唐朝请蚕种及造酒、碾、纸墨工匠,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贞观二十二年(648),松赞干布为唐朝出使天竺(印度)的王玄策发兵攻打中天竺王阿罗那顺。

继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之后,唐与吐蕃之间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偶有战争爆发。到赞普赤祖德赞时,又娶唐朝金城公主为妻,双方都愿意永世修好。唐长庆三年(823),唐穆宗和赞普赤松德赞会盟于逻些东郊,留下《唐蕃同盟碑》,又称《甥舅同盟碑》,重申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碑身呈方形,宽95厘米,厚50厘米,碑阳及两侧用汉藏两种文字刻载会盟全文及会盟官员姓名、职位;碑阴以藏文刻载唐蕃友好关系的历史和此次会盟的经过。此碑至今保存完好,碑文绝大部分清晰可见,是千余年来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