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魏 徵
唐太宗为政的一面镜子
魏 徵
Wei Zheng(580~643)
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魏徵《述怀》
魏徵,唐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以善谏著称。字玄成。先世是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后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隋朝末年参加瓦岗军。后来随同李密投奔唐朝,辅佐太子。“玄武门之变”后,太子集团覆没,唐太宗李世民因器重魏徵的正直,对他未加处分,还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此后魏徵一直秉公进谏,匡正唐太宗的种种过失。魏徵病逝后,唐太宗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是自己为政的一面镜子。
一生耿直 两袖清风
魏徵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但是他非常喜爱读书。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徵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徵自请安抚河北,获准后,骑马飞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勣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徵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徵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徵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他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后,魏徴被捕。有人向李世民告发,魏徵曾经劝说李建成杀害李世民。李世民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徵带上来,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李世民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徵的老账,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李世民听了,觉得魏徵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徵,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李世民即位后,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自此以后,魏徵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使是唐太宗发怒之际,他也敢当面批评。由于魏徵的据理力谏,甚至使太宗产生了条件反射般的自觉意识。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唐太宗也有龙颜大怒的时候。魏徵先后上疏二百多件,即使是备加小心,也难免百密一疏,况且又给过唐太宗那么多难堪,所以受冷遇、遭训斥甚至被威胁杀头的事也是常有的。可他批评皇帝的勇气却从未丧失过,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虽然身居高位,却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魏徵曾多次劝告唐太宗要时刻牢记隋亡的教训,戒奢倡俭,而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朝为官二十多年,被封为郑国公。举朝上下能享受到这样待遇的也没几个人。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家居然简陋得连间接待宾客的正厅都没有。唐太宗前来探视病中的魏徵时也感到吃惊,慨叹偌大一个繁华京城里的国公府第居然如此简朴。魏徵过世后,唐太宗要赐他一品仪仗。然而,身穿一袭旧粗布短衣的魏徵之妻谢绝道:魏徵一生俭朴,如此厚葬非其生前所愿。可见,对于戒奢以俭的主张,魏徵不只是说给皇帝听的,而是自己身体力行。
魏徵升任尚书左丞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徵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他却心地坦然,神色不变,理直气壮地说,如果只顾注意言行细节而不主持公道,那么国家的兴亡就很难说了,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徵答道:不但自己身获美名,还使得君主留下明君的美名,子孙相继,福禄无疆,这就是良臣;不但自己身受杀戮,还使得君主落了暴君的恶名,家国并丧,空有其名,这就是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频频点头称是。
直言敢谏 君臣相得
虽然魏徵常常犯颜直谏,唐太宗却始终对他很欣赏,正因如此,魏徵才能够在朝廷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君臣二人的关系也成为历史上的佳话。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说: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太宗称赞说:说得真好啊!
贞观六年(632),群臣都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徵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魏徵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直到现在,户口仍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恐怕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就此停止。
贞观十年(636),魏徵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正是太平盛世,魏徵却给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他对魏徵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何脸面和你相见呢?
贞观十六年(642),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不断派遣宫中内侍前往探视。魏徵一生节俭,家中房屋窄小,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宫殿的材料全部运去为魏徵营构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他说魏徵是他为政的一面镜子,可以纠正他的过失。魏徵逝世,这面镜子再也不会有了。魏徵的一生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都堪称楷模。特别是他直言敢谏的可贵品格和辅国治世的深刻见解,为后人提供了宝贵镜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