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房玄龄

第3章 房玄龄

筹谋帷幄定社稷

房玄龄

Fang Xuanling(579~648)


临波无定彩,入隙有圆晖。还当葵藿志,倾叶自相依。

——李世民《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房玄龄,唐朝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房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在渭北投奔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他多次随从李世民出征,出谋划策,收罗人才使他们为李世民效力。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扶持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十七年,唐太宗令将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供奉在凌烟阁。贞观二十二年(648),房玄龄病逝。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弃暗投明

房玄龄的曾祖和祖父曾历任北魏、北齐官职,父亲房彦谦是魏、齐间山东的著名学者,他对魏、齐、周、隋之间的长期政治动乱十分厌倦,所以在隋文帝代周以后,曾想过再也不做官。被迫接受了隋朝的任命后,他也决不阿谀权贵,而是大胆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他任地方官时,对老百姓厚加安抚,施行善政,被当地人民称为“慈父”。

房玄龄出身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颇有乃父遗风。他自小爱好文学,广闻博览,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善诗能文,精通儒家经书,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全才。房玄龄对于长辈恪守孝道,他的父亲长期卧病不起,他在整整一百天内尽心服侍药膳,没有脱过衣服睡觉。他对继母也很尽孝,继母病了,他请医生尽心救治。继母病死,他伤心到不思饮食、骨瘦如柴的程度。总之,房玄龄的品德和文才在当时都很受人们的赞赏。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在太原起兵,李世民被派到渭北攻打隋军。这时正任隰城(今山西汾阳)尉的房玄龄看准时机,毅然脱离了隋朝政权,投奔李世民。正好此时文学家温彦博亦在李世民部下,他早闻房玄龄的才名,便大力向李世民推荐。李世民对房玄龄一见如故,立刻予以重用,委任他为渭北道行台记室参军(主管军事机要文书的起草和参谋),引为谋主。从此,房玄龄成为李世民的“左右手”,跟随其三十多年。

秦王府的谋主

房玄龄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参谋后,一心一意辅佐李世民。他比别的文臣武将更有政治眼光,想得也更全面。比如,李世民在扫平诸侯割据势力的战争中,每打胜一处,众人都争着抢掠府库里的珍珠宝玩,唯独房玄龄考虑怎样收揽人才。与房玄龄齐名的杜如晦,就是因为房玄龄的尽力保护而留在李世民幕中,后终于成为股肱之臣。房玄龄有意结交许多有才能的谋臣猛将,为李世民收罗了一批文武之材,结成了一派很大的势力。在跟随李世民削平群雄的战争中,他还注意搜集反映各地民情的图籍文书,以备将来治国之用。

炀帝大业十四年(618)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房玄龄升任秦王府记室,被封为临淄侯。秦王府事无巨细,他都要管,尤其是军事和政治文书,最后都要他圈定,不少文书要他亲自起草,然而他仍处理得井井有条。他才气横溢,有不少军事文书和上奏给唐高祖李渊的表章,都是在马上即兴完成的,不用草稿而文采优美,顺理成章。

唐王朝建立以后,最高统治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起来,主要表现为皇位之争。房玄龄在这场斗争中充当了主要谋士的角色。杜如晦、高士廉以及大将侯君集、尉迟敬德也都参加了密谋,形成秦王府策划政变的核心。经过细致谋划,定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起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武装政变中,太子李建成被杀。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让位给李世民,改元贞观。这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即位后,召集诸大臣评功行赏,他认为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和侯君集应当论功第一,房玄龄进爵为邢国公。这一封赏遭到了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的反对,他对太宗说:你们父子初举义旗时,是臣率兵先行赶到。房玄龄和杜如晦不过是刀笔之吏,竟然评功第一,臣实在不服。太宗反驳说,房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堪与汉朝的萧何相比,理当评为首功。李神通无话可说。

宰相生涯

贞观四年(630),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此后将近二十年,房玄龄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作为宰相,需要他过问的事情很多,从《贞观政要》的记载看,他不仅要过问吏治,审查司法的得失,还要知悉武库甲仗的多少以及宫室营造等细务。事无巨细,都需要留意。对这一切,房玄龄都很认真,即便是很小的忽略,都觉得是自己的过失。唐太宗对他十分信任,把用人大权完全交付给他。房玄龄则根据唐太宗招徕人才、精简官员的原则,对所有中央官员重新进行了审核,最后只留下精干人员共640名。房玄龄知人善任,常常向唐太宗推荐新发现的人才,委以重任。他用人不拘一格,既不求全责备,也不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是以其才能为准,不以出身贵贱为限。在另一方面,当某些重要部门一时缺乏人才时,他宁可承受揽权的批评,也要自己先承担起来。据说,有一个时期,管理财政的度支部门缺少合适的人选,房玄龄宁可让这个位置长期空缺,也决不随便任命,因为这是要害部门,如果所托非人,则祸患无穷,真可谓用心良苦。唐太宗一朝有“贞观之治”的美誉,与房玄龄的勤勉努力是分不开的。

房玄龄对“贞观之治”还有一项较大贡献,那就是主持了《晋书》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编写,并主持了唐朝国史的编纂。唐太宗十分重视历史经验,从贞观三年(629)开始,便着手对两晋、北齐、北周和梁、陈、隋六朝史的编纂,房玄龄是齐、周、梁、陈、隋五朝史的总监,是《晋书》的监修。五朝史修成于贞观十年,《晋书》最后完稿于贞观二十年。从贞观三年起,房玄龄还担任了唐国史和实录的主编和监修。在修本朝史时,房玄龄主张秉笔直书,不得曲阿。《贞观政要》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贞观十四年,太宗要想看一看修的国史,对房玄龄说:为什么自古以来修国史都不许帝王看见呢?房玄龄答道:国史既然是善恶必书,可能会写到君王的不法之处,理当不让君王看见。而唐太宗解释说:他想看国史别无他意,只是为了告诫自己,房玄龄与魏徵这才同意他看了。

贞观二十二年(648),房玄龄一病不起。病势沉重时,唐太宗前去看望,两个多年的君臣与朋友相对流泪,依依不舍。房玄龄选良才,去冗员,对唐朝政治、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