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勇,“老转”们千万要少提

当年勇,“老转”们千万要少提

一九九九年的国庆长假一过,我脱产去参加军转干部的培训。转业到全省建设系统的一百多位“老转”集中在了一起,时间三个月。

虽然来自不同的军种,不同的部队,大家还是很快就热络起来。课余时间谈论最多的,就是工作的安排以及到岗以后的感觉。战友们什么样的心态都有,因为大家不在同一个单位,说话也就少了顾虑,多了一些坦率。

班长老G是我们的老大哥,在边防海岛驻守了近三十年,从战士成长为守备旅的副政委。这次他安排在了某市建委,担任中层副职。他是属于笑口常开的那种人,分配的单位“高大上”不说,处室和专业也对自己的胃口,更重要的是,与妻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生活终于结束了。

他说:“真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觉,从此以后可以好好补偿妻子和孩子了。”他对大伙儿的管理非常严格,每天早晚点人头。有的老兵想趁机调节调节,放松放松,老G眼睛一瞪,“虽然脱了军装,我们仍然是一个兵,可不能让人瞧不起。”

消防兵出身的老黄,却时常一脸的沮丧,很少能够见到他露出牙齿的笑容。正团职的他,离开部队前做了许多功课,好不容易才安排进了建设厅。内部再次分配的时候,他被分配到了厅下属一个对外经营的饭店,担任副总经理。

他连连叹气:“本来以为进了厅里能在机关图个安逸,按部就班,过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没想到快五十了,我还要到完全陌生的商海去沉浮。自负盈亏的,说不定哪天就被淹死啦。”

每次说到这里,我们便低了嗓门,只有安慰的份,“老黄,你这么精打细算的聪明人,淹不死的,说不定哪天你就成了大款啦!”

听了这话,老黄便神气活现起来,朝我们吼:“哥几个,哪天抽空来我店里吃饭!”

曾经与老黄同一个部队同一职级的老李,组织上征求他转业去向意见的时候,主动提出要求到区里工作。结果天遂人愿,他被安排在了区里担任某局的副局长。这家伙心态奇好,年纪轻轻就当了爷爷。同样的行政级别,区里的收入要高出一大截,可谓名利双收。他常常得了便宜还卖乖,用浓重的苏北口音自嘲为“基层干部”。

三十岁不到的小王是全班最活跃的一个。军校毕业后在同学中第一个当了连长,立过好几次功,正准备大显身手好好干一番,部队整体精减撤编了,只好服从命令提前转业。

“将军梦戛然而止啦。”小王朝大伙扮了个鬼脸,一副捉摸不定的神情。

这我理解,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曾三次遇到部队精减整编。一九八五年那一回,我所在的空军某航空学校解散,在接到命令后的一个月内,战友们拥抱着告别,从云南散向了全国的四面八方。容不得你思量,军人向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其实,在我看来,大家谈论的这些话题,归根结底是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当年,我们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走入军营,经过严格的训练,从“站没站相、走路走不成直线”的老百姓,完成了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通过不懈努力,继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官。可现在,解甲归田了,又要适应从军人到老百姓的转变。

即将回到地方工作的战友们普遍还很年轻,怎样顺利渡过心理关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转”们尽快适应从军人到老百姓的心理转变,比适应工作上的角色转变更为迫切。

据我的观察,转业干部中,以下几种心态最为常见:

兴奋型。对大部分“老转”来讲,脱下军装转入地方,都会有一种兴奋的心理状态。因为我们即将面对崭新的工作、陌生的人群、不熟悉的周边环境。如同我们当年走进陌生的军营,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想象。

有不少战友像李副局长这样心想事成,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安排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和岗位。也有一些战友像老G一样,终于结束了长期两地分居的生活,全家团聚了,再也不用“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了。还有一些战友,安排的单位名气不一定很响,但是具体的工作岗位还不错,自己比较称心如意,比如像我这样子的。这些方面的因素,使大家对未来有了热切的向往,进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未知的挑战。这种兴奋型的心态,我觉得是“老转”们心态的主流,也只有这样,“老转”们才有可能在地方上好好立足。

焦虑型。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战友们对社会上的情况不够了解,对地方工作不够熟悉。大家在军队生活的时间长了,地方上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否相匹配,心里没有底。对单位的状况、周边的同事、如何打开工作新局面,心里不踏实。由此产生的焦虑心情,是非常正常也是难能可贵的,是想干好工作的内在体现。

阿林是与我同一个部队的战友,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指导员,后来成为一名团级干部。他做思想工作有一套,吹拉弹唱样样会,战士们都挺喜欢他的。没想到,部队确定他转业以后,却像换了个人,有些闷闷不乐。我建议他多到外面走走,多与以前转业的战友聊聊。

有次见面,我劝他,“像我这样的野路子出身,回到地方改行干了政工,不也好好的?更何况你是科班出身,肯定会找到比较适合的工作岗位。”

“工作对象不一样了,听说地方上人际关系很复杂,真担心做不好事,适应不了。”他的顾虑,其实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些,只不过,他显然有点把问题放大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人际关系这件事,部队与地方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我开诚布公,“当然,部队里办事习惯用命令式,官大一级压死人,有棱有角的,直线加方块。而地方上,大多采取商量式,注重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可能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了。”

我抽空陪同他去走访了一些地方,看看地方上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阿林心情好了起来,恢复了吹拉弹唱,转业考试的复习很投入。结果,他如愿去了自己喜欢的文化部门。再后来,他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同事们的支持,通过选拔成了处级干部。

失落型。失落的心态,尤其表现在那些转业到地方时工作安排不够理想的战友身上。有的战友很想进某个单位,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如愿。有的即使进了理想的单位,岗位安排却不理想,就像老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进了厅里,想不到最后去了自负盈亏的企业。

还有的战友本来是想去市里的,却阴错阳差地到了区里。也有的战友本来想到省里的,后来只能安排到了市里。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老转”来说,现实跟自己的期望目标是会存在差距的。

这种失落心态的形成,可能还有形形色色的表现形式,比如有些战友很想在部队干一番事业,不得已组织上安排了转业。有些战友面临着提升的机会或者上进的空间,突然组织上要求你“走人”,与我一起培训的小王就是这样的例子。

我觉得每位“老转”都有必要去仔细地分析一下,我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这对我们今后适应地方是有好处的。

好在,现在的转业政策有了一些变化。不少地方是根据转业干部在部队服役期间的表现折合成相应的档案分数来排出名次,或者档案分数与考试分数相结合来排名,作为“老转”们选择单位的依据。但总的看,我发现“老转”们在面临转业时的心态还是比较复杂的,调适好心态依旧是“老转”们需要尽快完成的十分重要的任务。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需引起我们的注意:“老转”们对未来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期望值?也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定位才是最合适的?在十几年、二十几年漫长的军旅生涯中,部队把我们培养成了优秀的军人,这个过程,恰似大浪淘沙。所以,“老转”们无疑具有自身鲜明的优势,政治素质好、组织纪律观念强、奉献精神足等等。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这些当作老本吃呢?显然不能!因为,你脱下了军装以后,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了。对自己即将从事的新的工作,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我觉得应该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因为已经既成了事实,与其消极不如积极,积极面对了以后可能会柳暗花明!

我认识的很多“老转”,包括我自己,都是这样过来的。我转业的时候进了市容环卫局,名声似乎不大好听,哪想得到,两年后这市容环卫局撤消了,变成了行政执法局。再后来,我服从组织决定到了多个单位任职。

我熟悉的不少战友,在地方工作若干年以后,有些从不是公务员的变成了公务员,有些从一般干部提升为了处级干部,有的甚至成了局级干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转业时工作单位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持续努力。

正因为战友们有这样那样的思想,进行恰当的心理调适就很有必要。

“老转”们要勇敢地迎接别人的目光。作为一个军转干部,来到一个新的单位,在你认真观察周围的人与事的时候,新单位的领导、同事自然也会用一种考察和观测的目光来看待你。有的转业干部很想表现自己,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我熟悉的一位“老转”,在部队时能力就很强,回到地方不久代表单位参加一次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会,由于政策不熟而盲目表态,造成该单位工作上非常被动,对其个人也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有些转业干部过于矜持,有能力不表现出来恐怕也不行。工作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有些“老转”很低调,很谦虚,生怕做错事,于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缺少了担当精神。久之,同样会在同事们的心里产生负面的印象。

说到底,它有个度的问题,当你到了新的岗位后,要让同事、领导认可你,就要从认真做好第一件小事开始,哪怕只是跑个腿、组织一次活动、发一次言,都要像在部队时一样周密准备,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老转”们要面对现实,别自以为是。二十一世纪初,地方上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知道战友们有没有听说过?那就是,转业的时候,“少校、中校无效,中尉、上尉无所谓”。它虽然有调侃的成分,实际上却表明了目前社会上基本的客观现实。

在部队里,中校、少校军衔的军政主官指挥着一个团或一个营,手下几百上千人马,你是一个响当当的指挥员。转业到了地方以后,一般就很难给你安排相对应的职务了。当然了,更没有了在部队时的那种权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度。尤其是团以上干部,可能会有比较大的落差。

无论我们在部队里曾经怎样威风八面,到地方后最好要把这一切给忘记喽!千万不要再念念不忘在部队时,一个命令传下去,多少人滴溜溜地围着你转,一呼百应,雷厉风行,这一点是非常要紧的,否则你的心态恐怕就难以平衡了!

我认识一位当过团长的“老转”,他起初常常对新同事们说起他在部队时的历历往事。说到激动处,难免有些发牢骚,“我当年当团长时,每天皇冠车接送,现在只好骑自行车上下班吃灰尘了。”

话是没错,但有什么办法呢?你那辆皇冠,是当团长的时候部队给你配备的相应待遇,如今显然必须放下才行!否则,心里头整天有个皇冠情结缠绕着,就麻烦大了。

如果做得到,“老转”们还应该尽量少提一些自己在部队时的“当年勇”!因为,提得太多恐怕对我们个人不一定有利。可以说,每一位“老转”在部队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都有值得书写和告诉别人的精彩经历,但要适可而止。


如果说多了,有时候难免会掺杂一些炫耀的成分,会给人留下吹牛皮的感觉。尤其是有些对现状还不是称心如意的战友,如果常说我当年怎么样怎么样,飞扬的神情,仿佛回到了从前。可遗憾的是,当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实就摆在面前。

这里,我特别要跟团级“老转”们说句心里话,你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哦!因为,当你在部队干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干了一个团长回来,有的安排了一个副处级实职,有的只能安排非领导职务。而你的直接领导说不定比你年轻得多呢,各方面能力看看可能还不如自己呢,心里就难以平静,心结就这么烙下了。这是十分要不得的。

“老转”们还要注意看到地方干部的长处。我们长期在部队服役,所学的专业通常是操枪弄炮的,地方大多用不上。而地方干部在学历水平、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上,总体比我们要优化,特别是新经济、新产业、新社情等方面更是如此。

地方干部长期在地方工作,他们熟悉方针政策,熟悉社情民意,工作经验积累丰厚,而“老转”们则大多对地方工作不甚了解。“老转”当中的部分同志,或许在部队时因为工作的原因与地方上有过一些接触,但真正了解地方的军人占比非常小。

地方干部对社会真实现状的了解比“老转”们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大多数战友的部队不一定就在转业落脚的城市,由于常年生活在外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现状、风土人情不是很清楚,仅靠一年一次探亲或者四年一次的探亲了解一些,或者平时通过网络、通讯及亲人这里了解一些,这个远远不够。

“老转”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地方干部的长处,是一种能力和胸怀。做到了这一点,大家的心态可能就会平衡一些。也就是说,地方干部也不容易,也是通过层层关卡培养选拔上来的。而我们呢,因为地方工作经验不足,由于地方政府机关的领导职数有限,团以上干部转业时,组织上一般会在保留薪酬等政治、生活相关待遇的同时,行政上通常安排降职使用,几乎全国都是这样,这是“老转”们必须坦然面对的现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