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一样也没关系
为什么别人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事,我不管多努力,就是看不懂?
我无法分辨“洗发精”跟“沐浴乳”。
在学校里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
看电影我只能看国语片。
我很难有跟其他人看电影一起笑、一起哭的经验。
1
对有障碍的人来说,最痛苦的不是障碍本身,而是别人的不理解
大概是小学低年级的时候,那时哥哥姐姐常拿着漫画书,一边看一边大笑,当时我就想,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可以让他们看得如此开心?我顺手把桌上的漫画书拿来看,但左看右看,我都不懂好笑的点在哪里。
我问他们哪个地方好笑,听他们讲完之后再看一遍,甚至试着把对话框里面的字一个一个读出来,但还是没办法知道这一整段话是在讲什么。更困扰的是,我无法决定漫画要从哪一格看起,是该由上往下,还是从左到右?
在我读小学的年代,看漫画书是小朋友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家里兄弟姐妹又多,因此经常有一堆漫画书,但我却连两页都没有读完过。
阅读障碍对小朋友的困扰还不止看不懂漫画书这件事而已,小时候我没办法分辨“洗发精”跟“沐浴乳”的差别,外形看起来都一样,我也看不懂标签上密密麻麻的说明文字,只好洗到一半在浴室里大喊:“哪一瓶是沐浴乳?哪一瓶是洗发精?”
家人都以为我太皮找麻烦,在学校里也常因类似的原因被老师或同学骂。小学时还好,但从中学开始课业压力变大,我怎么读都读不懂,成绩跟不上。其他人只知道“你是最后一名”“上课时你都在睡觉”,身上就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
阅读障碍的人生活上会有一些小问题,是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比如,我没办法看国语以外的电影,因为我英文不好,看字幕的速度又很慢,如果剧情比较复杂需要靠字幕来理解,常常我才看懂前面的两三个字,直接就跳到下一段了。除非我不停地按暂停,或重复看很多次(我还真的看过了10次以上的《泰坦尼克号》),但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很难有跟其他人看电影一起笑、一起哭的经验。
为什么别人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事,我不管多努力,就是看不懂?小时候我很生自己的气,长大之后慢慢就习惯了,只要习惯就不会觉得特别痛苦。其实对有阅读障碍的人来说,最痛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而是别人的不理解。
2
洗厕所超有意义超有成就感
因为阅读障碍,学生时期的我在同学跟老师的眼中,就是个成绩不好的笨蛋。虽然我书念得不好,跟其他的同学相比,不需要靠文字学习的科目,像画图、雕刻跟运动我都很擅长,尤其是需要下苦力的事,我都做得又快又好。
同学们最怕被老师罚洗厕所,但我刚好相反,每次被罚就觉得太棒了!这根本就是我最擅长的事!我不怕脏、不怕臭,绝对会把厕所洗到每一块瓷砖都亮晶晶的,干净到让每个来上厕所的同学或老师吓一跳,我就觉得这件事超有意义,超有成就感。
像我们这种不爱念书的学生,学校开了一个班专门收留,给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技艺教育班”,但其实有点像传统的放牛班,一般的课程既然跟不上,就安排学生做木工之类的劳动,每天都有事做,过得很开心。
我觉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追求效率的做法,让每个老师可以用一样的方法来教50名学生,但每个人的天分都不一样,当然就会有少数人没办法适应,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大人碰到不想做的事会钻漏洞偷懒,想出各种理由或办法,去做或不做某些事。但小朋友不一样,如果他做不到或不想做某件事,一定有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教育要做的,应该就是去了解原因,而不是只因为孩子做不到,就觉得是他笨或是偷懒,用责备或督促的方式逼他做到。
教育是我未来想做跟一定会做的事,我希望每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孩子都能被理解,或许,先从教大家如何把厕所洗得亮晶晶开始?
3
没人可以理解其他人的痛苦,喜悦也一样
不管是为了自己,或为了喜欢的人,我曾经很努力试着要克服阅读障碍。
比方说,大约两年前,我一边当艺人,一边在学校念书。那一次的期中考试,我花了很多心力准备,心里很确定地想:“OK!来考吧!我都准备好了!”甚至期待考试的到来,结果到了考试的时候,老师发了考卷,我翻开一看,总共有25题,低着头拼命写,觉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样了。但当我写到第10题的时候,忽然听到老师说:“剩下最后5分钟。”
我当场傻眼,抬头看看其他同学,想找找是不是有人跟我一样写不完的?但我发现大家好像都写得差不多了,甚至有同学举手问:“老师,我可以现在交卷吗?”
我当下就想说:怎么可能!怎么又是这样!
我从小回答问题的速度就比其他人慢,不是不会或不想写,就是写不完,考卷的后半部分试题都是用猜的,所以每次考试试卷后面总是错得一塌糊涂。
我本来以为,那次考试可以不一样。
因为我当时已经是艺人了,更不想让老师觉得我故意捣乱,所以在考卷后面写了留言跟老师说明,后面15题没写,不是故意,而是我真的尽力了。
看到留言的老师还特别来找我,主动询问我的状况。不过还好,大学之后的教学方式,比较着重于发表、申论、对谈,需要文字跟阅读的部分也还是有,但比例比较少一点,而且现在大家都了解“阅读障碍”是怎么一回事,比较有同理心。
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其他人的痛苦或喜悦,年纪大一点之后比较能接受自己的缺点,也愿意说出来,有些事情能说出来就会变得比较简单。
4
先巩固好自己的优点,再尽可能让缺点减少,我只是一直都这样做而已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好时间配置,比方说,我有阅读障碍,所以我的英文一直学不好。其实,英文学不好,对现在的我来说,影响不算太大,因为我身边有很多英文很好的伙伴,像我的经纪人Summer姐。
但我不会因为自己的缺陷而完全放弃学英文,我一直在寻找能让自己多学一点英文的方式。又比方,我对成语的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很多成语根本听不懂,更别说要使用在对话上,我也会去找一本成语书,在有限的时间里慢慢地读,就算自己没办法用成语形容,起码也能听得懂别人在讲什么。
但我不会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这些事情上,我会先巩固好自己擅长的部分(像音乐),剩下的时间才用来加强其他方面的学习。
5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独立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跟写作《情绪勒索》的心理咨询师周慕姿聊天,谈起关于情绪勒索的相关话题。
我觉得这个状况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人际关系的地方,就可能产生情绪勒索,越亲密的人之间,这种情形就可能越严重。
我从小就觉得妈妈很辛苦,除了要十月怀胎忍痛生下小孩外,还得为了养育小孩放弃许多梦想。因为这样,她们当然会对小孩有些期待,但小孩脱离娘胎后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必须处理的人生课题,无法完全按照妈妈的期待生活。然而,能长到这么大,毕竟是接受了爸妈很多的照顾与恩惠,又无法完全不顾他们的想法,就产生了“情绪勒索”的状况。
“对啊!我在心理咨询师临床遇到的状况中,这样的情形占了六七成,所以,我才兴起写这本书的念头,让大家正视这个议题。”周慕姿说。
我觉得想要改善这个问题,必须正视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这件事。
因为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不管是父母或小孩,甚至是情人或朋友之间,大家都必须互相尊重,在这个前提下,每个人才有生存的可能。
做妈妈的不用因为自己十月怀胎辛苦把小孩生出来养大,就认为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稍微不如意就搬出“想当初 ……”来威胁小孩。
小孩也不需要因为无法照父母的期待去做,就产生压力跟愧疚,觉得自己亏欠了父母或是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不只是亲子之间,情人跟朋友之间也是这样。要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大人还是小孩。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功课与人生需要去完成。
6
跟别人一样,只是寻求安心与认同的方式
很多人害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也有很多人害怕别人跟自己不一样。
因此,必须想尽办法把周遭的人同类化,或是,让自己跟周围的人都一样,借以得到安全感(反正,好,大家一起好;死,大家一起死)。
但这真的是对的吗?
会不会这一切只是个陷阱呢?我经常这么觉得。
比方,当过兵的男生一定会跟其他人谈论当兵的很多事,仿佛没当过兵,人生就缺少了重要的一页。
但其实,心里却想着:当兵真是浪费时间,能不当兵多好!
比方说,很多女生结婚生子后,就会催促其他女性朋友也要走上一样的路,不断地夸大结婚生子的好处,就好像婚后的种种冲突跟苦恼都不曾发生过一般,又好像若没有结婚生子,生活就会有很多缺憾。
但其实,当她们看到其他还没走入婚姻的女性朋友,继续打扮光鲜,过着多彩多姿的单身生活时,心里经常是很羡慕的。
跟别人一样的生命历程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或者,这真的适合我吗?
很多人都这样怀疑过吧!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至少当我们决定要跟别人一样时,一定要想想:我是真的想这么做,还是只是缺乏自信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