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重要尺度。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特别是取得政权以后,一直大力提倡党员干部为官清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党建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会谈时,曾引用“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古语,要求党员干部为官清廉。为确保党员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我们必须从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出发,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践行党纪国法的各项要求,当好清正廉洁的带头人。
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这句话出自《汉书·郑崇传》。意思是,我的门前宾客很多,可是我的内心洁净如水。
《汉书》里记载,郑崇敢讲真话,汉哀帝刘欣很器重他,听到他的脚步声,就笑着对人说:“朕知道是郑尚书的履声。”然而,由于郑崇得罪了两个人,和皇帝的关系闹得很僵。
这两个人,一个就是傅太后,一个就是董贤,都是皇帝面前的关键人物。傅太后仗着自己是刘欣的祖母,要求汉哀帝封她的堂弟傅商为侯,却遭到郑崇反对。傅太后勃然大怒,数落皇帝说:“你身为天子,却受制于一个小小的臣子,太不像话了。”而董贤则是哀帝的男宠,皇帝对他有“断袖”之爱,缠绵得死去活来,差点就把皇位“禅让”给他了。一个是皇帝的老祖宗,一个是皇帝的枕边人,郑崇全得罪了。在旁人看来,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死。
有人见郑崇失势,就落井下石,趁机向哀帝打小报告,说每到逢年过节,郑崇家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很多,恐怕他背着皇上进行了不少暗中交易。哀帝一听,信以为真,立即命人把郑崇召来,问他说:“怎么,听说你家的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很多,热闹得像集市。你平时总是劝我如何如何,原来你自己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郑崇一听,毫无惧色地回答:“皇上说的没错,我家门口是像集市一样热闹,但是,我的心却像流水一样清澈和平静。如果皇上不信,那就请陛下派人私访吧。”
“臣门如市,臣心如水”,这是郑崇留给后人的铮铮誓言!它彰显了清白为官的人生品格和清静如水的人生境界。一个人,在身处顺境时,表现乐观是容易的,然而,当他身处逆境时,仍能乐观如故,的确不容易。同样,一个人身处平静之境心静如水容易,身处是非之地、矛盾漩涡做到心静如水,又谈何容易!郑崇不论面对什么样的考验与诱惑,仍能不向权势折腰,不为利害所动,不为私心所俘,心如古井,波澜不生,实在值得我们击掌赞赏和羡慕不已。
东汉人杨震教了几十年书,桃李满天下。后来做了荆州刺史、太守等职。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大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这时,王密突然从怀中掏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
今天,“臣门如市,臣心如水”这样一种为官之德与人生境界,也应成为我们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只有拥有如此淡定如水的宁静境界,人生才有根本的幸福可言,事业才会不受到干扰。而要修成这样一种境界,需要一种从政的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一个党员干部能够识透为官的本,悟透人生的真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内省的生活方式。
做官的根本是什么?共产党的官,就是人民公仆,这是党章明文规定的。而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就是不在声色犬马上过多追求,不在物质享受上过多贪婪,而要建立一种内在自足幸福、宁静恬淡的人生模式,不论顺逆,都有一种处之泰然的人生定力。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是党员干部修炼官德的的根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句话出自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意思是,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但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艳。
美丽的荷花在炎夏季节婷婷玉立于湖泊池塘的碧波之中,叶如碧盘,茎似绿柱,清香远溢,出污泥而不染,给人以清净高雅之感,被用以赞美人的高尚品德,历年来深受人们喜爱。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过无数赞美荷花的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正是因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具有清净高雅的气质。如今,“出污泥而不染”,已经成为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的代名词,要求我们具备荷花的这种高尚品德,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便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的走了。回京后,太监在明英宗的面前中伤他。英宗问:“你说的莫非是不思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清正廉洁的的传统,已在共产党人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方志敏烈士曾经担任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闽浙赣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和红军第十军政委等职务,领导着千军万马,筹集过数百万元款项,但他从不占用公家一分钱,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敌人的狱中,方志敏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书。他在《清贫》中这样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烈士虽然经手的款项总有数百万元,但都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自己过的是清贫朴素的生活。他的精神,正是千百万革命先驱廉洁自律的生动写照。
做到清正廉洁,就要正确看待个人的欲念。欲念是人的天性。党员干部也是人,身处市场经济时代,苛求无私无欲不太现实,但节制私欲、严格操守,不为权倾、不为财动,却是为官做人的基本原则,需要我们牢牢遵守。事实早已证明,大凡沾染了低级趣味、脱离了群众本色,权欲、钱欲、情欲横流之徒,终究难逃“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悲惨下场。
做到节欲,首先要节制权欲,权力用在该用的地方。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上要自勉自励,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就是奉献”的意识,在其位、尽其心、负其责、谋其政,干出更多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光添彩、让群众称心如意的实事好事,多给后人留赞叹,少给自己留遗憾。
做到节欲,其次要做到自尊自重。党员干部人格上要自尊自重,言行上要自警自省,严守道德底线,不碰及纪律警戒线,不触及法律高压线,使自己的任何追求都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做到节欲,还要管住亲情。党员干部既要重亲情、重感情,更要讲党性、讲原则,对自己的亲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决不能袒护和包庇。要始终在各自岗位上干净干事,树好榜样、以自己的廉洁形象、出色业绩来回报组织和群众的信任。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襄公十五年》。意思是,我把不贪婪当作我的珍宝,你把玉石当作你的珍宝;假如把你的玉给了我,那么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珍宝。
春秋时期,子罕但任宋国的司城,主管城市建筑和车服器械的制造。这是一个可以捞钱的肥差,因为有些人为了承包工程,总想着用财物到子罕那里买个人情。然而子罕却品质高洁,不收礼物。
一次,一个负责开荒石的石工带着一块美玉来到子罕家,声称这块美玉是自己开采石头时采出来的,并说自己是庸俗之辈,不懂欣赏高雅之物,所以决定将这块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一见美玉,拒不接受。石工认为子罕不识美玉,就明白无误地告诉子罕:“我曾拿着这块美玉让玉器匠鉴别过,玉器匠经过仔细鉴别,断定这块美玉是真正的宝物,我这才敢冒昧地献给你。”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石工听子罕这么一说,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好拿着玉石灰溜溜地走了。
玉石,在当时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物品,就是现在,也没有人不会不把它当宝贝;而“不贪”,则是一种抽象的品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东西,似乎也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子罕却以“不贪”为自己的宝贝,这就显得与众不同了。可以看得出,他是重精神价值,而轻物质价值的,并且把精神价值看做是自己最可宝贵的财富。他不爱宝石爱“不贪”,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官德,和不取不义之财的道德追求,几千年来,一直显示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的人格魅力。
“不贪”,为什么是一块宝呢?请看看《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是如何解释的:“贪财的人,虽然身上富有了,内心里却是清贫如洗的;懂得知足的人,身上可能一文不名,但但内心却十分富足。”他还说:“一个人,哪怕只有一点贪念,就会让刚强的品质变成软弱的行为,从智慧变得糊涂,从仁义变得凶狠,从高尚变得卑微,一生的品行因此会被破坏。所以,古人以不贪为宝,这是最聪明智慧的处世之道……”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坐稳江山之后,曾对自己的臣下提出过严格要求,不许有人贪污腐化。他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朝廷让你做官,就会给你俸禄,这俸禄就像一口水井,虽然有多有少,却可以吸水不断;如果你因贪污犯下了罪错,就会被革职查办,到那时,俸禄没了,就相当于堵塞了你这口水井。简单地说,你要是不贪,就可以继续做官,俸禄照样供奉;你要是贪了,革职停薪,一分的薪水也没有了,是不是得不偿失?大臣们听了,都觉得皇上言之有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贪赃枉法了。这个典故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不贪可以保住职位,保住薪水;贪了,就什么都失去了。以此看来,不贪的的确确是一块宝。
不贪是宝,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一种生活常识。可是,有一些人却忽视这个常识,或者说明知故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笑联广记》里有这样一副对联:“见钞就收,馈形如锁;为官不正,贪字近贫”。贪和贫二字,字形十分相近,意义上也互为因果。普通人为了贪人钱财,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心存侥幸,触犯了法律,尚且招致身败名裂;而身居要位的官吏,众目所视,众指所指,如果也不忘贪财,则倒得更快,摔得更惨。
一些党员干部不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做自己的精神追求,而是把捞取多少好处、获取多少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例如,著名贪官成克杰、胡长清、刘志军之类,以捞取个人物质利益为重,利令智昏,欲壑难填,对不贪是宝的做人常识不屑一顾,甚至连党纪国法都不要了,进而由小贪变为大贪,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结果实在可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纯洁性作为党建的主线,把反腐倡廉的位置前移,充分表明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要在反腐倡廉的行动中动真格、下真功、见实效,就要让人人都以“不贪”为宝。
人之行贿,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
这句话出自唐代陆贽的《陆宣公集》。意思是,人们之所以向官员或上级行贿,并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只是因为行贿对会个人有利,而不行贿又有所顾虑。
陆贽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原来,陆贽是唐代的一名高官,他品行端正,为人朴实,一生清正廉洁。担任宰相后,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当时,一些藩镇倚仗手中的权力,称雄一方。一些官员不敢得罪他们,违心同藩镇交往,而藩镇为了随时掌握朝廷动态,也总是用厚礼拉拢朝官。陆贽自然成了众多藩镇拉拢的对象。于是,重到金银,轻至鞭靴,纷纷给他送上门来,而他还是一如既往,一概谢绝。
陆贽的清正廉洁传到了德宗皇帝李适耳朵里,德宗很不以为然,下了一道密旨,责备陆贽过于谨慎,到了不通人情和不懂得如何处理上下关系的地步;并告诫陆贽:“如不接受贵重财物,细小物品接受一些也无妨啊。”
陆贽得到密旨,立即给皇帝上疏,表示不敢接受皇帝的旨意。陆贽说:“人们之所以向官员或上级行贿,并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只是因为行贿对会个人有利,而不行贿又有所顾虑。”还说:要肃清贿风,首先要从上面做起,因为“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为,以检下也”。所以“绝利去贿者,莫先于君主”,只有君主率先垂范,才能使朝廷大臣乃至各级地方官廉洁守法。
这就是“人之行贿,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一语的由来。
由此可见,陆贽是一个官场明白人,知道人们送礼并非出于真心,而是迫不得已。明白这个道理,陆贽才会不领情,才会拒绝受贿。
然而,官场上也有一些“糊涂官”,或假装的“糊涂官”,总是认为对方给自己送礼,那是出自真心,出自哥们义气和亲情。例如,2006年初,庆安水库被列入国家除险加固计划,江苏省政府为此投资了8500万元,有人便盯上了这块“肥肉”。其中负责水利建设的两名干部梁某和张某,在工程招标中收取了巨额贿赂。两年后,梁某、张某分别被以受贿罪判处了有期徒刑。在辩解贪污原因时,他们这样辩解:“行贿人都是含泪让我把钱收下的。”
看了他们的辩解,真让人哭笑不得。其实谁都明白,行贿者为什么要“含泪送礼”,又有哪个会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礼送给一个贪官?如果贪官手中没有权利,如果贪官能公平执法,正常履行职责,人们会给他们行贿吗?老百姓给贪官送礼,是因为贪官手中有权利,是因为贪官可以凭手中的权力为人办事。老百姓因为要找你办事,你不给办,或不尽心尽力地办,才不得不给你行贿。这样的道理,难道梁某和张某真的不明白吗?就算你给老百姓办了该办的事,那也是你的职权所在,你手中的权利是人民给的,给老百姓办事就是应该的,为什么你需要老百姓“感谢”你?所以,梁某和张某的辩解,真让觉得可悲。
人们为什么要给贪官送礼,这里还可以通过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的案例上做进一步剖析。晏某是胡长清贪污案中涉嫌行贿而受审的最著名的一位私企老板,多次给胡长清送钱送物。晏某在接受侦查机关询问时,这样解释给胡长清送钱的原因:“我送钱给他,真实原因是想跟他建立感情,今后找他给我办事更方便。”果然,晏某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只给胡长清打个招呼,立即就有了圆满结果。
向胡长清行贿金额最多,把他的贪欲胃口撑得很大的周某,曾表述了自己行贿的心态:“我记得谁说过这么一句话:人啊,一是用针刺自己的肉很痛,二是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给别人很心痛。”因为有这种“针刺般”的疼痛感,周某心里便把与胡长清的关系即看成是“互相钓鱼”:“游鱼贪食,钓者诱之;人则皆鱼,我则钓之。”因为有了对这种关系的“深刻”理解,周某不断要求胡长清提供“服务”,胡长清因为得到了周某的“好处”,也成了周某的钩上“鱼”。
由此看来,向高官行贿的人完全不是出于真心,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他们咬着牙行贿官员,决不是凭着什么私人交情,而是另有目的。如果胡长清也像梁某和张某那样,自认为人家是“含泪送礼”,自己不得不收,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贪污是可怕的,更可怕的些贪官在贪污之后,仍然执迷不悟,并把责任推卸掉,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他们试图通过“可怜兮兮”的样子,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受害者”和“弱者”,以博取同情,开脱责任,这无疑是徒劳的。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这句话出自汉代桓宽的《盐铁论·疾贫》。意思是,想要影子正,就必须端正投下影子的标杆;想要下面的人廉洁,首先自己要做到廉洁。
这句话的意思,无非就是说,做领导的在清正廉洁方面,要率先垂范,起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做到了,下属也会做到。百行德为先,为官廉为先。清廉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在里面显现出来。下属判断党员干部的好坏,常常是从他生活作风是否清廉开始的。如果党员干部为官清廉,下属们至少不敢明目张胆地贪腐;如果党员干部自己不清白,下属们的贪污腐化行为就有恃无恐。这叫上行下效。
上行下效这句成语,出自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三教》:“教者仿也,上为之,下效之。”成语的典故是这样:春秋时期,齐景公自从贤明敢谏的宰相晏婴死后,身边就一直没有敢于当面指出他过失的人,心里难免思念晏婴,常常郁闷不乐。一天,他请文武百官吃饭,席散后,余兴未尽,又带着大臣们到广场上去射箭玩儿。国王带着群臣玩耍,自然齐景公是主角,他把弓,群臣们只有喝彩的份儿。齐景公每射出一支箭,就算没有射中,群臣们也闭着眼睛齐声叫好:“射得真好呀!”“大王您的箭法,只有天下的神仙可比。”换了昏君,对这种盲目的叫好声也会陶醉,但齐景公不然,他毕竟受到晏婴的教诲。群臣散去之后,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信任的大臣弦章说了。弦章安慰说:“大王,您也不能全怪臣子们,古人说过,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景公一听,觉得弦章的话很有道理,那份量一点也不比晏婴的教诲差,不由得为自己又遇上了晏婴级的臣子而高兴,立即赏给弦章东西。然而,弦章不仅像晏婴一样敢说真话,也像晏婴那样不贪不占。他说:“大王,那些奉承您的人,都是为了得到一点赏赐,如果我接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他们那样的卑鄙小人了!此举万万不可。”
上行下效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上行下效,跟它意思相近的,叫“率先垂范”。《韩非子》里记载着一个故事,说的也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事,不过主人公叫齐桓公。此公在喜好上有点与其他不同,就是对紫色衣服特别钟情。他一喜欢紫色衣服,紫色就成了举国上下的流行色,人人以穿紫衣为美,市场上的紫布顿时告罄了。没有了紫布,再想做紫衣就难了,齐桓公十分懊恼,就给宰相管仲说了。管仲出个主意说:“大王,这件事根本不是个事儿,我给您出个点子吧,您先把紫色衣服脱下来,然后对人说:紫色衣服有什么好的?我真讨厌紫颜色啊。如果再有大臣穿紫色衣服进来见您,您就皱着眉头说:爱卿先回去脱掉紫衣服再来吧,我不想见到我讨厌的颜色!”齐桓公一听,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好,就照着做了。很快,齐桓公身边的人就没有一个再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二天,整个京城再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三天,全国范围内也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了。
在封建时代,君王就是法律,所以,他们带头干什么,底下的人就跟着干什么。而在法制时代,法律是人人需要遵守的,领导人带头守法,底下的人才不敢违法。率先垂范,垂的是道德风范,是廉政风范。然而,在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却导致了“率先垂犯”,上行下效形成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说,好的榜样对下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坏的榜样也会对下面产生负面影响。
1949年6月,毛泽东搬进了中南海的菊香书屋。花匠师傅给书屋里摆了一些好看的鲜花。但是,毛泽东很快就让人搬走了。他对身边的人说:“过去,这里是公共场所,摆什么花,摆多少花,由花匠说得算。而现在,我成了这个屋的房客了,就不要摆花了……为什么呢?因为以后到我这里来的人会很多,像工人、农民的代表,知识分子的代表,都会来的,他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我,他们要是看我住的地方摆了这么多漂亮的花,回去后,有可能向我看齐,如果上行下效,就会养成一种奢华的风气,这要不得的!”
党员干部是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也是制度的遵守者。所以,要向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首先管住自己,带头履行好职责,做好群众的表率。管住自己,第一要管住自己的脑袋,脑里必须由清正廉洁的为官之德来占领,由防腐拒变的规章制度来占领,清除贪腐的私欲杂念,牢固树立权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清正廉洁,勤政奉献,不辜负党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管住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管住掌权的手。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全自己的为官美德,也可以成为自己仕途的杀手锏。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之所以走上了犯罪道理,都是因为手中的权力害了自己,手里的权力越大,害得越重。管住自己,归根到底是要管住自己的所作所为。党员干部也是平常人,有情欲,有交往,有社会关系要处理。但是,党员干部又不是普通群众,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行为规范。在上级和群众管理、监督不到的情况下,自己管住自己,自律自省,时刻敲响警钟,才不至于走向腐败的泥淖。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
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曾子制言》。意思是:与其富有而苟且偷生,还不如贫穷而有美名。
在生活中,有的人虽然富有了,但他的财产来路并不正当。这种人虽然腰缠万贯,过着纸迷金醉的生活,却因为财路不正,承受着骂名。这样的富有,其实还不如清清白白的贫穷为好。当然,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不追求富有,只追求道德的完善,追求信念的崇高,他们把实现他人的富有,当做自己的人生追求,哪怕自己落得一文不名,也感到十分欣慰和坦然。这样的人,人品高尚,是流芳后世的正人君子。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官到副厅级。在他为官的30多年里,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用在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整天忙碌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极少回到自己的家里。他的小女儿,直到8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爸爸,地点是在奶奶生病的病房里;他的老伴一直是农民,他完全可能把她转为城镇户口,在城中安排工作,但他坚决不同意:“农村现在条件差,但这是一时的,迟早会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农民同甘共苦建设美好家乡。”在退休之后,完全可过着安逸闲适的晚年生活,然而,他却一头扎进家乡的荒山老林里,挖山种树,用20余年的时间,发挥生命的余热,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带领家乡人民把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林海。在这20余年里,他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吃了许多苦头,却收获了丰硕的劳动成果。当满山的林木郁郁葱葱,他却把自己亲手培育起的、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拒绝得到任何报酬。
在生活中,杨善洲虽然粗茶淡饭,衣着简陋,过着贫穷的日子,一生都没有留下什么积蓄;但他两袖清风,心系家乡人民,摘下乌纱戴草帽,二十年如一日,执着造林,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体现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全心全意为国家分忧、为百姓造福的伟大情怀。他在经济上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的事业泽被故里,他的美名将流芳后世。
著名作家邹韬奋在论及个人得失及荣辱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更多得到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纵观杨善洲的一生,可谓最好地诠释了这段话。
富有人人追求,但不择手段地追求富有,则会冒着极大的风险。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宿州次韵刘泾》中说:“晚觉文章真小技,早知富贵有危机。”如果为富有挖空心思,为富有利令智昏,为富有以身试法,则会危机四伏。因为追求富有的手段和过程是非法的,终究会东窗事发。
从古到今,明智的官员都懂得,为官做事,就要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不是损公肥私的坏事。如果真正做了利国利民的好事,又能保持一身清廉,必定千古留名。明朝的况钟在鱼米之乡的苏州任知府,为民办了许多好事。有一次,他要去京城办事,身边的人就劝他带点礼物,给皇上和各路大臣打点打点,求个相互照应。但况钟闻言,哈哈一笑道:“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况钟死后,送回故乡安葬,坟墓里除了一些书籍和衣物,别无所有。文革期间,有的造反派不相信他真的没钱,打开了况钟的墓椁,发现里边果然什么陪葬品都没有,证明了史学家所说的话完全属实。有人感念他的清廉,在墓前写一副对联:“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文武官员数不胜数,而像况钟这样让人民群众代代相颂的官员虽然不多,却也不乏其人。他们算是真正看透了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所以才不会为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财物而丧失自己的操守和良心。
有的人一心要在自己的任上,多为儿孙做点事,或开门路,或敛钱财。可他们不知道,儿孙要是有出息,留下钱财又有什么用?儿孙要是无能,留下再多钱财,也会挥霍一空。关键是自己要把自己的官做好,把自己的职责守好。只要一身清正,穷一点又有何妨?
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句话出自明代于谦的《入京》诗。意思是,我只带着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除百姓们对我说三道四。
这两句诗的作者,是明朝官员于谦。于谦由地方长官调任兵部侍郎,可谓高升了。换了别人,值此春风得意之时,一定“感恩戴德”,会想到提拔他的人,送点儿谢礼什么的,“意思意思”。此外,在京城做官,如果不依附某一位“权贵”,官位很可能不保。当时的宦官王振,专权独断,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所以,有人劝于谦:即使不送权贵金银财宝,至少也带些线香、蘑菇、绢帕之类的土特产。然而,于谦听了,哈哈大笑。双袖一抖,风趣地说:“我只有两袖清风。”事后,他还写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什么是“两袖清风”呢?两初清风,比喻为官廉洁,古代人的衣服没有口袋,百姓的衣襟是相右掩,并在腰间加一条束衣的带子,随身携带的东西可揣在怀里;而官员穿的长衫袖子特别宽大,方便于存放银两、诗词文章等。如果官吏不廉洁,就可以把顺手牵羊或收受贿赂的钱放在长袖内。只有两袖空空,一尘不染才称得上廉洁,非常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两袖清风的含义。
两袖清风,不向上级行贿,不巴结讨好上级,这样的官员无疑是清官。因为他公正无私,遵守法度,不怕人加害于他。于谦果然就是一位清官。他清廉刚正,不媚权贵。上任之初,他想的不是如何趋炎附势、继续升官发财,而是民间疾苦。作为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能够关注民生、不违民意,在意百姓的褒贬臧否,自觉保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实在是难能可贵。
清朝的海瑞,也是一个刚直不阿的硬骨头人,官场上的“一根筋”。在严嵩把持朝纲时,他有一个爪牙叫鄢懋卿,任巡盐都御史,一天,这个都御史一路巡查,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所到之处各地,大小官吏都要好生招待,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然后,到了海瑞任知县的淳安时,却受到的是稀饭、咸菜的招待。鄢懋卿一看,心生愤怒,厉声问:“小小知县,你耍我?”海瑞理直气壮反驳道:“我们县小,供不起你们那些车马。”鄢懋卿海瑞一向是个犟驴,跟他缠上没有好处,也只好私下记下这笔账,灰溜溜走了。
后来,鄢懋卿指使别人向朝廷参了海瑞一本,把他贬到兴国州当了判官。严嵩倒台后,吏部官员对海瑞的遭遇不平,把海瑞调进京当官,这才有了震烁古今的“海瑞上疏”——海瑞骂皇帝,成了今古奇闻。
海瑞的“上疏”得罪了嘉靖皇帝,被打入大狱。狱吏张瑞敬慕海瑞,带些药品食物接济。后来海瑞官复原职,带着厚礼去答谢,正在乡间种田的张瑞,听到这个消息,就划着小船躲进了江边。张瑞问这是为什么?张瑞说:“我敬慕海瑞,是敬重他的官品、人品,并是图报,实际上,我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复职。”这番话实际上代表了老百姓对海瑞的一片爱戴之意。
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资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送物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钱,在场的人看到眼里,都流下了眼泪。
不做那些老百姓不喜欢、不高兴、不支持、不拥护的事,免得让老百姓戳脊梁骨。只有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才能赢得百姓的口碑。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里,像于谦、海瑞这样的清官廉吏,虽不能说凤毛麟角,但也绝不多见。因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那些官吏的公廉,与我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但是,像孔繁森这样两袖清风的为人为官,则是我们许多人望尘莫及的,值得党员干部从内心里去体会和学习。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句话出自高阳的《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意思是,君子喜欢财物未尝不可,但要来路正当。
明朝时,有个叫郝子廉的人,为人耿直,从不贪占小便宜。例如,每次牵马到河边饮水,他都要往水里扔下三个小钱,以示报酬;有一次,他到姐姐家里吃了一顿饭,临走时悄悄留下了五十文钱,作为这顿饭的饭钱。郝子廉虽然行为有些夸张,但他不贪占小便宜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人都爱财,但财富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只有靠劳动、知识、智慧挣来的钱,才真正是自己应当得到的,用起来才会坦荡,才能体会到劳动和金钱带来的享受。而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钱财,虽然来的容易,虽然不用自己去辛苦挣得,却让你心里有鬼、寝食不安、提心吊胆,生怕招来灭顶之灾。
唐宋大家柳宗元,曾在他的《鞭贾》一文里记载了一件事:一个卖马鞭的商人,以次充好,将装饰华丽、质量却不好的马鞭高价出售。有一个人不明真相,花大价钱买了一根马鞭,四处向人炫耀。可是,当他挥鞭抽打马身上,鞭杆一下子断为两段,才发现马鞭那华丽的外表里面,竟是腐烂的木头,根本不是什么好木料。他去找鞭商理论时,鞭商拒绝退赔。这位富家子弟岂肯善罢甘休,立即组成人在街面上吆喝,揭露马鞭的真相,鞭商丢尽了脸面,马鞭再也无人问津,只得灰溜溜地走了。这叫做到贪不义之财,最终毁了自己的饭碗。
清朝时,有一个卖点心的李老板,掺假使假,生意日渐冷落。一天,书画大家郑板桥走进了他的点心店,李老板惊喜万分,立即请求郑板桥为他题写店名。郑板桥当即应允,挥笔写下“李氏点心店”几个大字。围观的人一看,忍不住笑起来,原来,点心的心字下面,少写了一个“点”。李老板也看了出来,请求郑板桥补上。郑板桥却说:“我并没有写错啊,你以前生意不错,顾客盈门,是因为‘心’字有了一点,而现在生意冷淡,也是因为‘心’少了一点呢。”李老板这才明白了郑板桥的用意,幡然悔悟。
以上讲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不仅是对普通人讲的,更是对当官掌权者说的。因为为官者手上有了权力,更容易“取财”,更要讲究“有道”。如果为官者缺少自律之心,目无国法,公权私用,肆意敛财,同样会得不偿失。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欲壑难填的贪官,为了敛财而徇私枉法,甘冒生命的风险,最终自毁前程。例如,有的党员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巧立名目、巧取豪夺,在很短时间里便暴富起来。他们拥有的财产与其正当的经济收入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些人通过出售或出租权力来获得大量工资以外的收入,包括各种利润和巨额财产,而实现暴利的前提或必经之路,就是腐败。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正当的或合理合法的渠道和来源。在东窗事发之前,他们一直心存侥幸,一面担心丑行败露,一边又觉得自己的手段高明,不会让人发现。常言道,“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贪官们的最终结局,当然是难逃法律的制裁。他们取之不义的财富,给他们带来的只有耻辱和祸患。
人人都想赚钱,有了钱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才能实际自己的某些愿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想赚钱,就要堂堂正正地赚,商人不能欺骗顾客,官员不能以权谋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任何人得到的钱财,最终也会失去。通过正当渠道挣钱,我们才能心安理得,才能问心无愧,才能创造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