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藏传佛教

1 藏传佛教

西藏,是明亮的阳光圣地。这里高山矗立,林木秀美,河流和天空都像镜子一样明净。人在其中,仿佛五脏六腑被洗了一遍,通体透明。印有图文的经幡,随处飘扬。走在拉萨街头,藏民都很友好,向游客点头微笑,教大家转经,祝福所有人吉祥。

藏民信佛,从一出世他们就是佛的人。佛国无边,哪有“红尘”?他们把财富献给寺庙,把孩子送去侍奉佛祖。他们风尘仆仆,磕长头朝圣,心里一直唱着歌。头磕破了会长疤,但只要还活着,血没有流完,就坚持下去。

饿了渴了病了,自有佛来护佑。

所谓朝圣,是指个人或群体前往圣地的旅程,往往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如伊斯兰教徒朝拜麦加,基督徒朝拜耶路撒冷,佛教徒朝拜菩提伽耶。人们通过朝圣,或祈福赎罪,或感恩还愿。

世上有多少朝圣者,就有多少朝圣路。世上的每一条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走在朝圣路上,你就不会孤单,这是源于内心的鼓舞。也许,人的精神注定是孤独的,爱可以缓解却不能消除这种孤独。

我们在黑暗中行走,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由己及人领悟他人的孤独,内心充满诚挚的敬意。同样的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一个共同的圣地。

作为有灵性的物种,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

藏民的朝圣活动,也叫转经朝圣,堪称艰苦卓绝。它源于藏族自古以来的神山(唐古拉山)、圣湖(纳木错)崇拜。漫漫朝圣路,荒无人烟,冰天雪地,藏民为表示对神明的虔诚之心,风餐露宿走上两三年才能到达圣地拉萨。这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与圆满。

这些磕长头的信徒,衣服破旧、皮肤黝黑,但眼神坚定。千里迢迢,不惜倾家荡产——这种发自内心的虔诚纯净无染。朝圣结束后,牧民往往需要沐浴,以洗涤风尘,净化心灵。他们虔诚而不畏艰险的精神,是西藏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亮点。

红尘之中的我们,往往把财产、地位看得太重,先是自己,然后是佛,或者遇见麻烦临时抱佛脚。这样烧香诵经,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朝拜圣地,首先要了解佛教在西藏的传承情况和历史地位。所谓藏传佛教,顾名思义,就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它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系统,归属于大乘佛教,但以密宗传承为主要特色。

藏传佛教自称“内道”,又称藏语系佛教,清代以来俗称“喇嘛教”。

7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佛教正式传入西藏。当时,佛教从中原地区和尼泊尔传入,先在王公贵族中间流行,后逐步在民间推广。

松赞干布先后迎娶尼泊尔的墀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两位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墀尊公主带的是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带的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吐蕃由此开始翻译佛经,修建大昭寺和小昭寺,这也意味着佛教正式传入。

在漫长的岁月中,藏传佛教先后经历了“前弘期”和“后弘期”,最终成为藏人的普遍信仰。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下,藏民用他们的信仰支撑整个人生。藏族俗语说:“日月高于山巅,喇嘛高于国王。”

在藏区,随处可见代表信仰与崇拜的经幡。在藏民眼里,神灵无所不在,神山圣湖、寺院古迹都是朝圣的对象。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手摇嘛呢轮,绕玛尼堆,诵嘛呢咒,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信仰终极之路。特别是那些老人,见佛就拜,见塔就转,其虔诚令人感动。

具体来说,藏传佛教有五大教派,即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噶当派、格鲁派(黄教)。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派别,以传承吐蕃时译传的旧密咒为主,历史渊源早于其他教派,通称“旧译密咒派”。宁玛派僧人戴红色僧帽,故称“红教”。

萨迦派中的“萨迦”,意为“灰白色的土地”。该教派寺院围墙常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种颜色,也叫“花教”。萨迦派采用家族世代相传的方法,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翻译及辩经。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中支派最多的。“噶举”意为“口授传承”,就是传承金刚持佛所授密咒教义。该派僧人按印度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白教”。

噶当派,因强调一切佛语皆为指导信徒修行之诫命(藏语为噶当)而得名。该派的教理系统、修持规范,对藏传佛教各派有重大影响。15世纪,格鲁派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噶当派从此隐灭。

格鲁派,也叫“黄教”,又称新噶当派,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格鲁派倡导僧人严守戒律,其特点鲜明、管理严密,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该派在理论上继承龙树的中观思想,主张缘起性空,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求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