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兄弟嫌隙

二、兄弟嫌隙

道光帝有九子,第四子为奕,第五子为奕,第六子为奕䜣,第七子为奕。奕的生母钮祜禄氏,开始册封为全嫔,累进为全贵妃。道光十一年六月九日(1831年7月17日),奕降生。十三年,进皇贵妃,摄六宫事。十四年,立为皇后。二十年逝世,时年三十三岁。道光帝亲定谥为孝全皇后。

孝全皇后死时,奕只有十岁。孝全皇后把年幼的奕托付给奕䜣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开始是静贵人,后来累进为静皇贵妃。“贵妃舍其子而乳文宗(奕),故与王(奕䜣)如亲昆弟”。奕䜣的生母对待奕如亲生儿子一样,因此,奕和奕䜣也如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一般。

继位后,命奕䜣为恭亲王并兼首席军机大臣,委以重任。同时册封博尔济吉特氏为太贵妃。但自此之后,奕和奕䜣开始发生了矛盾。主要分歧点在册封奕䜣之生母为皇太后与否这一点上。

奕䜣对奕册封其生母为太贵妃是不满的。因此,他一再奏请咸丰帝应尊静皇贵妃为皇太后。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咸丰帝就是不赞成。对此,太贵妃也是不满的。

王闿运记载了关键的一件事。此事是说,有一次太妃患病,恭亲王奕䜣每天都去探视,咸丰帝奕也经常去看望。某天,太妃睡下未醒。咸丰帝来问安,太监想要告诉太妃,皇帝摇手示意不要惊动太妃。太妃感到床前有个身影,以为是恭亲王奕䜣,就问道:“你怎么还在这儿。我所有的东西,都已经给你了。他(指咸丰帝)的性情不容易了解,不要与他心生嫌疑。”咸丰帝知道太妃误将自己当成奕䜣了,就喊了一声“额娘”,太妃才知道自己认错人了。回头看了一眼咸丰帝,但没有理他,仍然转身向内躺着,一言不发。因为此事,咸丰帝对奕䜣产生猜疑,而恭亲王奕䜣却不知道。

康慈贵太妃显然对咸丰帝满腹意见。“他(指咸丰帝)的性情不容易了解”,是说咸丰帝的心理不易把握,告诫奕䜣要谨慎小心,豁达大度。即使发现自己失言了,她仍然倔强地背对咸丰帝一言不发。这里明显地表现了她对咸丰帝的不满,其原因是咸丰帝没有尊她为皇太后。她感到咸丰帝辜负了她的养育之恩。而这一切,奕䜣是不知晓的。

奕䜣没有因咸丰帝的态度而退缩,他仍然固执地为其生母奏请皇太后的尊号。但直到太妃死时才捕捉到了难得的机会。王闿运记道:“又某一天,咸丰帝到皇太妃处问安,刚刚进门,恰逢恭亲王奕䜣从屋内走出。皇上问皇太妃病情如何,恭亲王突然跪下,边抽泣边说到皇太妃已经西归了,但是眼睛还没有阖上,皇太妃是在等待皇太后的封号。只要得到封号,皇太妃就会阖上眼睛了。咸丰帝听到恭亲王的奏报,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只是说道:‘哦,哦!’恭亲王听到咸丰帝的回答,以为皇上同意了他的奏请,随即传达圣旨,让有关部门申请皇太妃晋升皇太后尊号。有关部门即将申请呈上咸丰帝,咸丰帝见状不好当众拒绝,就依照申请批准给皇太妃上皇太后尊号。但是,咸丰帝因为此事对恭亲王十分恼怒,即将恭亲王逐出军机处,令入上书房读书,同时有意减杀皇太后丧葬仪式。并说,这是先帝道光帝遗诏的意思。自此,咸丰帝有意疏远恭亲王,将恭亲王视为其他各位一般王了。”

这是说,没有得到太后的封号,太妃死不瞑目。奕䜣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逼迫咸丰帝表态。而处境尴尬的咸丰帝既没说赞成,也没说反对,却只说了个模模糊糊的“哦”字,以为搪塞。但乖觉的奕䜣便装聋作哑地利用这个“哦”字,再运用军机大臣的权威,传旨让有关人等为太妃上封号。咸丰帝被逼无奈,怕得个不孝的恶名,只好依从了奕䜣的做法,封她为康慈皇太后。因为奕䜣的行为有违咸丰帝的初衷,他很恼恨奕䜣,除减杀太后丧仪外,又处分了奕䜣。《清史稿》记道:“孝静成皇后崩,上责王礼仪疏略,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

这是咸丰五年(1855)七月的事。兄弟失和,奕䜣被搁置一旁,直到五年后,即咸丰十年(1860)八月咸丰帝在北逃热河时才又想起了这位有才干有决断的皇弟。

其实,他们之间的矛盾尚不止此,还可以追溯到他们为争得道光帝的宠信而努力表现自己的童年。

道光帝对奕和奕䜣都很宠爱,在传位给谁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很费心思。这主要是:

第一,奕的生母和奕䜣的生母都是他宠爱的妃子。奕的生母钮祜禄氏,二十四岁时生奕,二十六岁升为皇贵妃,二十七岁时立为皇后,即孝全成皇后,但不幸于三十三岁时突然死去。关于她的死有种种猜测,《清朝野史大观》载:

孝全皇后由皇贵妃摄六宫事,旋正中宫。数年崩,事多隐秘。其时孝和皇后尚在,家法森严,宣宗(道光帝)亦不敢违命也。故谥之曰:“全”。宣宗既痛孝全之逝,遂不立他妃嫔之子,而立文宗,以其为孝全行出。

这段记载透露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即孝全皇后于三十三岁之死可能是非正常死亡,“事多隐秘”,是说有许多事没有完全披露。同时又说作为婆婆的孝和皇后尚在,“家法森严”,道光帝也“不敢违命”,似乎由于婆媳不和而导致孝全皇后之死。道光帝哀痛孝全皇后之死,而爱屋及乌,遂立孝全皇后之子奕为帝,就顺理成章了。

但奕䜣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也是道光帝的爱妃。两位爱妃,一亡一在,对待两位爱妃的爱子就不免踌躇不决了。

第二,奕和奕䜣各有长短,都是他宠爱的皇子。但最终道光帝选定了奕,这是和他的师傅杜受田的积极拥戴分不开的。

杜受田,字芝农,山东滨州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督山西学政。十五年(1835),特召还京,直上书房,为奕的老师。二十四年(1844),升任工部尚书,不久就任上书房总师傅。奕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教了十余年。

奕䜣的师傅是卓秉恬,四川华阳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年(1805),散馆,授检讨。充陕甘乡试副考官。后转山东道监察御史。道光四年(1824)升调奉天府府丞,兼提督学政。十五年(1835)升礼部右侍郎,十八年(1838)升兵部尚书,二十一年调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四年授大学士,二十五年充经筵直讲,授体仁阁大学士。三十年(1850)充国史馆总裁,授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认真履行公务,备受嘉庆帝、道光帝乃至咸丰帝的信任,是三朝元老,资深重臣。

可不知什么原因,卓秉恬曾担任奕䜣老师的事,《清史稿》、《清史列传》、《清代七百名人传》都没有记载。记载此事的是《清朝野史大观》。这是疏漏呢,还是别有用意,还是根本无此事,就不清楚了。但笔者认为,《清朝野史大观》所记应是可信的。

杜受田想拥戴奕,以建非常之勋。因此他仔细观察道光帝的言行,猜摩他的心理,“微窥上意所在”。一天,道光帝命诸皇子到南苑比赛打猎。奕临行前到老师处请假,他到上书房时,左右无人,只有杜受田一人在。奕走进书房,向老师长长地一揖。老师问:“要上哪儿去?”奕答:“奉命跟父皇去打猎。”老师俯下身来,耳语道:“阿哥至围场中,但坐观他人骑射,万勿发一枪一矢,并当约束从人不得捕一生物。复命时,上若问及,但对以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竞争也。阿哥第以此对,必能上契圣心,此一生荣枯关头,当切记无忽也。”

很听话,到了围场,默默地坐在一旁,侍从们也垂手站立,根本没有参与校猎。

而奕䜣因骑射娴熟,擒兽最多,左右顾盼,洋洋自得。忽然看到他的四皇兄及一干人等都一言不发,一无动作,感到奇怪,便走上前去,问道:“您为什么不下场围猎?”奕随机应变地答道:“没啥事。只是今天有点不舒服,不敢骑马打猎。”

天黑了,大队人马回来了。各位皇子把擒获的飞禽走兽纷纷献给道光帝,以博好感。只有奕一无所献。道光帝感到奇怪,问他是什么原因,奕把杜受田教给他的话一一作答。道光帝听罢,抑制不住喜悦地说:“是真有人君之度矣。”给以高度评价,同时“立储之议遂决”。

以上是《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这段记载在正史《清史稿》中可以得到印证:“至宣宗(道光帝)晚年,以文宗(咸丰帝)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䜣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孽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册,第11673页)

两者互证,可以看出,杜受田的密计是起了作用的。但是,道光帝对二位皇子的考察并没有停止。

道光帝晚年身体衰弱,病魔缠绕。一日,他有意识地召二位皇子入对,想通过亲自面试,来决定储位谁属。二位皇子知道事关重大,不能掉以轻心,便各自请教自己的老师。

卓秉恬对奕䜣的才识是了解的。他不假思索地说:“皇上如果问你问题,你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是炫华示才的方针。

而杜受田针对奕的才识不如奕䜣的特点,教给了奕一个方法。他胸有成竹地说:“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唯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唯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这是藏拙表诚的方针。

二位皇子各依老师的计策而行。其结果,奕取胜。年近七十的道光帝看到伏地唏嘘几至哽咽不能言语的奕,大为感动,情不自禁地说道:“皇四子真是仁爱孝顺呐。”于是,储位遂定。

第三,奕比奕䜣年长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道光帝有九子:第一子奕纬,在二十四岁的青年时代死去;第二子奕纲,年仅二岁就离开了人间;第三子奕继,死时也只有八岁;第四子便是奕。由于前三位皇子的夭折,道光帝受到很大刺激。因此,对奕就越发偏爱,更何况奕又是他宠爱的孝全皇后的儿子呢!奕的才识不如奕䜣,但奕也不是平庸之辈。《清朝野史大观》就说:“清朝十帝之文学,以文宗(咸丰帝)为最优。盖亦滨洲(杜受田)启沃之力云。”说他在清朝诸帝中文学最佳,这是谀词。但咸丰帝朱批奏章的文字颇富文采,同时既能导演,又会登台,可见他也不是如一般野史所说的木讷之流。道光帝选中他为皇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清朝野史大观》记道:“宣宗(道光帝)晚年,最钟爱恭忠亲王,欲以大业付之。金合(盒)缄名,时几书恭王名者数矣。以文宗(咸丰帝)贤且居长,故逡巡未决。”(《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书店1981年版,第3册,第46页)

“贤且居长”,显然使奕占了优势。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始下决心,“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三日(1850年2月24日),道光帝忽病,次日病情恶化。急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匣,结果一匣二谕,一为“皇四子立为皇太子”,一为“封皇六子奕䜣为亲王”(《清史稿》,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708页)。

当天,道光帝带着满意的笑容,“龙驭上宾”去了。

秘密建储的方法是雍正帝的发明。雍正帝的父皇康熙帝的公开宣布皇位继承人的方法是不成功的,雍正帝的继位是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实现的。雍正帝吸取了康熙帝的教训,在继位不到一年的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宣布了立储的方法。他宣布道:

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顺治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上谕内阁》,元年八月十七日谕)

储君,即皇太子,只有皇帝一人知道,其人选的设立对其他任何人都是最高的秘密。皇帝决定储君后,亲自书写,藏于匣内,亲自密封。然后在王公大臣的监视下,将此匣置放于乾清宫中顺治帝御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直到皇帝死前才由皇帝指定的王公大臣拆开金匣,当众宣读。此时,该皇子成为皇太子,然后即皇帝位。如皇帝突然死亡,来不及亲自布置开匣宣读,则由皇帝生前指定的王公大臣行其事。

这个秘密建储的方法是雍正帝的一大发明,是他总结了前朝建储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经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这个方法一经实行果然奏效。因为不知道金匣内书写的是谁的名字,诸皇子只能在努力修养自己、努力表现自己上下功夫,也就不在培植党羽、打击异己方面出力了。这就保证了政治局势的稳定,有利于皇位的顺利更迭。

雍正帝以后的几位皇帝,如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乃至咸丰帝都是在秘密建储中取得皇位的,而咸丰帝以后的几位皇帝因情况特殊没有实行秘密建储法。

然而,金匣中应该是只有一道朱谕,一匣二谕则是道光帝的首创。道光帝在立储时,心情是矛盾的,一匣二谕就是这种矛盾心情的产物。封奕为皇太子,但也立奕䜣为亲王,这使道光帝左右为难、踌躇不决的心态得到了某种平衡。

总之,以奕及其老师杜受田为一方,以奕䜣及其老师卓秉恬为一方,在皇位的继承上,进行了有节制的讲策略的明争暗斗,其结果是奕一方占了上风。但是,暗斗并没有使双方失和。当奕被宣布为皇太子时,奕䜣也乖觉地承认了现实,并俯首称臣了。而奕也不失大度地亲封奕䜣为恭亲王。然而,奕与奕䜣终究是有嫌隙的。一旦气候适宜,这个颇深的嫌隙便会成为影响政局的重要因素。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讲讲逃到热河避暑山庄的咸丰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