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而有须眉气——东汉末姜叙母勉子
“三国英雄数马超,马超之后数张辽。”作为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英雄,称雄西北的马超,为何又屈身投到刘备的帐下、成了蜀汉政权的“五虎上将”之一?翻阅《三国志》,深感世事如棋,变化莫测。乃父马腾遇难后,马超自打从西凉起兵、为父报仇以来,与曹操的军队交战,胜多败少,曾经吓得曹操割须弃袍、落荒而逃。马超之由胜转败,一是曹操使用反间计离间了马超的合伙人韩遂将军,再就是马超吃了败仗率部入羌后,被杨阜从姜叙处借来了兵马,打了马超一个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万般无奈之下,威震一方的马超才前往汉中投靠张鲁,尔后几经辗转,成了刘备的手下。
且说马超当年败走入羌后,便开始攻打陇西各地,所到之处,守城官兵悉数归降,只有冀城久攻不下。守卫冀城的是刺史韦康。在冀城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时候,坐镇西安的大将军夏侯渊因没有接到主公曹操的命令,不肯做主出兵相救,而近在咫尺的历城守军见状,也不敢施以援手。因而,不久冀城也陷入马超之手,刺史韦康被杀。
历城太守姜叙的姑表兄弟杨阜,本是冀城刺史韦康手下的参军。冀城沦陷后,杨阜先是来了个假投降,骗取了马超的信任,随即以安葬亡妻为名向马超请假,来到历城,求见姜叙。二人相见之后,杨阜便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请姜叙出兵讨伐马超,为死去的刺史韦康和冀城军民报仇。
杨阜和姜叙在大厅上的对话,被姜叙的母亲听了个一清二楚。见儿子迟迟不肯明确表态,老人家便将姜叙唤入内室,责备他说:“韦使君在冀城遇害,你没有及时出兵相助,也是有罪的。这不仅是冀城人的耻辱,也是全州郡的耻辱啊!你不用顾虑我,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做,才符合大义。”
姜叙原本担心历城兵力不足,不是马超的对手,因而不敢贸然举事。经过母亲晓以大义之后,遂下了决心,与杨阜一起出兵袭击马超。
马超见姜叙居然敢和杨阜联手与自己为敌,顿时怒不可遏,便乘姜叙前来攻打蓟城之机,率领骑兵走小路出其不意地攻下了姜叙的老巢历城,活捉了姜叙的母亲。
擒拿了姜叙的母亲后,马超以为奇货可居,便要姜母给儿子姜叙写信,让其投降。姜母痛骂道:“你父亲马腾是大汉的忠臣,你却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公然与朝廷为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背父之逆子,弑君之逆贼!你又有何面目见人!”马超大怒,立刻下令杀了姜母。
很快,得到了曹操手令的夏侯渊率领大军赶了过来,与姜叙、杨阜等形成了对马超的包围态势。几次交锋以后,马超大败,只得前往汉中,投奔张鲁去了。
战事告一段落后,姜叙母亲的故事也传到了京城许昌,已经实际上操控着东汉朝廷的丞相曹操听说此事后嘉叹不已,立马写下手令,予以褒扬。
后人评论说,马超攻下冀城,杀死主官韦康,是一州人的耻辱。姜母以一州之耻责备儿子,希望他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并告诉儿子不要为她担忧,在被马超俘虏后,严词厉色地痛骂马超之不知廉耻。老人家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男子汉的英雄气概。
阅读叙母勉子的故事,不知不觉地想起了“徐庶进曹营”的故事。
在曹操准备进攻荆州时,谋士徐庶站在刘备一边,帮助刘备抗击曹军,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为了把徐庶召到自己一边,曹操抓住徐庶是个孝子这一软肋,首先把徐庶的母亲诓骗到曹丞相府中,让她给儿子写信,叫徐庶离开刘备,回归曹营,不想遭到了徐母的严词拒绝。老奸巨猾的曹操便让人模仿徐母的口气和笔迹,写信给徐庶,把孝顺的徐庶骗到了曹营。老母见了徐庶以后大失所望,责骂徐庶一通之后,索性悬梁自尽了。徐庶追悔莫及,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于是,便有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历史典故。
同样是面对曹操,徐庶的母亲将其视为篡夺汉家天下的奸贼,而姜叙的母亲则将其视为国家的象征。政治立场的不同引发了对儿子全然不同的教育:徐庶的母亲视徐庶归曹为明珠暗投,自取恶名;姜叙的母亲则视姜叙不肯发兵讨伐马超为不识大体,要姜叙以国家利益为重。虽然徐庶的母亲和姜叙的母亲殊途同归,皆死于非命,但徐母是死于绝望,姜母则是通常所说的死得其所。
在当政者曹操的眼里,姜叙的母亲自然值得大加褒扬,而徐庶的母亲则是所谓的不识时务。在曹操对立面的眼里,姜叙的母亲不过是“明于细而暗于大”,误把窃国大盗与国家等同看待,比起徐庶的母亲来不知逊色多少。而在今人的眼中,历史的云烟渐渐淡去,见仁见智,大可悉听尊便。因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一个具体的历史典故,愈是久远,便愈是抽象;愈是抽象,便愈有包容性和概括力。
正是在抽象的意义上,姜叙的母亲劝告儿子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国家的耻辱为耻辱,在任何时候都是完全正确的。这样的一种母亲对儿子的叮咛嘱咐,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如同黄钟大吕般地回响在儿女们的耳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