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事汉王——王陵母的叮咛

善事汉王——王陵母的叮咛

王陵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右丞相、太傅,封安国侯,而他的母亲虽然未曾留下姓名,影响却比王陵还要大。

王陵和刘邦同乡,都是下沛人。王陵出生在县里有名的富豪家庭,家境要远远好过刘邦。小时候,他们两个交往很多,王陵在母亲的教导下经常关照、帮助刘邦,刘邦更是主动向王陵靠近,史称“高祖微时兄事陵”。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以后,天下各地纷纷响应,迅速出现了一股以武力抗击暴秦的洪流,原本就不安分的刘邦马上加入了造反的队伍,并很快出人头地,率军率先攻入秦朝的首都咸阳。这时,王陵见天下大势已经明朗,也聚集了几千人,占据着南阳一带,独树一帜,却不肯归顺刘邦。到了楚汉之争愈演愈烈、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王陵便成了刘邦和项羽都想要拉拢的对象。刘邦先行一步,派人到王陵那里做工作,王陵于是归顺了刘邦。

项羽见王陵倒向了刘邦,立马派人把王陵的母亲“请”到军中。王陵听说母亲被项羽所虏,心下焦急,立刻派使者前往项羽军中探视。使者到来后,项羽让王陵的母亲坐在上首,一同接见,意图让老人说话招降王陵。老人借私下相送使者的机会,含着眼泪说道:“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是个忠厚长者,不要因为老身困在楚军中而怀有二心。老身这就以死来送使者。”说完,便从卫士的身边拔出剑来,刎颈自尽了。

残暴的项羽见老人居然宁肯死也不肯招降王陵,顿时怒火中烧,下令将老人家的尸体扔到大锅里烹煮,以此来发泄愤怒。

王陵本来没有投靠刘邦的意愿,老母亲的死和项羽的残暴,将他彻底逼到了刘邦的阵营中。此后,王陵在楚汉之争中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为刘邦底定天下建立了汗马功劳。

但是,刘邦并没有将王陵母亲的死记在心上,却对王陵当初无意投靠汉军耿耿于怀。在大封功臣时,有意把王陵的名次排在后面,封为安国侯。

俗话云:“有一利必有一弊。”反之亦然:“有一弊必有一利。”王陵的际遇便是如此。由于王陵功劳很大,为人正直,颇有人望,与刘邦又有心结,太后吕雉临朝称制后便让他做了右丞相,想拉他过来,成为自己的心腹。可是,吕太后却没有想到,王陵竟然绝对忠诚于刘邦,尽管自己重用他信任他,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他仍然不肯背叛死去的刘邦而站到自己一边来。

汉惠帝刘盈死后,太后吕雉打算乘机封自己娘家的兄弟为异姓王,征询右丞相王陵的意见时,王陵当即反对,说道:“高皇帝当年曾经刑白马而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如今要封吕姓为王,就是违背了当年的盟约。”吕雉转而征询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的意见,人家都看着吕雉的眼色说话,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于是,吕雉便开始疏远王陵,对其明升暗降,让王陵做了太傅,免了他的右丞相之职。耿直的王陵因此而气得称病不朝,从此淡出了权力中心。十年之后,郁闷不乐的王陵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王陵虽然没有陈平那样的心机,但他的忠诚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王陵的母亲来自大户人家,知书达理,慧眼识人。她认准了刘邦是个能成大事之人,为了让儿子跟对人,走对路,自己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且,由于遇上了残暴无比的项羽,她老人家死后还下了一次油锅。人世间的酷刑峻法,还有什么比下油锅烹煮更为残酷的呢?

王陵本来是不想与刘邦一路同行的,因为母亲的以死相劝,他才跟定了刘邦。事实已经证明,母亲为他做出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当初选择投靠项羽,势必还得重新选择一次:要么战死,要么投降刘邦。如果他坚持独树一帜,那么也必然死在楚汉两大阵营的夹击之下。“形势比人强”。在所有的事后诸葛亮们看来,王陵的母亲远见卓识,在关键时刻为儿子做出了唯一正确的抉择,虽然她因此而付出了性命,但也很值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陵赋》中就有这样的词句:“母兮何智,子兮何忠,留一门千古美名。”

教儿辅汉莫回头,仗剑岿然自刎喉。

节烈名勋千古叹,成全右相佐炎刘。

后人的这首诗作,将王母的义举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或许,王母本身的行为,真的就像老话所说的那样:怎样评价也不会过高?

历史是残酷的,从来不吝啬仁人义士的慷慨悲歌,不同情善良百姓的辛酸血泪。历史又是公正的,时间的脚步不仅会剥去任何伪装,而且会显现属于全人类的真善美。

如果你有机会到徐州,一定有人会为你介绍当地的一大人文景观——王陵母墓。墓碑上刻着:汉安国侯太傅右丞相王陵母之墓。距此不远有一条大路,名叫王陵路。

在王陵母墓周围徜徉往返,发思古之幽情,慨世事之沧桑,不能不情不自禁地景仰母亲的伟大——不论是伟大的见识,还是伟大的牺牲精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