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濒于十死
黄宗羲晚年,曾以“濒于十死”自述抗清经历:
自北兵南下,悬书购余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一,以谋反告讦者二三,绝气沙墠者一昼夜,其他连染逻哨之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
1645年5月,清军在占领南京,瓦解弘光政权后继续向浙江逼近。6月杭州失陷,明璐王出降。黄宗羲的老师、此时正罢官赋闲绍兴故里的刘宗周,在得知省城陷落的消息后毅然绝食自尽。清军南下虽然势如破竹,然而其民族压迫与暴虐却激起了江南民众的普遍反抗,浙东绍兴、宁波等地民众纷纷起义,杀死清朝官员,各路义军共同拥戴明朝鲁王朱以海为监国,拉开了长达八年(1645—1653)的浙东抗清斗争序幕。
正在家乡的黄宗羲,随即与其弟宗炎、宗会等,变卖家产以充军资,招募集合了一支六百余人的抗清队伍加入鲁王阵营,号为“世忠营”。黄宗羲本欲以布衣参军加入鲁王政权,不允,乃授监察御史兼兵部职方司主事。明清两军遂隔钱塘江对峙,史称“画江之役”,一年后,1646年6月,清军趁夏旱水枯突破钱塘江,江上诸军溃败,绍兴沦陷,鲁王逃至海上。江上兵溃时,黄宗羲奉命正率三千偏师渡海北进,试图联络浙西义军攻打海宁、海盐,大军既败,只得率残部五百人退守四明山,屯兵杖锡寺。未几,由于部下违背节度擅自取粮山民,导致山民夜焚山寨,余众皆没。失去部属,又与鲁王失去联系,黄宗羲只得暂归乡里隐居。
在经历了数年颠簸动荡之后,1649年7月,鲁王政权重返浙江,驻于健跳所(今三门县境内),黄宗羲闻讯随即奔赴鲁王行在。是时浙江大部已为清军所据,鲁王政权偏居海隅,可谓风雨飘摇。鲁王君臣“以海水为金汤,舟楫为宫殿”, 而实际军政大权则操诸武将,“当此之时,诸臣默默无所用力,俯首而听武人之恣睢排奡”。是年八月,清廷下令造册登记不愿归顺的明朝官员家属,黄宗羲虑及家母,遂上书鲁王恳请回乡奉养尽孝,获允。是年冬,鲁王遣使赴日本,请求日本派兵援明抗清,召黄宗羲作为副使同往,黄宗羲随即赶赴舟山行在。使团一行自普陀渡海抵长崎、鹿儿岛,虽受日本藩王接见,然而借兵之事终于无果。出使归来后,黄宗羲再度归乡隐居。
此后数年,清军加紧了对浙东沿海抵抗运动的镇压,黄宗羲亦被悬赏通缉。1651年夏秋之交,清军图谋大举进犯浙东抗清根据地舟山,黄宗羲遣使入海告警,九月舟山城破,黄宗羲好友,大学士张肯堂、礼部尚书吴钟峦等皆殉国。失去根据地的鲁王只得南下福建依附郑成功,并于1653年3月在金门取消监国称号,浙东地区有组织的抗清运动至此宣告结束。不过,黄宗羲的抗清活动并未至此终止,此后数年,他仍与活跃在东南沿海的郑成功等南明抗清力量保持着秘密联系,从事策反联络、情报传递、抗清志士营救等工作,直到1659年郑成功南京之役失利,东南恢复事业几近无望,其抗清复明的“游侠”生涯方告结束。这一年,年满五旬的黄宗羲在化安山隐居中写下了《山居杂咏》诗六首,既是对今后人生心志的表明,也是对艰苦卓绝的抗清生涯的一段总结,此节录其一:
锋镝囚牢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 (明)黄宗羲:《怪说》,《黄宗羲全集》第1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0页。
- (明)黄宗羲:《行朝录·鲁王监国下》,《黄宗羲全集》第2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 (明)黄宗羲:《海外恸哭记》,《黄宗羲全集》第2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9页。